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韭科
水韭科植物
水韭科 ISOETACEAE 小型或中型蕨类,多为水生或沼地生。茎粗短,块状或伸长而分枝,具原生中柱,下部生根,有根托。叶螺旋状排呈丛生状,一型,狭长线形或钻形,基部扩大,腹面有叶舌;内部有分隔的气室及叶脉1条;叶内有1条维管束和4条纵向具横隔的通气道。孢子囊单生在叶基部腹面的穴内,椭圆形,外有盖膜覆盖,二型,大孢子囊生在外部的叶基,小孢子囊生在内部的叶基。孢子二型,大孢子球状四面形,小孢子肾状二面形。配子体有雌雄之分,退化;精子有多数鞭毛。
描述
共2属,约60种;其中Stylites为单种属,仅产于秘鲁。中国1属。
水韭科在分类学上属于拟蕨类,即小型叶蕨类,但它不同于拟蕨类其他成员如石松、卷柏、木贼,在系统演化上较为孤立。
种群现状
濒危种。本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贵川的极个别地区。由于修筑水库、挖池塘,适于环境逐渐缩减。现仅昆明寻甸、平坝三地的局部地段的小溪、沼泽地有少数残存。若不加以保护,将有灭绝的危险。本种又名华水韭,分布于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由于农田生产建设和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变迁和水域消失,该种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
形态特征
多年生沼泽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略呈2-3瓣,具多数二叉分歧的根;向上丛生多数向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长15-30厘米,宽1-2毫米,内具4个纵行气道围绕中肋,并有横隔膜分隔成多数气室,先端渐尖,基部广鞘状,膜质,黄白色,腹部凹入,上有三角形渐尖的叶舌,凹入处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3毫米,具白色膜质盖;大孢子囊常生于外围叶片基的向轴面,内有少数白色粒状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于内部叶片基部的向轴面,内有多数灰色粉末状的两面形小孢子。
地理分布
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昆明郊区及寻甸,贵州平坝。生于海拔1800-1900米的山沟溪流水中及流水的沼泽地。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分布于江苏南京,安微休宁、屯溪和当涂,浙江杭州、诸暨、建德及丽水等地。共2属,约60种;其中Stylites为单种属,仅产于秘鲁。中国1属。
生态学和生物学
分布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较寒冷,1月平均温为2-7℃,7月平均温为27-29℃,1000-1500毫米。主要生工在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6-6.5。主要伴生值物有节节划Hippochateramosissima(Desf.)Bermer、糯米团Gonostegiahirta(Bl.)Miq.莲子草Alternantherasessilis(L.)DC.,水秀Hygrophilasalicifolia(Vahl.)Nees及鳢肠Eclipataprostrata(L.)L.等。孢子期为5月下旬至10月末。
保护价值
水韭属是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遗属,在分类上被列为拟蕨类,即小型叶蕨类,但它既不同于其它成员如石松、卷柏、木贼,也不同于其叶长而成线形,没有复杂的叶脉级织的种类。因此在系统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
保护措施
尚无保护措施。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挖掘水韭苗移植于水缸中,生长良好。建议有本种分布的自然保护区,风景保护区应列为保护对象,或在栽培条件下加以保存和繁殖。杭州植物园已从原产地引种保存在水和区内。
栽培要点
尚未引种。应对孢子繁殖和栽培法进行研究 ,可和试行孢子繁殖法。分生繁殖时可带根整株移植和于水湿环境,适量给水,避免干旱及水深过度,同时又要防止蜗牛及其它虫害。
水韭属简介
Isoetes L
根茎短,块状,不分枝,底部2-4浅裂;其他特征与科同。染色体基数 x=11。
属的模式:Isoetes lacustris L.
约70种,世界广布,但多生长在北半球的温带沼泽湿地。中国现知4种。
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中国的4种水韭与澳大利亚的 I. brevicula 和新西兰的 I. kirkii 处于系统树的同一分化支,而高寒水韭 I. hypsophila 处于这一分化支的基部。但要揭示中国水韭种类的起源与演化历史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下级分类
高寒水韭 Isoetes hypsophila Hand.-Mazz.
中华水韭 Isoetes sinensis Palmer
台湾水韭 Isoetes taiwanensis DeVol
云贵水韭 Isoetes yunguiensis Q. F. Wang et W. C. Taylor
参考资料
水韭科 ISOETACEAE.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9 04:36
目录
概述
描述
种群现状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