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
水权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
目的
水资源管理是以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最终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被明确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广泛为世人所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是否有利于持续发展作为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得当的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水资源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经济资源之一,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是保证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支持基础之一。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而要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又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可以说,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的水资源管理可以被称为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原则
1、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重视森林保护、草原保护、水土保持、河道和湖泊整治、污染防治等工作,以实现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效果。
2、水量和水质统一管理。由于水质的污染日趋严重,可用水量逐渐减少。因此,水库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统筹考虑水量和水质,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制定切实的保护措施。
3、效益最优。对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规划、设计、运用),都要拟定最优化准则,以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效益。
主要内容
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权管理
水权即水资源的所有权,是水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与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各种用水权利的总称,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调节个人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以及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使用水资源及相邻资源的一种权益界定的规则.也是水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基础。这里最重要的,一是水资源的所有权制度,二是水的使用权制度。关于水资源的所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水法》第三条规定: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国务院是水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代表国家对水资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推行水资源宏观布局、省际水量分配、跨流域调水以及水污染防治等多方面工作,都涉及省际利益分配,必须强化国家对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并服从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的宏观管理。
关于水的使用权,根据水法,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要确定各类用水的合理用水量,为分配水权奠定基础。水权分配首先要遵循优先原则,保障人的基本生活用水,优先权的确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水情变化而有所变化,同时在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特殊需要,确定优先次序。同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这就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能够规范和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利和行为。目前,正在研讨的另一个问题是水权(水资源使用权)转让,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水利部发布了《水权制度建设框架》《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为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发利用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在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2、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年度取水总量控制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3、实施取水许可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严格规范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管理。
4、水资源有偿使用 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加大水资源费调控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5、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严格查处地下水违规开采;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限期关闭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编制并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
6、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管理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
利用效率
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管理。在节约用水方面,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首先考虑节水要求;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在定额用水方面,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实施节水“三同时”制度。在节水技术改造方面,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优先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工业、装备和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将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纳污管理
严格限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污行为,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人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防治江河湖库富营养化。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质水量监测。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
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加快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健康生态;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开展内源污染整治,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推进河湖健康评估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
保障措施
水资源保障措施的管理,包括其他的制度建设和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管理。实行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流域管理机构对省界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和核定,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特征
水资源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水资源利用的行为,因此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有计划性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以及其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用水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需要进行规划。例如,由于水资源分布的时空存在着差异性,因此,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就要未雨绸缪:例如,在巴伦西亚,绝大多数时间冬天是无霜的,夏季炎热,日照充沛。但是,巴伦西亚降水量较低,主要用水来源于都瑞河。都瑞河灌溉着韦尔塔16000公顷的土地。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都瑞河水,这个地区的大量农作物的生长就会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都瑞河水,成为该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问题。因此,当地的人们每年在分配水源计划之前要考虑三个因素:水量是否充足、季节性的低水位和极端严重的干旱。在水量明显充裕的年份(当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只要渠道中有水,就会允许农户按照他们的需要取用水资源。更多情况下:水资源会存在季节性的低水位,不能保证所有用水需要,因此需要进行计划并按照一些复杂的制度将水分配给农户,以保障用水的有效和公正。
有组织性
水资源利用计划制定之后,需要进行实施,而实施是需要有组织性的。如果计划制定好了,没有组织性,那么预先制定的计划也许就无法实现。当然,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与它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组织依靠环境来获得资源以及某些必要的机会,环境给予组织活动某些限制而且决定是否接受组织的产出。组织环境包括的主要要素:人力、物质、资金、气候、市场、文化、政府政策和法律。在水资源管理中,组织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组织的职能,是指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该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例如,在巴伦西亚的用水实践中,实施用水计划的组织是来自7条主要渠道的灌溉者组成的几个自治委员会,每一个委员会都有自己行政首脑,这种组织结构的存在目的就是保障用水计划的实现:另一方面,组织是一个过程,是指为了实现汁划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程序。例如,巴伦西亚不同灌区委员会对于用水的日常事务进行处理,并对出现用水纠纷等问题进行解决,而这些是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程序性的行为。
协调性行为
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预先制定的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计划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协调。在协调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水资源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为组织实施水资源管理计划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水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巴伦西亚的用水实践中,灌区委员会的执行官每个星期举行两次仲裁活动。一方面解决用水纠纷。另一方面协调与所有用水有关的事务,如决定何时开始实施与季节性低水位相适应的用水运作程序,或讨论不同灌溉渠道相互之间的其他问题。
控制性行为
在水资源管理中,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目标,管理者必须对用水者的用水行为进行掌握和监督。例如在巴伦西亚,干旱开始时,由于水资源的供应与需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保证用水者的利益和水资源有效的利用,就必须对水资源运作行为进行控制。管理者对于决定用水者取水时间的控制就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在控制水资源时,既要考虑作物的状况,也要考虑其他用水的需求;水资源利用的控制行为使管理者能够掌握水资源的状况,以避免水资源利用的任意活动或水资源用量越出范围,从而使水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手段
水资源管理是在国家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下的水事管理。涉及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属性,影响水资源复合系统的诸方面,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手段,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目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在管理水资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依法治水是根本,行政措施是保障,经济调节是核心,技术创新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基础。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管理水资源及涉水事务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法管理水资源,是维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优化配置水资源,消除和防治水害,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措施。水资源管理一方面要立法,把国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要求,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制执行,作为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准绳;另一方面还要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会使法律失去应有的效力。水资源管理部门应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管理水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和规范水事行为是确保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所在。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指政府各级水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行政机关职能配置和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对水资源及其环境管理工作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是进行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体制保障和组织行为保障。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质,既是水资源日常管理的执行方式,又是解决水旱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强有力组织方式和执行方式。只有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才能保障水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经济手段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水资源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经济资源。经济手段是指在水资源管理中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水资源开发中的行为,调节水资源的分配,促进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经济手段的主要方法包括审定水价和征收水费、水资源费,制定实施奖罚措施等。利用政府对水资源定价的导向作用和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运作。
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就是运用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消耗,对水资源及其环境的损害能控制在最少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等,达到有效管理水资源的目的。许多水资源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所以能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因此,管理好水资源必须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既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水资源科学知识的普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观的建立、国家水资源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水情通报等,都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来达到。同时,宣传教育还是从思想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有效环节,它能充分利用道德约束力量来规范人们对水资源的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展览、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等各种传媒形式,广泛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提高全民水患意识,形成自觉珍惜水、保护水、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更有利于各项水资源管理措施的执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1 10:03
目录
概述
目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