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尾圣娘庙,一般供奉的是“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水尾圣娘信仰发源于海南省
文昌市东郊镇,因建庙之地位于水尾(海边),故名“水尾圣娘庙”。
寺庙概述
历史上第一座水尾圣娘庙,是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5-1521年)的“清澜水尾庙”,庙位于今文昌市东郊镇境内,又被称作“东郊水尾圣娘庙”,该庙被民间认为是水尾圣娘庙的主庙。
东郊水尾圣娘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曾于清光绪元年重修,“文革”期间被毁,1980年由乡民和侨胞共同出资重建。水尾圣娘庙的正门门额匾刻“水尾圣娘庙”五个大字,前檐左侧木匾刻“万家生佛,光绪十四年仲秋月吉旦”,右侧木匾刻“慈云镜海,敬奉水尾圣娘,原张岳崧题词”。正殿的门额匾刻“水尾圣娘殿”,殿内供奉“敕赐南天闪电水尾圣娘神位”。
据清康熙《文昌县志》载:“清澜水尾庙,即祀南天夫人。明正德年间,有石炉飞来水尾地方,因建庙焉。英显特异。又庙滨海港,当往来之冲,祈祷立应,血食不衰。每十月十五军期,四方杂集,殊称盛会”。
由此可见,水尾圣娘即南天夫人。南天夫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电神,“雷公电母”中的“电母”。当时文昌县城也有居民建庙祭祀电母的,如清康熙《文昌县志》中就有载:“南天宫,在县东南街。明永乐间建。康熙四年,城守白天恩重修。俗祀电母,配以高凉夫人”。
清咸丰《文昌县志》也有载:“水尾庙,在清澜所城。祀电神,俗名南天夫人庙。明正德间,有石炉飞来此,因建庙焉”。
清同治三年《新建水尾圣娘桥记》:原夫地名水尾,乃众流之所归,前通大海,后据深潭,中祀水尾圣娘昭宇焉。以水而论,水行地上,在《易》为水地比之象,是盍?收数千条支派之流,而朝宗于海者也。以地而言,地中有水,于《易》为地水师之义,是盍?萃数百里精华之气,而钟灵于斯者也。是潭也,众流会归原*,康芒大路,海涛涨溢,更有潮汐无差临流者,岂能凭卢而渡?欲涉者为之革取唤奈何?况地属水尾,为圣娘出入要津,凡军期际,会男女所往来,车马所驰驱,水深泥滑,险*崎岖,畴能不病乎涉?虽原涉木桥,能动革取圮坏。甲子春,郑君德辉会众于水尾庙,欲甃以石,以计久远。然工程浩大,独力难支,于是,集十二村酌议,分簿劝捐,集腋成裘,艮工于夏,吉竣于秋。居汇齿无劳鸟鹊之填,特起*梁,旋涉负载者无虞,脱辐徒步者何用是后也。其经始落成,凡土石之需、督率之劳与及捐输姓氏是用,勒诸贞珉,以垂不朽。爰为记。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冬月恩进士符朝选撰
信仰形成
水尾圣娘是海南东北部沿海居民乃至东南亚各国琼籍华人共同信仰的海神,她与妈祖信仰不同,妈祖源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属于历史人物的神化,而水尾圣娘则是海南本土的自然神,她并非是某个历史真实人物的神化,而是源于当地人一个口口相传、妇孺皆知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正德年间(1505-1521年),清澜所东岸(今东郊镇)北港村的渔民潘敏理遇到了神奇的事。潘敏理是北港村十二代祖潘工爵的儿子,以打渔为生。有一天,他来到村外三里处的瓦铺湾(清澜港东岸)捕鱼,一网下去,一条鱼都没捕到,反而捞到了一根木头,于是他就把木头扔回海里,重新撒了一网,结果捞上来的又是那根木头。潘敏理有些灰心和无奈,于是他对木头说:“木头啊木头,你如果能让我捕到鱼,我就把你刻成神仙并建庙来供奉。”说也奇怪,这一网下去,果然大有收获,潘敏理喜出望外。他把那根木头带回家后,就将其丢在庭外,并很快就忘记了自己许下的承诺。他的妻子将卖鱼所得的一部分钱买了两只猪仔,在搭猪寮(猪窝)的时候,发现缺一根木头,于是潘敏理就将从海里捞来的那根木头用来做猪寮的门槛了。过了不久,他的两只猪仔就莫名其妙地都死了,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都捕不到鱼。