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又称作物水分临界期,是指
农作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其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的缺乏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临界期的概念由苏联П. И. 伯罗乌诺夫于1912年提出。作物需水临界期,即作物全生育期中因需水得不到满足,最易影响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最大的时期。
需水临界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只是说明作物在这个时期比其它时期更为需要水,对水分的反应更为敏感,而不是说在其它时期就可以缺水或多水,且需水临界期不一定是
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而仅是水分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其它时期的水分需求也是不能忽视的,要弄清作物不同时期的需水规律,就应该搞清楚当地降水与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并与同期的苗情进行对此分析,从而确定相应的保墒、灌溉和栽培技术。
在需水临界期内细胞
原生质的粘度和弹性剧烈降低,
新陈代谢增强,生长速度变快,需水量增加, 作物忍受和抵抗干旱的能力大大减弱。如果这时缺水,新陈代谢不能顺利进行,生长受到抑制,作物会受害显著减产。反之,若此期水分供应充足, 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而且水分利用效率也高。
各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不同。一般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大多与生殖器官分化和形成相联系。换言之,各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虽不同,但基本上都处于从
营养生长至
生殖生长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愈长,需水临界期也愈长。
一般以
籽实为收获物的作物,多出现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时期;以
块根、
茎杆及叶片为收获物的作物,则出现在营养生长期。如水稻一生对水分要求高,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是在减数分裂器(抽穗前10~15d)和抽穗开花期,这两个时期是水稻的需水临界期;麦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在孕穗—抽穗开花期;玉米在开花至乳熟期;高粱、黍在抽穗至灌浆期;豆类、荞麦、花生在开花期; 向日葵在花盘形成至灌浆期; 甜菜在开花期;马铃薯在开花至块茎形成期; 棉花在开花至幼铃形成期,等等。
根据各种作物需水临界期不同的特点,可以合理选择作物种类和种植比例,使用水不致过分集中。在干旱缺水时,应优先灌溉处于需水临界期的作物,以充分发挥水的增产作用,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作物需水临界期也是
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和制定合理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例如,灌溉水库的库容、灌溉渠道的断面、泵站的功率等,都应具有足够的供水能力,以满足作物需水临界期的需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