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砜
药品
氨苯砜,又名4,4'-二氨基二苯砜、4,4'-磺酰基双苯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2H12N2O2S,是一种抗麻风病药。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化学式:C12H12N2O2S
分子量:248.301
CAS号:80-08-0
EINECS号:201-248-4
理化性质
密度:1.33g/cm3
熔点:175-177°C
沸点:511.7ºC
闪点:263.2ºC
折射率:1.662
外观:白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溶于醇、氯仿、乙腈及其他非质子系极性有机溶剂,还溶于稀无机酸
分子结构数据
摩尔折射率:67.51
摩尔体积(cm3/mol):182.3
等张比容(90.2K):513.0
表面张力(dyne/cm):62.6
极化率(10-24cm3):26.76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氢键供体数量:2
氢键受体数量: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互变异构体数量:0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94.6
重原子数量:17
表面电荷:0
复杂度:306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药典信息
来源
本品为4,4'-磺酰基双苯胺,按干燥品计算,含C12H12N2O2S不得少于99.0%。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
本品在丙酮中易溶,在甲醇中溶解,在乙醇中略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在稀盐酸中溶解。
熔点
本品的熔点(通则0612)为176~181℃。
鉴别
1、取本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5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在261nm与296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其吸光度分别为0.35~0.38与0.59~0.62。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412图)一致。
3、本品显芳香第一胺类的鉴别反应(通则0301)。
检查
有关物质
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
对照溶液(1):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适量,用甲醇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0µg的溶液。
对照溶液(2):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适量,用甲醇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1mg的溶液。
色谱条件: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甲苯-丙酮(2:1)为展开剂。
测定法: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µL,分别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晾干,喷以含0.5%亚硝酸钠的0.1mol/L盐酸溶液,数分钟后,再喷以0.1%二盐酸萘基乙二胺溶液。
限度: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与对照溶液(1)的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如有1~2点超过时,应不得深于对照溶液(2)的主斑点。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通则0831)。
炽灼残渣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41),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25g,精密称定,加水30mL与盐酸溶液(1→2)20mL,照永停滴定法(通则0701),用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2.42mg的C12H12N2O2S。
类别
抗麻风病药。
贮藏
密封保存。
制剂
氨苯砜片。
药品简介
药理作用
本品为砜类抑菌剂,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剂量时显示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胺类药物相似,作用于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叶酸的合成。两者的抗菌谱相似,均可为氨基苯甲酸所拮抗。本品亦可作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此外,本品尚具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疱疹样皮炎的作用有关。如长期单用,麻风杆菌易对本品产生耐药。
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蛋白结合率为50%~90%。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以肝、肾的浓度为高,病损皮肤的浓度比正常皮肤高10倍。本品在肝内经N-乙酰转移酶代谢。患者可分为氨苯砜慢乙酰化型和快乙酰化型,前者服药后其血药峰浓度亦较高,易产生不良反应,尤其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临床疗效未见增加。快乙酰化型患者用药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口服后数分钟即可在血液中测得本品,达峰时间为2~6小时,有时为4~8小时,本品存在肝胆循环,所以排泄缓慢,消除半衰期为10~50小时(平均为28小时)。停药后本品在血液中仍可持续存在达数周之久。约70%~85%的给药量以原型和代谢产物自尿中排出,少量经粪便、汗液、唾液、痰液和乳汁排泄。
适应症
本品与其他抑制麻风药联合用于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各种类型麻风和疱疹样皮炎的治疗,也用于脓疱性皮肤病、类天疱疮、坏死性脓皮病、复发性多软骨炎、环形肉芽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某些皮肤病变、放线菌性足分支菌病、聚会性痤疮、银屑病、带状疱疹的治疗。可与甲氧苄啶联合治疗肺孢三者联合用于预防间日疟。
