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盐平衡是指人体内调节水盐平衡机构,在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的调节下,保持水和氯化钠等无机盐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动态平衡,并维持体内含量相对恒定。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来实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其中水盐平衡是人体活动调节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释义
水盐平衡是指人体内调节水盐平衡机构,在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的调节下,保持水和氯化钠等无机盐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动态平衡,并维持体内含量相对恒定。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来实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其中水盐平衡是人体活动调节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水盐平衡包括两个方面,即:
1、当体内水分过剩时,肾脏会产生很多的尿,将多余水分排出;相反,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肾脏就只产生少量的尿。肾就是这样来平衡体内的水分的。
2、
人体细胞周围的液体——细胞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而且它们的含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正常生活。如果我们多喝水又不增加盐分,肾脏就会产生盐含量较低的尿液,反之则产生盐含量较多的尿液,来保持水盐平衡。
肾脏虽然能对体内的水和盐的浓度具有一定调节能力,但确实有一定限度,如人们不能喝海水,因为海水中有较多盐分,超出肾脏调节能力,人体会因积累过多盐而死亡。水盐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水的平衡
水的来源
正常成人在一般情况下,每天摄入的水总量约2500ml。其来源有3个方面:①饮水。成人每天饮水量约1200 ml;②食物水。成人每天从食物摄取的水约1000 ml;③代谢水。为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成人每天体内生成的代谢水量约为300 ml。
水的去路
正常成人每天排出的水总量约2500 ml。体内水的去路有:①肺呼出。成人每日通过呼吸排出的水量约350 ml;②皮肤蒸发。皮肤通过排汗调节体温,在此过程中要失水。皮肤排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显性出汗,即体表水分的蒸发。成人每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约500 ml。另一种为显性出汗,它通过皮肤汗腺排出水分,并伴有Na、Cl等电解质的排出,所以,出汗过多时,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应注意补充NaCl;③粪便排出 。每天由粪便排出的水量约150 ml。消化道每天分泌的消化液约有8L,这些消化液约98%在肠道被重吸收,只有少量随粪便排出体外。在病理情况下如呕吐、腹泻等都能引起消化液大量丢失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补充水分和相应的电解质。④肾排出。这是体内水的主要去路,对体内水的平衡起着主要调节作用。一般成人每天排尿量约1000~2000 ml,平均为1500 ml。
钠的平衡
钠的含量与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钠含量为45~50 mmol/kg体重(约1g/Kg体重),体重60Kg的人体内钠总量约60g,其中约45%分布于细胞外液,10%分布于
细胞内液,45%存在于骨骼中。血浆钠含量为135~145mmol/L。
钠的吸收与排泄
人体每日摄入的钠主要来自饮食中的氯化钠,正常成人每日NaCl的需要量为4.5~9g。摄入的钠在胃肠道几乎全部被吸收,一般很少因膳食而缺钠,仅在严重腹泻、呕吐或长期大量出汗时才导致钠的丢失。
钠主要由肾排出,少量由粪便及汗排出。正常情况下,每天钠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等。肾脏对钠的排出有很强的调节能力,正常人每天由肾小球滤过的钠达20~40mol,而每日尿钠排出量仅为0.01~0.2 mol,重吸收率达99.4%。当血Na浓度高时,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降低,过量的钠可以很快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当血Na浓度低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在机体完全停止钠的摄取时,肾脏排钠量可以降至极低,甚至趋近于零。所以肾脏排钠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钾的平衡
钾的含量与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钾含量为30~50mmol/kg体重(约2g/Kg体重),体重60Kg的人,体内钾的总量约为120g。其中98%存在于细胞内液,2%存在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K浓度为158 mmol/L,血浆钾浓度为3.5~5.4mmol/L。
钾在细胞内外分布的不均匀,细胞外液的K需15小时左右才能与细胞内K达到平衡。因此,临床上在给缺钾患者补钾的治疗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其体内的钾平衡,如果短时间内静脉补钾过多过快,则有发生高血钾的危险。故一次性补钾不宜过多过快,并应注意观察血钾的情况。
物质代谢对钾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当糖原或
蛋白质合成时,钾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反之,当糖原或
蛋白质分解时,钾由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实验结果表明,每合成1g糖原时有0.15mmol的钾进入细胞,每分解1g糖原时有同量的钾释放出细胞。静脉输注胰岛素和葡萄糖液时,由于糖原或蛋白质合成加强,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可造成血钾降低,故应注意补充钾。
钾的吸收与排泄
正常成人每日钾的需要量为2~4 g,主要来自食物,普通膳食含钾丰富,可以满足人体对钾的需要。食物中的钾约90%经消化道吸收,其余部分则从粪便排出。严重腹泻时,从粪便中丢失的钾量可达正常时的10~20倍,此时易导致体内缺钾,应注意补充。
氯的平衡
氯的含量与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氯含量约为33mmol/kg体重,婴儿含量多至52mmol/kg体重。其中70%的氯存在于血浆与组织间液中,只有少量分布在细胞内液并主要存在于分泌氯离子的细胞内。血清氯含量为98~106mmol/L。
氯的吸收与排泄
食物中的氯离子大都与钠离子一起被小肠吸收。氯主要经肾随尿排泄,小部分由汗排出。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肾小球滤出的氯离子随钠离子一起重吸收,过量的氯离子可随钠离子通过肾小管排出体外。
调节
体内水与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主要由肾来实现。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有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体液渗透压变化的感受,直接影响水的摄入,以调节体液的容量和渗透压。当机体失水在1%~2%以上或进食高盐饮食时,可致体液渗透压升高,此时即可刺激丘脑下部的渴觉中枢,进而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产生口渴思钦的生理反应,饮水后,渗透压恢复而解渴。反之,如果体内水增多,体液呈低渗状态,则渴觉被抑制。
二、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作用
抗利尿激素(ADH)又称加压素,是
丘脑下部视上核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九肽激素,贮存于神经垂体,当需要时,再由神经垂体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至肾起调节作用。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排尿量。
三、醛固酮的调节
醛固酮是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
类固醇激素,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上皮细胞分泌氢离子与钾离子,回收钠离子。所以,醛固酮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肾排钾离子、排氢离子,重吸收钠离子,同时也增加氯离子和水的重吸收,调节血容量和细胞外液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