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沙山歌,江苏省
如皋市长江镇的传统山歌。2014年4月,永安沙山歌入选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安沙山歌最初的永安沙山歌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是长江人民劳作的一部分,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紧密相连,是发自长江人民内心深处的声音。听一曲永安沙的山歌,仿佛就能再现当时人们劳动时的场景。它不用乐器伴奏,完全凭借歌手的一副好嗓子,无论什么场合、无论什么地点都能随时唱起来。
100多年前,
长江镇还是一个长满芦苇的荒滩,直至1921年,才由当时的垦殖社筑堤围垦,称其为
永安沙。随着围垦面积的不断扩展,大批农民纷至沓来,带来了耕种捕织技术,也带来了方言风俗习惯,还带来了民谣山歌小调。在生产生活的交往中,大家互教、互学、互唱,切磋、交流、改进,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永安沙山歌。
永安沙山歌具有山歌、民谣、儿歌等特色,深得人民喜爱。永安沙山歌,不用乐器伴奏,就凭歌手好嗓调,他们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都随时唱起。永安沙山歌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干不同的活,唱不同的歌。车水有车水山歌,打麦有打麦山歌,锄草、耥稻都有山歌,挑担种类区别不同,山歌也不一样。
1980年以后,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征集活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人工刻写,汇编成册。1988年,江苏省进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校集工作,长江镇文化站在抢救过程中陆续收集整理了一部分山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长江镇文化站获得江苏省艺术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奖励证书。但永安沙山歌还是难以得到继承和发展,在青少年中,很少有人演唱,再加上老艺人的逐年过世,永安沙山歌濒临生存失传的危机。
传承人以镇文化、老干部等部门建立了
永安沙民间音乐协会,完善民间乐队报建手续,规范拓展山歌民谣项目内容,编印了永安沙号子、山歌材料,形成汇编,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创作队伍,发展一批高水平的演唱队伍。
在永安沙,人民群众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山歌。过去,绝大多数的山歌都是在农耕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歌声是人们劳动的有力助手。现在大多数的人唱山歌,被当作是人们闲暇时,进行消遣娱乐的联欢活动,可以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改善劳作后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