一日,潘敏理在半夜梦到有一女神仙走到自己床头,并对他说道:“你知我是谁?我乃天上圣娘,圣洁之身,你怎敢将我用于建造猪窝门槛!你说只要我让你捕到鱼,你就会把我雕刻成像让众人供奉祭拜,你是个忘恩负义之人,你要知道你的猪死,是我惩罚你的过错。”潘敏理一听,立马醒悟并跪地磕头:“我错了,可是我现在又总是捕不到鱼,现在想把你雕刻来让众人供奉都困难,你果真灵验,就再次让我捕到鱼,我一定兑现我对你的诺言。”圣娘答应了他,说:“明天你就下海去捕鱼吧!一定会网到鱼的。” 又对他说:“我常在黄昏时坐在你家门前龙眼树横枝上,不信到时你可看看。” 圣娘说完就不见了,他一惊醒,圣娘已不在床前。第二天,天一亮潘敏理就下海捕鱼了,果真捕到了很大一网鱼。他把鱼挑回家后,就及时地把鱼卖掉了。在黄昏时他真的看见了门前龙眼树横枝上坐着一个手足细小,肩披短裳,慈祥貌美的姑娘。他这下是彻底相信圣娘显灵了,于是立马召集村里众人共议建庙之事。村里人对潘敏理所描述的圣娘显灵之事深信不疑,于是一同决定在村子西边建圣娘庙以供奉祭拜,建庙的钱主要为潘敏理捕鱼所得。庙还未建,先设立香炉,祈求三天后香炉无故失踪,后查访到香炉在水尾地方(今坡尾村)一树林里,夜夜香火飘香。后经当地一名师父公(道士)勘探此为一块风水宝地,故在此修建了圣娘庙。他请来雕木匠,根据自己梦境所见,把捕鱼时网到的那根木头雕成了圣娘神像,在那石炉不动的情况下建庙,炉在原地上升于供案上。因地处水尾,故此庙取名“水尾圣娘庙”。庙建好后,当年的十月十五日是圣娘登龛开光第一吉日,故这一天被选定为水尾圣娘圣诞纪念日。
北港村村民全部为潘氏族人,当时潘氏族人将几户人家迁往水尾地方的树林里守庙,而后渐渐形成村落,是为坡尾村,坡尾村的村民也以潘姓居多。该村位于大海边上,“水尾”即海水之终点,“坡尾”即陆地之尽头。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水尾圣娘回娘家的日子,届时村民用轿子扛着圣娘从坡尾村开始巡游,一路巡游至北港村,一路上村民杀鸡宰羊放鞭炮恭迎水尾圣娘,场面极为壮观。由于雕刻圣娘像的那根木头曾被用来搭建猪窝,所以水尾圣娘厌恶猪肉,祭祀圣娘的时候绝不可使用猪肉。
水尾圣娘虽是南天夫人(电神),但在实际信仰中,她充当的却是海神妈祖的作用。从它的故事传说中可以看出其与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保护渔业、航海的职能,与妈祖一样都具有保护航海的职能,但是他们并不是同一个神灵。你若问当地村民水尾圣娘的姓氏,他们十有八九会说姓林。姓林的女性海神,除了妈祖林默娘,估计没有别的了。由此可见,当地村民的底层信仰仍残留有妈祖信仰的痕迹,从某种程度上看,水尾圣娘更像是南天夫人和天后圣母(妈祖)的结合体,说她是妈祖的本土化也丝毫不过分。
在嘉庆年间,嘉庆帝更是将水尾圣娘赐封为“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说到这,得提到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张岳崧。
据传,张岳崧进京应考时,梦遇水尾圣娘对他的启示,便问圣娘如何称呼,圣娘答:“我乃琼州水尾圣娘”。他果真按水尾圣娘的启示答题,结果蒙恩高中探花。后来归琼打探查找,亲临圣庙,当即挥毫写下了“慈云镜海”一匾赠献。返京后,将访集圣娘显圣事迹向嘉庆帝上奏,嘉庆帝准奏并赐封为“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从此,水尾圣娘声名远扬,海南东北部很多地方都有修建圣庙来供奉“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
信仰传播
供奉有水尾圣娘的圣庙,除东郊坡尾村的主庙外,还有冯坡镇的文堆村水尾庙、翁田镇的下田坡市圣娘庙、锦山镇的南坑村南埠庙、抱罗镇的杨家坡圣娘庙、罗豆农场的田心村火懿圣娘庙、铺前镇的七星岭圣娘庙、灵山镇东平村委会权上村的水尾圣娘庙等,海外的水尾圣娘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琼籍侨胞聚居区,其中以泰国居多。
文莱:马来奕水尾圣娘庙
柬埔寨:贡布市水尾圣娘庙
