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霉病(Saprolegniasis)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
水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
鱼类的
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
病原体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
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主要是
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
水霉目水霉科的
水霉属和
绵霉属。本病主要在水温较低的时候易发病,所以提高水的温度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
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
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
霉菌,主要有
水霉目(Saprolegniales)、
霜霉目(peronosporales)及
水节霉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Saprolegnia)最为常见,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
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于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
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
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1. 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2. 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
3. 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1. 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
2. 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
菌丝及
孢子囊等。
春季阶段的水温较为适合
病原菌繁殖生长,因此,尤其要做好预防工作。一是冬季清塘时可以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用200mg/L的
生石灰或20mg/L的
漂白粉消毒;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
抗病力。尽量避免
高密度条件暂养时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或在捕捞、
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三是水温低于 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
应激反应,导致
擦伤或
冻伤。四是经长途运输的
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
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五是亲鱼人工繁殖受伤后,可在伤口涂抹10%的
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
1、病鱼数量少可局部操作的话,可以用含碘消毒剂浸泡,如浓度为20mg/L
聚维酮碘溶液,或2mg/L的
高锰酸钾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2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