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凸河镇,隶属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处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南部,东与
长顺县代化乡接壤,南邻
猴场镇,西抵火花镇,北接松山街道、五峰街道,行政区域面积173.15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汉代时期,属谈指县,隶牂牁郡。
民国时期,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1991年11月,撤销水塘区,设立水塘镇。
2016年1月14日,水塘镇更名为格凸河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格凸河镇辖15个行政村:羊场、长田、沙坝、猫场、金山、银山、坝寨、塘坊、旁如、格丼、桥头、沙戈、落科、大关、二关,下设14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格凸河镇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沙戈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格凸河镇地处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南部,东与
长顺县代化乡接壤,南邻
猴场镇,西抵火花镇,北接松山街道、五峰街道,行政区域面积173.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格凸河镇地处黔南山原中山低山盆谷区,海拔高度多在950—1100米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岩脚、格丼、坝寨一线岩溶地貌属峰丛槽谷、洼地区,羊场、水塘一线属中山丘陵沟谷亚区,以山地为主。
气候
格凸河镇多年平均气温15.3℃,大于等于10℃的年积温在4500℃以上,无霜期较长。年平均降水量1338毫米。
水文
格凸河镇境内河道属珠江流域,有格凸河、水塘河2条河流,河网密度低,多是支流和季节性河流。
自然灾害
格凸河镇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雹灾、冻害,病虫灾害,滑坡在紫南土山地区时有发生。
自然资源
格凸河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是瓷土和黏土,主要分布于水塘的翁上、岩脚的小猫场。耕地面积2.11万亩。
人口
2011年末,格凸河镇总人口26259人。总人口中,男性13895人,占52.91%;女性12364人,占47.09%。总人口中,以苗族、布依族为主,达24946人,占9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9人。
截至2018年末,格凸河镇户籍人口为2820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格凸河镇财政收入26万元,比上年增长116.67%。农民人均纯收入3910元。
2018年,格凸河镇有工业企业15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2018年,格凸河镇财政收入总计为243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82元。
农业
2011年,格凸河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08亿元。
格凸河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0.71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
2011年,格凸河镇生猪存栏1.98万头;牛年末存栏0.89万头;山羊年末存栏0.23万只;家禽年末存栏46.9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3120吨,其中猪肉2110吨,牛肉187吨,羊肉37吨,禽肉786吨。
2018年,格凸河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39万元,经济作物产量增长7.43%。
工业
格凸河镇形成以方解石加工、建筑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1年,格凸河镇有工业企业3家,职工25人。固定资产投资32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格凸河镇有小学12所,在校生2023人,专任教师11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760人,专任教师9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格凸河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5个,文化专业户20个;各类图书室15个,藏书3万册;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25人。2011年末,卫星接收电视用户4230户,入户率78.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格凸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门诊部(所)16个;病床30张。专业卫生人员40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26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格凸河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7户,人数111人,支出28.68万元,月人均215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23户,人数5453人,支出632.66万元,月人均97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75%以上。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格凸河镇有邮政所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0.5万份(册)。移动电话用户5312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格凸河镇有供电站1座,年供电量累计完成1361万千瓦时。
交通
格凸河镇境内有290省道经过。
历史文化
格凸河镇因辖区内河流流势平缓似水塘而得名。
风景名胜
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地处贵州省西南部,总面积56.8平方千米。“格凸”一词为苗语,意译为“圣地”。风景区包括大穿洞景区、大河景区、小穿洞景区、妖岩景区及多处独立景点。2005年12月31日被批准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预选地,2008年被评为贵州省文明风景区,2009年被列入贵州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2010年被列入贵州省十大影响力景区,2013年纳入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201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