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
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
江姐村,初建于
东晋永和年间,20世纪30年代毁于日军战机轰炸,2010年8月在原址重建。永和大学堂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有拜师堂、敬师阁、省习轩、藏书楼4大建筑物。
永和大学堂初创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东晋永和年间,诗人
曹茂之应
王羲之之邀,于
会稽兰亭雅集后,辗转入蜀,落脚自贡大山铺镇,闲时教习句读,求知者日众,渐渐声名远播,在镇上一个名叫“点灯山”的地方留下了永和泮馆。
到隋唐,因盐业的发展与北方豪族的迁入,四川成为全国富庶的地方。永和泮馆的生源不断增加,先后建成敏才楼、敏智楼,吸引了当时诸多名家学者前来交流。设科举制度后,永和泮馆作为教育机构的功能日趋完善,专设了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培养体系,将初级、中级和高级教育结合在一起,渐渐形成综合性学校的雏形。
南宋时,永和泮馆进入鼎盛时期。建雅贤斋,随即受到朝廷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为官学,并改名为永和书院,开始系统培养各阶段学子。
明初,因
朱元璋不鼓励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永和书院沉寂百余年。
清末,顺应近代教育新政,永和书院改为永和大学堂,与
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齐名。20世纪30年代,永和大学堂毁于日军战机轰炸。
据《自贡地方志》、《富顺县志》记载,永和大学堂曾名家荟萃,
李白、
陆游、
陈子昂、
黄庭坚、
王守仁、吴玉章等均来此讲过学。当地至今还留有李白滩、陆游山等地名。自永和书院设立以来,从里面走出的学子先后考中进士190多人,举人492人,贡生386人。
永和九年春,曹茂之应
王羲之邀,于会稽兰亭雅集后,随侨流辗转入蜀。闲时教习句读,渐声名远播,求知者众,谓之曰“永和泮馆”。 后人袭之。至隋唐年间,设科举制,始为培养科举人才之用,秀才、举人、进士等各设专司,乃后世所谓“学校”之先范。至北宋初年,求学者往来不绝,成其鼎盛,遂为官学,更名曰“永和书院”。明清几经兴衰,直至洋务运动兴起,鉴西学,开风气之先,更名“永和大学堂”。
然
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华,经济重镇自贡饱受日军轰炸,大学堂亦未幸免于战火,毁废荒芜至今。改革开放,中华崛起,盐都振兴,承泱泱大国文明传统之道,文化气息渐苏,遗迹渐次修复,大学堂亦籍社会之力,合民众之智,于公元2011年春重建落成。此国运之写照,实文化之盛事!是为记。”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