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随液脱
中医基础术语
津液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脾胃气旺则泽液充足;脾胃气弱则泽液亏损。气有固摄的作用,具有控制津液分泌排泄量,维持体内泽液恒定的重要因素。如气虚不固则发生多汗,多尿等津液流失病理现象。反之,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赖于津液的充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如大汗淋漓,使之津液大量丢失外泄,亦可造成气随之大量外泄,导致“气随液脱”的现象。故《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概念
指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去依附而随津液外泻,从而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气阴两脱的病机。
解读
气随液脱,又叫气随津脱,主要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之外泄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即汗出过多,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的病理变化。《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亦指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此即说明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皆可使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
中医应用
气随津脱(证)论治
临床表现:汗、吐、下等大量耗伤津液,继而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津液大量丢失,阳气外脱为主要病机。
②以津液大量丢失和阳气脱失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津液大量急剧耗伤的症状,如大汗、大下等。
④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阳气外脱的危重症状。
治法: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代表方剂:生脉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18
目录
概述
概念
解读
中医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