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声声只在街南》是清代词人
况周颐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写深夜听警报声的心绪,上阕写景,下阕言愁,悲秋之情,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壮志未酬潸然泪下。全词尽情渲染环境之凄楚荒凉,衬托心境之悲愤沉痛,抒情婉曲,回肠九折。
作品原文
水龙吟1
已丑秋夜,赋角声《苏武慢》一阕,为半唐所击赏。乙未四月,移寓校场五条胡同,地遍宵警,呜呜达曙,凄彻心脾。漫拈此解,颇不逮前作,而词愈悲,亦天时人事为之也。
声声只在街南,夜深不管人憔悴,凄凉和并,更长漏短,彀人无寐2。灯炧花残3,香消篆冷4,悄然惊起。出帘栊试望5,半珪残月6,更堪在,烟林外!
愁入阵云天末7,费商音无端凄戾8。鬓丝搔短9,壮怀空村,龙沙万里10。莫谩伤心,家山更在,杜鹃声里。有啼乌见我,空阶独立,下青衫泪1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据传此词用李白诗“笛奏龙吟水”句取名。又称《丰年瑞》《鼓笛慢》《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双调,上片十一句,押四仄韵,五十二字;下片十一句,押五仄韵,五十字,共一百O二字。用“越调”。
2.彀(gòu):同“够”。
3.灯炧(xiè):灯芯的余烬。
4.篆冷:盘香焚尽。
5.帘栊(lóng):门帘。
6.半珪(guī):此处指半圆。
7.阵云: 此处似指台湾人民反对把台湾割属日本的行动。天末: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8.商音:古代五音之一,其调凄清悲凉。凄戾:形容声音凄切悲哀。
9.鬓丝搔短:出自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处指自己未老先衰。
10.龙沙:古时指中国西北部边远山区和沙漠地带。后泛指边塞地区。
11.下青衫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处借指自己泪湿衣衫。
白话译文
清光绪十五年秋夜,写下《苏武慢··寒夜闻角》一词,为王鹏运所叹赏。光绪二十一年四月,移居宣武门外校场五条胡同,整个晚上都是报告危急的信号,一直呜呜地到天亮,凄楚恻怆,撼人心扉。聊且写了这首词,比不上前作,但这首词更加悲痛,也是由“天时”“人事”引起的。
角声阵阵,只在街南一带回荡,尽管夜已深了,却不顾失眠的人儿憔悴。与这凄凉角声融汇在一起的,是悠长的更鼓声和短促的漏壶声,足以使人无法人寐。灯芯成灰,百花凋残,香气散后,盘香也已焚尽,这一切使我悄然惊起。走出门帘,向夜空仰望,半圆的残月令人伤感,更何况是在烟林之外。
我的愁思,飞人天边的征尘之中,耗费这清商之音,奏出没来由的凄戾。鬓边的发丝越搔越短,满怀壮志都白白付给——边塞的黄沙万里。不必为此而徒然伤心,故乡的山水更远在杜鹃声里。清晨会有啼鸟见到我,独自立在空荡荡的石阶上,青衫上落满苦涩的泪。
创作背景
据词前的小序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秋,时词人29岁,写过《苏武慢·寒夜闻角》,受到王鹏运的赞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词人三十五岁时移居宣武门外校场五条胡同,闻警报达旦,彻夜不能成眠,内心十分凄怆,于是写成此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写夜阑更深闻宵警传来的情景。“声声只在街南,夜深不管人憔悴。”起句“声声”迭字,写出宵警之声连绵不断,充塞于耳。“只” 字是说惟闻其声,引出下句。夜深本是鼾睡之时,但宵警声频,扰人不得人睡。“不管” 二字,似乎是怨其声,实是怨发宵警声的人,不通情理。“凄凉和并,更长漏短,彀人无寐。”彀人,笼人、圈人,因宵警不得自由而谓之。宵警声伴和着更漏声,扰得词人无法安歌。加之其声凄凉,夜深更长,使得心绪纷乱难耐。“灯炮花残,香消篆冷,俏然惊起。”此时烛已残,香烟已“消”“冷”,说明已是更深时分。宵警声仍未停息,于是“出帘栊”,步出屋外,遥望天际,犹如半个圭璧的残月,在那“烟林外”。
上片写景,景中有声,响彻其间。景中之人,虽无一言,但其怨情可感。通过闻宵警声、悄然惊起、步出帘栊、抬头望月,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下片抒情。“愁人阵云天末,费商音,无端凄戾。”“愁”承“宵警呜鸣达曙,康彻心脾”而来。“ 愁人阵云”,言其愁多如云。“无端凄戾”,言其悲凉辛酸,无际无涯。这是先写其果,后叙其因“鬓丝搔短,壮怀空付,龙沙万里。”瘐信《对烛赋》云:“龙沙雁塞甲应寒,天山月没客衣单。”后以龙沙泛指边塞。蕙风所言‘龙沙万里”当指边塞战事,而自己是“壮怀空付”,报国无门。“鬓丝搔短”,用明代陈子龙《戊寅除夕》的两句诗解释最为妥帖:“请缨无计悲白发,徒作词人奈尔何。”“家山更在,杜鹃声里。”词人是广西临桂人,现居异地京门,虽有“不如归去”的心意而又不得归去,让人怎不伤心?《禽经》载:杜鹃,“夜啼达旦,血溃草木,凡鸣皆北向也。”鸣声若“不如归去。”“有啼乌见我,空阶独立,下青衫泪。”言自己独然一人,惟有啼乌相伴,伫立空阶,感前途之茫茫,叹身世之凄凉,涔涔泪下,青衫湿透。写得凄楚恻怆,撼人心扉。
全词以宵警声为线,以壮怀空付为中心,以景为纬,将内心的活动写得复而不厌,赜而不乱。是清词中难得的抚时伤怀之作。
名家点评
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
王兴康《清词一百首》:此词写于甲午战争失败后一年,据作者的学生赵尊岳《蕙风词史》云:“盖未能忘情于败迹者。”由此可见,作者是将对时事的感慨融入了对角声的体会之中。作者是晚清的词论家,其论词主张“重、拙、大”。按一般的理解,“重”和“拙”是就艺术风格而言;“大”是就题材而言,即涉及与时政有关的题材。衡以此词,可谓是作者创作主张的实践。
作者简介
况周颐(1859年—1926年),原名况周仪,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广西临桂人。况周颐一生致力于词,几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
王鹏运、
朱祖谋、
郑文焯合称“清未四大词家”。况周颐严于守律,但内容大都是故国之思,抒写遗老情绪著有《
蕙风词》《
蕙风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