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植物病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引起、发生在水稻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病株叶面初期表现为细小水渍状短条斑,逐渐发展成纵条斑,对光观察呈半透明;严重时全叶枯黄,甚至呈红褐色。湿润叶面病斑上有许多菌脓胶粒,干燥后成黄色小珠,不易脱落。
病原特征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为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 Swing et al.),属薄壁菌门、假单胞细菌目、黄单胞杆菌属。
菌体杆状,大小1-2微米×0.3-0.5微米。多单生或个别成双链。有极生鞭毛1根,不形成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周边整齐,中部稍隆起,蜜黄色。该菌生长适温28-30℃。生理生化反应:该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产酸,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不敏感。
为害症状
在水稻幼苗期发病就可看到症状,叶片上初甚暗褐色水渍状透明的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细条斑,其上生有许多露珠状蜜黄色菌脓.病斑可以在叶片的任何部位发生,严重时,许多条斑还可以连接或合并起来,成为大块枯死斑块,外形与水稻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仔细观察时,仍可看到典型的条斑症状。即使在干燥的情况下,病斑上也可以看到较多蜜黄色菌脓。菌脓色深量多,不易脱落。病斑边缘不呈波纹状弯曲,对光检视,仍有许多透明的小条斑,病斑可在全生育期任何部位发生。
分布范围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此外,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侵染循环
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后,细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引起发病。发病时,一般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在病株上分泌包含细菌的细菌流胶(又叫菌脓),借风、雨、露水、灌溉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
流行规律
在菌源存在的前提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受气候、品种抗性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防治方法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发病后较难治好,所以,要加强预防措施,并辅以药剂保护,防止病害的扩展蔓延。
农业防治
药剂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5:2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