用法用量
1、抑制麻风口服,与一种或多种其他抗麻风药合用。成人一次50~100mg,一日一次;或按体重一次0.9~1.4mg/kg,一日一次,最高剂量每日200mg。可与开始每日口服12.5~25mg,以后逐渐加量到每日100mg。小儿按体重一次0.9~1.4mg/kg,一日一次。由于本品有蓄积作用,故每服药6日停药1日,每服药10周停药2周。
2、治疗疱疹样皮炎口服,成人起始每日50mg,如症状未完全抑制,每日剂量可增加至300mg,成人最高剂量每日500mg,待病情控制后减至最低有效维持量。小儿开始按体重一次2mg/kg,一日一次,如症状未完全抑制,可逐渐增加剂量,待病情控制后减至最小有效量。
3、预防疟疾,本品100mg与乙胺嘧啶12.5mg联合,1次顿服,每7日服药1次。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本品可在乳汁中达有效浓度,对新生儿具预防作用。但砜类药物在G-6-PD缺乏的新生儿中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前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采用,如确有应用指征者应在严密观察下应用。
儿童用药
儿童用量酌减,一般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有所减退,用药量应酌减。
给药说明
1、单用氨苯砜治疗麻风易产生细菌耐药性,因此应与其他药物如氯法齐明、利福平等联合应用。
2、对查菌阴性即未定类和结核样型麻风的治疗需与其他抗麻风药联合服用,持续半年。对查菌阳性的其他类型麻风,需联合用药,持续2年。
3、治疗疱疹样皮炎时,应食用无麸质饮食,连续6个月后,氨苯砜的剂量可减少50%、甚至停用。
不良反应
1.本品治疗初期,部分患者可产生轻度不适,如恶心、上腹不适、纳差、头痛、头晕、失眠、无力等,但不久均可自行消失。
2.贫血,可由于溶血、缺铁或营养不良所致,一般见于治疗初期,且能自行纠正。亦可有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反应。
3.药疹,严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如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肾功能损害和单核细胞增多,称为“氨苯砜综合征”。
4.急性中毒,一次服用大剂量本品可使血红蛋白转为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紫绀、中毒性肝炎、肾炎和神经精神等损害,如未及时治疗可致死亡。
禁忌症
对本品及磺胺类药物过敏者、严重肝功能损害和精神障碍者禁用。
注意事项
1、下列情况应慎用本品:严重贫血、G-6-PD缺乏、变性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症、肝、肾功能减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及有精神病史者。
2、交叉过敏:砜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过敏现象。此外,对磺胺类、呋塞米类、噻嗪类、磺酰脲类以及碳酸酐酶抑制药过敏的患者亦可能对本品发生过敏。
3、随访检查:
(1)血常规计数,用药前和治疗第一月中每周一次,以后每月一次,连续6个月,以后每半年一次。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如为G-6-PD缺乏者则本品应慎用。
(3)肝功能试验(如尿胆红素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治疗中患者发生食欲减退、恶心或呕吐时应作测定,如有肝脏损害,应停用本品。
(4)肾功能测定,有肾功能减退者在治疗中应定期测定肾功能,并据以调整剂量。
4、原发性和继发性耐氨苯砜麻风杆菌菌株日渐增多,本品不宜单独用于治疗麻风,应与利福平、氯法齐明、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克拉霉素等联合应用。
5、皮损查菌阴性者疗程6个月,阳性者至少2年或用药至细菌转阴。对未定型和结核样麻风的治疗需持续3年,二型麻风需2~10年,瘤型麻风需终身服药。
6、快乙酰化型患者本品的血药浓度可能很低,需调整剂量。慢乙酰化型患者本品的血药浓度可能较高,亦需调整剂量。
7、肾功能减退患者用药时需减量,如肌酐清除率低于4ml/min时需测定血药浓度,无尿患者应停用本品。
8、用药过程中如出现新的或中毒性皮肤发应,应迅速停用本品。但出现麻风反应状态时不需停药。
9、治疗中如出现严重“可逆性”发应(I型)或神经炎时,应合用大剂量肾上腺激素。
10、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应用本品时需减量。
11、治疗庖疹样皮炎时,应服用无麸质饮食,连续6个月,使氨苯砜的剂量可减少50%或停用本品。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丙磺舒合用可减少肾小管分泌砜类,使砜类药物血浓度高而持久,易发生毒性反应。因此在应用丙磺舒的同时或以后需调整砜类的剂量。
2、利福平可刺激肝微粒体酶的活性,使本品血药浓度降低1/7-1/10,故服用利福平的同时或以后应用氨苯砜时需调整后者的剂量。
3、本品不宜与骨髓抑制药物合用,因可加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必须合用时应密切观察对骨髓的毒性。
4、本品与其他溶血药物合用时可加剧溶血反应。
5、与甲氧苄啶合用时,两者的血药浓度均可增高,其机制可能为:(1)抑制氨苯砜在肝脏的代谢。(2)两者竞争在肾脏中的排泄,本品血药浓度增高可加重其不良反应。
6、与去羟肌苷合用时可加减少本品的吸收,因为口服去羟肌苷需同时服用缓冲液以中和胃酸,而本品则需在酸性环境中增加吸收,因此如两者必须同用时应至少间隔2小时。
药物过量
过量服用本品主要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肝肾功能损害和精神障碍。逾量的处理:
1、洗胃,给予活性炭30g,同时给予泻药每6小时1次,至少持续24~48小时。
2、紧急情况下,对正常及变性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的患者用亚甲蓝1~2mg/kg缓慢静注,如变性血红蛋白重性积蓄,可重复注射。
3、非紧急情况时,用亚甲蓝3~5mg/kg,每4~6小时口服1次,但G-6-PD缺乏患者不能使用。亦可用活性炭,即使在使用本品数小时后仍可应用。
安全信息
安全术语
S22:Do not breathe dust.
不要吸入粉尘。
风险术语
R22:Harmful if swallowed.
吞食是有害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0:05
目录
概述
化合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