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Lutra lutra),别名祖衡、獭猫,是鼬科水獭属哺乳动物。体型修长而截面略呈扁圆形,两性异形,雄性头体长60~90cm,体重6~17kg;雌性头体长59~70cm,体重6~12kg。头部宽扁,吻部短,鼻垫上缘有凹度,耳小而圆,耳郭不明显,颈短粗。四肢相对身体显得短小,趾间具蹼,爪短而尖。尾长约33~47cm,尾部呈锥形,粗壮有力。具肛门腺。全身被有厚实致密的体毛,有油亮光泽可防水浸湿。体背自头至尾尖和四肢外侧呈一致的深咖啡色,体腹、四肢内侧和尾基色调较背部浅,呈苍灰或浓污灰白色。
形态特征
水獭体型修长而截面略呈扁圆形,两性异形,雄性头体长60~90cm,体重6~17kg;而雌性头体长59~70cm,体重6~12kg。头部扁平宽阔,眼圆外突,吻部短,鼻垫上缘有凹度,耳小而圆,耳郭不明显,颈短粗。耳和鼻孔均生有小圆瓣肉突,潜水时能关闭。四肢相对身体显得短小,趾间具蹼,爪短而尖。尾长约33~47cm,尾部呈锥形,粗壮有力。具肛门腺。
水獭全身被有厚实致密的体毛,底绒厚软,有油亮光泽可防水浸湿。体背自头至尾尖和四肢外侧呈一致的深咖啡色,体腹、四肢内侧和尾基色调较背部浅,呈苍灰或浓污灰白色。下颌及喉部白色(个别亚种除外)。
水獭野外踪迹的特点:水獭趾间具蹼,趾爪长锐,在较松软的泥沙地表,爪和蹼印都能呈现,足链中常伴有尾的拖印。粪便多呈散落状,新鲜的油亮黑色,具蟹壳的则带红棕色。
栖息环境
水獭傍水而居,栖于江河、湖泊、溪流、池塘、鱼塘、低洼水地、沼泽、沿海淡水和咸水交界区域及某些近海岛屿等地带,在青藏高原可分布至海拔4000m以上的河流中。栖息地选择以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干扰度以及郁闭度为首要指标,研究表明水獭一般选择水流稳定、沿岸有茂密的植被、食物丰富、无污染、人为干扰较少的中型河流,而且利用周围有森林或草地包围的生境。多独居在自然洞穴,常爱住僻静堤岸有岩石隙缝、大树老根、蜿蜒曲折、通陆通水的洞窟。洞穴由洞口、洞道、膨大部和窝巢组成。洞较较浅,有数个出口,亦有通到水中的。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水獭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之一,分布区包括欧亚大陆大部,非洲大陆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岛屿。
中国分布
水獭在中国有4个亚种,其分布如下表:
生活习性
活动行为
水獭极善游泳与潜水,在水中通过后肢和尾巴摆动作为推动,以波浪式起伏的姿态在水中活动与觅食。可潜游20~30分钟之久,潜水时,鼻、耳部的小肉瓣会自动关闭。水獭不善在陆地行走,行走姿态蹒跚笨拙。水獭常常一个水系内从主流到支流,或从下游到上游巡回地觅食,亦能翻山越岭到另一条溪河,水中食物缺少时也会上岸觅食。水獭常往返于水中和陆地,在上岸后为了保持身体的整洁和干燥,有整理皮毛的习惯。
成年水獭一般独居,种群密度大约是每1~5km的河流中有1只水獭,繁殖期成对出现,在大海和河湖中生活的水獭常集群捕鱼。
节律行为
水獭每日的活动节律呈双峰型,以晨昏活动为主。水獭活动峰值出现在近于日出时间与日落时间,说明水獭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
水獭每月的活动节律与月光周期呈强相关性,满月时,月光明亮,水獭活动次数减少;新月时,月光昏暗,水獭活动相对活跃。
觅食行为
水獭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在特定的季节(如冬春季)和特定水体(如小溪沼泽),也会捕食两栖类、鸟类、小型哺乳类、昆虫和甲壳类等作为重要食物补充。
水獭爱在通透性较好的水域捕食鱼群,也常候在岩边或水中露出的岩石上猎食,靠灵敏的视、听、嗅觉和矫健的泳术觅得食物。水獭喜欢从岸边或河崖上潜入水中追逐鱼群,但最常用的狩猎方法是伏击,尤其在冬季,常躲在冰窟窿里,等待鱼游过来时就突然冲出捕食。水獭会把捕捉到的鱼一条一条放到岸边,排列整齐。
领域行为
鼬科动物有肛腺,可以分泌特殊气味,标记领域。水獭同样会用肛门腺分泌物和粪便、尿液标记其领地。
生长繁殖
水獭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但以春夏季为主。交尾多在夜间或凌晨,在水中进行。妊娠期55~63天,每胎1~5仔,多为2仔,幼体需2~3年达到性成熟。人工养殖水獭寿命15年左右。巢窝选在岩缝或树根下,由洞口、洞道、膨大部和窝巢组成。一般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另一个洞口伸出地面(气洞)。
亚种分化
水獭有12个亚种,如下表。有研究者认为分布于日本的水獭应列为独立种,但仍未获广泛认同。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20年,水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近危(NT)。
2020年,水獭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中,等级为濒危(EN)。
2021年,水獭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水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收录在附录I。
种群现状
全球水獭种群仍然处于下降趋势。
欧洲水獭种群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不到十年的时间,大面积消失。通过对水獭威胁因素的治理,现在欧洲水獭种群已有增长的趋势。
同样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境内的水獭也经历了剧烈的种群下降和分布区缩减。过去10年间,零散地分布记录见于吉林、黑龙江、青岛南部、西藏东部与北部,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与北部、云南东北部、浙江沿海地区、广东及沿海岛屿、香港、福建金门等地。
主要威胁
水獭种群下降的直接因素是人为捕杀、食物资源下降和栖息地丧失。水獭的毛皮和肝脏有重要经济价值,是其遭到捕杀的主要原因;滥用农药、过度捕鱼造成水獭栖息地污染、鱼和林蛙种群大量减少,使水獭主要食物来源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阻断鱼的迁移和洄游,使水獭捕食范围缩减。
保护措施
自1989年起中国就将水獭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水獭遭受人为捕杀的风险已经消失。另外,水獭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成熟,人们不再寻求野外资源,也是对野外种群的一种保护。限制规范农药的使用范围和用量,降低水污染程度,使水生生物群落得到改善,部分区域已经取得有效成果。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出台,其中第二十三条规定,对长江流域已建小水电工程,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分类整改或者采取措施逐步退出。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由于重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地区的环境修复取得实质性进展,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性增长,消失多年的水獭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主要价值
生态指示价值
水獭是淡水生态系统顶级捕食者,对水质要求敏感,因此被当作研究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亦是陆地淡水生态系统重要的指示物种。
经济价值
随着水獭驯养繁育技术成熟,人工驯养水獭的经济价值也被合理利用。水獭皮毛轻柔坚韧,针毛长短适中,底绒丰厚,被毛光亮,颜色素雅,耐磨沥水,是高档裘皮服装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