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战是
海战的一种样式,是用水雷作为主要武器的海战。通常在战术、战役和战略层次上配合封锁与反封锁、保交与破交、登陆与抗登陆等作战行动实施。
历史发展
中国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明军就将水雷武器用于水战,并发明触发漂雷,多次毁伤敌船。
19世纪
克里木战争和
美国南北战争中,20世纪初日俄
旅顺口之战,都曾使用水雷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双方布设水雷约31万枚,炸沉、毁伤舰船近千艘。其中英、美两国在日德兰群岛至挪威西南之间海域布设水雷7万余枚,用以限制德国潜艇活动,成为海战史上最大的“北海雷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双方布设水雷约80万枚,炸沉、毁伤舰船2700余艘。1944年,德国在荷兰西北海域至塞纳湾的漫长战略方向上布设防御水雷障碍,自诩为“大西洋长城”。1945年初,美军组织的“饥饿战役”,在日本沿岸海域布设水雷1.2万余枚,从海上围困日本列岛,毁伤日本舰船670艘,总吨位达140万吨。大战中,双方还出动大量扫雷兵力进行反水雷作战,其中,英国海军动用扫雷舰艇1500艘,德国海军动用1600艘。战后,沿海国家在局部战争中多次使用水雷作战。
1972年,美军对越南北方实施大规模布雷封锁。
1987年,伊朗在海湾地区使用小船布设了一些老式锚雷,造成一些国家的油轮触雷受损,使海湾地区的航运一度陷入混乱。
1991年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布设了大量水雷,给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海军行动造成了一定困难。
水雷作战
使用水雷作战,主要是布设水雷障碍。布设水雷障碍的目的在于毁伤敌方舰船,阻碍敌方军事行动,保障己方舰船的安全。
根据作战任务,水雷障碍可分为攻势水雷障碍和防御水雷障碍:
①攻势水雷障碍布设于敌方控制的海区,用以封锁其基地、港口和航道。
②防御水雷障碍布设于己方控制的海区,与岸防火力配合,构成海上雷炮阵地,以保护基地、港口和沿岸交通线重要地段,加强抗登陆防御和掩护陆军濒海翼侧的安全。
水雷障碍根据作战方案预先布设或根据情况临时机动布设。布设水雷障碍雷区须有适当的正面、纵深、水雷密度和尽可能强的抗探抗扫能力;严密组织计划,选定适当的布雷区域和水雷类型;正确使用布雷兵力及民船,迅速、隐蔽、准确和安全地实施布雷;临时机动布设水雷障碍,须选择关键的时间、重要的方向和海区。
反水雷作战
反水雷作战包括反敌方布设的攻势水雷障碍和防御水雷障碍。目的在于挫败敌方布雷企图,打击敌方布雷兵力,清除其布设的水雷障碍,消除或减少己方舰船触雷危险。
组织实施的方法有:根据作战任务,严密组织侦察,及早发现敌方布雷征候;先敌行动,以各种手段封锁和袭击敌方在基地、港口的布雷兵力,或消灭其正在实施布雷的兵力,力争阻止敌方布雷,并摧毁敌方水雷工厂、仓库和布雷设施;建立防雷观察网,掌握敌方布雷动向,及时标定雷位和通报雷情,为己方舰船开辟隐蔽的迂回航线,规避雷区;对获得的敌方水雷进行拆卸、分析,研究其性能、工作原理和排除方法,并适时进行扫雷、猎雷和排雷作业,清除水雷障碍;同时,提高舰船的抗爆能力,采取消磁、降噪等措施降低舰船物理场强度。
总结与评价
水雷武器隐蔽性好,作用期长,制造成本低,易布难扫,震撼作用大,是海上攻防作战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水雷的引信结构日趋复杂,破击威力大,抗扫能力强,有的趋向智能化;布雷的快速性、隐蔽性、突然性日益提高,使用水雷作战的技术战术将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反水雷战将不断发展,除以兵力积极打击敌方布雷兵力和设施外,将出现新的扫雷舰艇、扫雷具和其他扫雷技术器材,并广泛采用直升机、气垫船、猎雷舰、遥控扫雷艇等多种工具联合扫雷。在未来海战中水雷战仍将居于重要地位。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