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
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体系
水圳(Canal water)指的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体系,也兼有泄洪的功能。
术语
水源
雨水、溪流、河流、山涧、天泉等。
取水口
位于河川的上游(即水源处)取水源处的入口,或是圳首将水引出的出口,要与灌溉区的相对高度差要大。
拦水坝
又称圳首,在河川中筑坝拦水,目地在使水位升高,形成落差,利用虹管原理将水引出。
圳头或埤头 将水引入圳道的设施,设有闸门。
闸门
闸门的设计最早多为木造,闸门间则用砖和石头做成结构物。
圳道
就是水流的通道,自圳首取水后,水路分为渠道与压力管道两种。
渠道
又分为明渠、暗渠、渡槽、隧道及部分满管的水道。明渠指开放水面;渡槽指当水圳遇到河流或地堑等地形时,要搭建一条给水走的桥,此桥称之渡槽;隧道是指水圳遇到山地阻挡又无法绕路时,于是便开凿隧道让水通过。
压力管道
属满流管。
调整池
作为贮畜夜间停止灌溉的圳水及雨季来临时的河川水,可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更可以发挥调节水源使用的功能。
分水池
指支线向主干线分水的池子,这样的配水工程称为分水工,又称水汴(ㄅ一ㄢˋ)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穿过渠道填堤的管子,从主渠道中引水;另一种是设置闸门,利用多个分水门的升降来调整支流用水。
跌水工
在渠道中安置阻挡水流的石块,或将渠道做成阶梯状,以防水流自圳头引水时,因落差大,而侵蚀圳头与圳道。
类型
树枝状圳系
有如一颗树的主干及分枝,由水圳的的圳头开始,上游是主干,下游是分支,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平原地区,如八堡圳。
放射状水圳系
通常位于独立的山丘四周或是河口的冲积扇,由较高处的水源地向山丘低处灌溉,圳道的开凿自然形成项四周放射的形状,如七星山的水圳系。
羽状水圳系
指数条水圳的开凿,沿着河川两侧分布,形状有如一根羽毛而称之,这种水圳系的形成以灌溉河川上游狭长的河谷阶地为主,且多短小密集,只能自给自足。
平形状水圳系
为台地的地形所形成,因台地地势高引水不易,所以水源自台地高处引水后,会先在倾斜的台第高处以主干道横行,在以分流的方式灌溉低平的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石门水圳系。
断头形水圳系
其水源为地表的迳流,并无拦水坝(圳头),而是直接在山麓的下波处拦截下雨时的迳流,故水圳是分成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是一条断头水圳,并于圳尾处筑一个大型的蓄水池,于干旱时作为排水灌溉之用。
历史遗迹
广东封开江口明清古水圳
广东省封开县文物普查队在江口镇簕竹村北吉山坳处发现了一条明清时期的古水圳。该水圳宽30-80厘米,深20-50厘米,系人工开挖而成,无砖石砌筑。这条水圳从人迹罕至的大撑笃冲底筑陂分水出圳。圳水由冲尾绕过数个山岗流出到贺江边,再沿着贺江边的半山腰一路绕山倚岭,流淌到山脚下的新田村,绵延约6公里,落差约10米。圳水长年灌溉着山脚下的新田、旱恧、竹园三个自然村的200多亩良田。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条水圳由来已久,祖辈口传已逾数百年。在泉水出口处可见砌筑水池用的石条,这些石条虽经岁月磨砺,但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部分特征。这条古水圳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山下村庄里有一对夫妻,受山下缺水困扰,想从山上挖一条水渠,接引山上的泉水灌溉庄稼。夫妻俩就在大山中寻找水源,然后在大撑笃挖水渠将水源引流至山下。然则,因为山高路远,工程艰巨、进展缓慢。一日,丈夫回家煮饭,妻子继续挖土修圳。丈夫带饭菜去工地时,在半路遇见一位饥肠辘辘的老人,老人见到饭菜便求施舍。丈夫心怀慈悲,将饭食分一半与老者。
来到工地妻子见丈夫所捎带饭菜甚少,得知丈夫已将饭食分一半与老者后,又饿又累的妻子心生怨气,说:“怎么不把饭食全给他!”。老者原本是个神仙,听到妇人的话后,以为她真的是想把饭食全送给自己。感动地说:“公贤婆又贤,一条大圳水到田”。于是就在他们修水渠的地方划了一条线。于是沿着神仙所划的线的位置就成了一条水流清澈的水渠,这就是神仙圳。神仙圳到还有个神奇的现象,就是圳岸只会向靠山的一面崩塌,而靠贺江一边的圳岸从不会崩塌。所以村民称此现象为:“崩入不崩出”。
这条水圳是古代先民在没有现代科技测量工具的条件下兴修水利、改善环境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当地古代水利设施建设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安徽黄山宏村水圳
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总长1200多米,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宏村人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润得满村清凉,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这人工水系,丰富了村落景观,和谐、多变、富有灵气,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调节小气候,改善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三是饮用;四是洗涤;五是灌溉;六是发电。
水圳沿途建有无数个小渠踏石,人们浣衣洗涤、浇花灌园都极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村民饮用、浣洗都在“牛肠”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更为奇妙的是,这牛肠的水位,无论天晴下雨,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总是低于小桥以下一点,不多不少,十分奇特。
水系建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引
安徽呈坎水圳
村北的石坝和村南面筑的夹河两坝,是呈坎罗氏家族中的一些大贾,富豪运用理论治水,改造自然的成功之举。明弘治年间将整个村的千余丈街道全用花岗石板铺成,整个村庄的排水,饮水设施不仅合理,而且融结构美和环境美为一体,且形象地传达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是“聚水如聚财,纳四水于村中”而后川流不息,以示财源茂盛,有节有流,从宗族繁衍而言,以示源远流长,口川流不息。
呈坎有句俗语说:“前有河,中间圳,后面沟”。河是从川河,两岸有万堤保护村庄和农田,中间圳指引众川河穿过祠堂,穿过民宅,走街串户,时隐时现,最后注入众川河。水圳不仅为村民提供用水之便,而且还具有消防,排水,泄洪灌溉,为水碓提供动力及美,改善民宅和村庄小气候多种功能,一举多得,被誉为古代的自来水,后面沟是指柿坑水,顺后街而流,最后注入中间圳的小水圳。水是生命的源泉,呈坎村也因此水系而显得生机勃勃,兴旺发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1:45
目录
概述
术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