泰国:泰京三清水尾圣娘庙、清迈水尾圣娘庙、抱木水尾圣娘庙、色梗港水尾圣娘庙、万佛岁水尾圣娘庙、罗勇府水尾圣娘庙、大城府水尾圣娘庙、披猜水尾圣娘庙、他萝水尾圣娘庙、彭世洛府水尾圣娘庙、披集府雀力埠水尾圣娘庙、素可泰府奇里玛水尾圣娘庙、竹板杏水尾圣娘庙、吁隆府水尾圣娘庙、陶公府水尾圣娘庙、也拉水尾圣娘庙、洛坤水尾圣娘庙、纲物南海水尾圣娘庙、南邦水尾圣娘庙、南奔水尾圣娘庙、北榄坡水尾圣娘庙、呵叻水尾圣娘庙、坤西育水尾圣娘庙、北标府万慕哒叻水尾圣娘庙、攀牙府高吧埠水尾圣娘庙等。
其实供奉水尾圣娘的圣庙,不一定叫水尾圣娘庙或水尾庙,也可能叫其他的名称,也有一些庙宇是将水尾圣娘和其他神祇一并供奉的,比如国外的琼籍侨胞就经常将水尾圣娘与天后妈祖供奉在同一座庙内。但不管庙名怎么叫,庙里供奉的牌位上肯定都刻有水尾圣娘的名号——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这是水尾圣娘的全名,也有一些圣庙的牌位上稍作简化。欲知一庙内供奉的是不是水尾圣娘,一看牌位便知。
国外的水尾圣娘信仰,是由文昌籍华侨传播出去的。当时出洋某生的文昌人,一般在清澜港和铺前港出发,而从清澜港出发的人,一般要先到东郊水尾圣娘庙祈福,祈祷圣娘保佑自己能平安到达南洋。水尾圣娘信仰在海外的海南文昌人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被称为“南海第一灵神”,通常有水尾圣娘庙的地方就会有文昌人聚集。
相传,一天水尾圣娘在海上巡视时,恰遇一开往南洋的船只遇到风暴,船将沉,众人人心惶惶,水尾圣娘见状,立即施展法术,把风浪镇住,让那船客人平安到达南洋。其中一人到达南洋后,在一晚睡梦中,遇见了水尾圣娘,水尾圣娘很关心地问他:“你们全船人都到达南洋了吧?”那人答:“都平安到达了。”他反问水尾圣娘:“那你怎知道开往南洋的船只差一点遇难之事?”水尾圣娘说:“我就是拯救你们的琼州水尾圣娘,如你们在南洋需得到我的佑护,可雕我身建庙供奉之,我将降临那里佑护你们。”后来南洋人便雕像建庙供奉水尾圣娘。
据马来西亚登嘉楼州海南会馆馆史册记载,远在百多年前,由于越来越多的海南人南来登州,当时一位叫翁邦玺的乡贤,看到同乡没有居所,深感不安,于是毅然拨资兴建一间茅舍在茫沙比异作为临时宿舍。当时是在清朝的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这间茅所就地取材把椰树当屋住。较后在另一先贤翁荣焕的呼吁下,发起修葺扩建茅舍,使各地到瓜登的同乡有地方可安身,这既是海南人早期所说的“公司厝”了。后来有一帆船由中国来本邦,不幸于“毛剪港”(墨江)破舟沉陆,一位先贤于破舟中拾得一撙水尾圣娘神像,于是便拥回“公司厝”奉为正神,定时奉祀,并称之为水尾圣娘庙,也改称为“登嘉楼琼州会馆”。过了不久,一些同乡鉴于原舍地洼湿秽不适宜居住,遂创议另购置地皮兴建两幢宫殿式房屋的琼州会馆,一为“天后宫”,另一为琼州会馆办事处。据父老们说,当时的建筑师、木工、泥匠等都从中国海南岛聘请过来,有关一切建筑材料包括一砖一瓦也由海南岛运来。并于光绪廿二年(1896年)春吉日举行开幕,当时会馆之负责人将水尾圣娘庙(即今琼州回春馆)迁到天后宫,并将天后圣母由泰盛号迁来一起安奉,同时奉忠义神于左侧,再由海南岛带来海外孤魂神牌及108兄弟神牌,奉祀于右侧。从那时开始,本埠之海南人及其他人士都来天后宫膜拜,以求平安,这里也成为乡亲集合的地方。
在国外,水尾圣娘被奉为海南人的乡土神,在某些地方其地位不亚于天后圣母(妈祖)。而水尾圣娘庙则是海南人集结的场所,是琼侨活动的中心。
据我省侨史专家冯子平在其著作《琼侨春秋》的考证结论:神庙是琼侨社团的雏形,琼侨最早创建的神庙,当数泰国京都三清水尾圣娘庙。该庙始建于清朝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按家乡文昌的庙宇格式建造,百余年来香火不衰。此外,泰国南部素叻他尼府初贝岛上的海南公所、马来西亚登加楼水尾圣娘庙也都是历史悠久的神庙。而成立于一九八九年三月一日的加拿大安省海南同乡会,受东南亚的海南文化影响,也将水尾圣娘从东郊水尾庙恭亲迎远移驻加拿大,与天后圣娘、关圣帝一起,建神翕恭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