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鼠耳蝠体形小,但较
须鼠耳蝠稍大,前臂长35.5毫米。耳正常,不甚狭长,其外侧边缘显凹形,外缘有8个皱褶,耳向前折转不达吻端。
耳屏狭长,前缘呈直线形,后缘中间凸,先端钝圆,其长为耳长之半,基部宽。距细长无距缘膜,不具栉状短毛,但有稀少灰白短毛。胫长约为15.2毫米,后足甚发达,其长(连爪)逾胫长之半(6%)。尾较短,尾突不超过2.5毫米。
水鼠耳蝠全身被以木褐色短绒毛,尖端有光泽,较须鼠耳蝠平齐。上体被木褐色短毛。毛基较毛尖的褐色稍淡,下体胸部、腹部、喉部、
鼠蹊部、侧体均被黑灰色短绒毛,其尖端灰白色,故下体呈灰黑色混杂灰白色。翼膜亦木褐色。
水鼠耳蝠
头骨较小,吻部祖短。
脑颅圆而光滑,近额骨部显著隆起。眶间宽阔,约等于后头宽之半。听泡发达,可见明显的螺旋状骨迷路。颅骨人字嵴不甚明显。
水鼠耳蝠
上颌犬齿及前
臼齿锐利。上颌大前臼齿(Pm4)与犬齿之间距离较窄。Pm2紧靠犬齿,稍靠近
齿列线。
下颌臼齿有小而明显的原小尖。下颌Pm3亦小于Pm2,并位于齿列线中。下颌犬齿超出大前臼齿(Pm4)之高度。
齿式=38。
水鼠耳蝠的栖息场所包括树洞和木材建筑物(木制水楼或房顶棚),垂直海拔为800-1500米,栖息环境除适宜的温度外,要求黑暗、寂静、空气流通,有房梁与木栋横杆,出入飞行方便等。
水鼠耳蝠往往有其它种类共同栖窟,如
贵州菊头蝠、绒毛菊头蝠、
大蹄蝠和
中蹄蝠等。通常由几十只形成不太大的群,有时20多只的雌、雄、幼兽栖息在一处。隐蔽地的温度可达36-38℃。它们白天很少活动,后肢将躯体挂起,有的匍匐而栖,当受到惊动或刺激时,耳壳稍稍竖起,耳尖向后弯曲,母兽即先飞起,幼兽或咬住母兽乳头,并用爪抓着母兽腹部随母兽飞出,飞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
当黄昏夜幕降临(6月-7月)20点左右,水鼠耳蝠从缝隙爬出突然下跌,同时展翅飞行,飞行缓慢而平稳;遇到昆虫时,可突然转弯360度。它们在大树林缘上空、草地,水塘上空贪婪地觅食,食量甚大,食
膜翅目或
鞘翅目的昆虫,午夜返回栖息地,用指爪钩挂实物而爬入隐蔽所缝隙,凌晨3-4点又出来觅食。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安道尔、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黑山、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英国。
水鼠耳蝠秋季交配,卵子不立刻
受精,
精细胞保存在雌体
输卵管内到
翌年春天,当食物( 昆虫) 出现时,才进行受精开始
卵裂,胚胎发育。5-7月产仔,每胎1仔,2个月后发育成熟。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