气闭
中医基础术语
气闭在中医中大概有三处代指,指病机之气闭、癃闭证型之一和便秘证型之一。但从总体病机上讲,均为气机阻滞、郁闭,因病因、病性、病位不同而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治则治法亦不同。
解读
1、病证名,癃闭之一。
癃闭是指因外邪侵袭、饮食失调、肝郁气滞、瘀浊内停以及体虚久病导致肾与膀胱气化不利,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气闭指气虚或气滞而使小便不通。
2、指便秘由气滞所致者。
《金匮翼》卷八:“气闷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闷通闭。《诗·鲁颂》毛传:“閟,闭也。”相当于现在《中医内科学》便秘章中的气秘。临床可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排便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满,胸胁满闷,嗳气呃逆,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本证以肝胃气滞,腑气不通,传导失常为主要病机。情志失和,肝胃气滞,腑气不通,传导失常,故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得出,或排便不爽,肠鸣矢气;腑气不通,气逆于上,故嗳气频作;肝胃气滞则腹中胀痛,胸胁满闷;肠胃气滞则脾气不运,故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皆为肝胃不和、内有积滞之象。本证以便秘,胸胁腹胀满等气滞征象为辨证要点。
3、病理名词,指气机阻滞的一类病症。
《兰台轨范·厥门》:“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
气闭,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闭,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气闭的临床所见,有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剧痛所致的痛厥,痰闭气道之痰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陷于清窍闭塞,神失所主的病理状态。气闭发生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
中医应用
1、癃闭之“气闭”论治
《景岳全书·癃闭》:“气闭证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壳、乌药、沉香、茴香之属,兼四苓散而用之。若气陷于下,药力不能骤及者,当即以此药多服探吐以提其气,使气升则水自降也。有痰气逆滞不通者,即以二陈汤、六安煎之类探吐之。有热闭气逆者,即以大分清饮探吐之。有气实血虚而闭者,用四物汤探吐之。”
又:“凡气虚而小便闭者,必以素多斫丧或年衰气竭者,方有此证,正以气有不化,最为危候,不易治也。然凡病此者,必其有渐,但觉小便短少或便时费力,便当留心速治,若待其剧,恐无及也。但治此者,亦当辨其脏气之寒热,若素无内热之气者,是必阳虚无疑也,或病未至甚,须常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汤丸。……若气虚下陷,升降不利者,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或即用此汤探吐之最妙。”内热不堪温补者,宜补阴化阳,用化阴煎等方。
2、便秘之“气闭”论治
主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排便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满,胸胁满闷,嗳气呃逆,纳食减少;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
治疗法则:顺气导滞。
代表方剂:六磨汤加减。若腹胀甚,可加厚朴、柴胡、香附以理气消胀。
3、“气闭”(证)论治
主症:神昏猝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高热昏迷,痉厥。
副症:猝然晕厥,四肢僵直而厥冷,两手握固,胸满气喘,呼吸气粗,面青;或者面赤,唇紫舌红;或喉间痰鸣,口吐涎沫;或饱食后,突然昏厥,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腹鼓而嗳气腐臭;或中暑昏厥,身热汗出,气喘不语,牙关微闭或口开;或者身热神昏,躁扰不宁,妄言妄见,烦渴面赤,扬手掷足,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昏迷烦躁,不知所苦间有神清之时,懒于动作,目喜闭或目开不欲见光,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或气闭结胸,心下硬痛,手不可近;或气喘不得平卧,卒然声音嘶哑或失音,耳聋;或小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出;或大便不通,气闭关格。
舌脉:舌淡或红,苔白或黄或腻,脉伏、沉、弦、沉、滑、弦数、滑实、弦劲等。
治疗法则:启闭开窍
代表方剂:通关散、搐鼻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五苓散、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神仙解语汤、羚角钩藤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25
目录
概述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