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鼓词
中国曲艺
永康鼓词,又名“唱古事”,形成于清代中期,是流传于金华的永康、武义、磐安等地及丽水的部分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
历史渊源
鼓词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是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传到南方。传说“永康鼓词”源自于商代,是商纣时有一国舅,名叫古仁,因双日失明而辞官。归隐后,门庭冷落,思往日府前贵客盈门、热闹非凡而今无人问津,心中极其悲凉,深叹世态炎凉,几欲自寻短见了却余生。朝中文武百官闻此,多有同情,纷纷前至劝慰,其中有武成王黄飞虎。他劝说,烦闷时不妨唱曲子以解闷。此建议得到大家的赞同,在场的六位同僚每人捐助一块乌金以表诚意。古仁当即请能工巧匠将这六块乌金拼制成一个圆形的鼓盆,在鼓盆的上口边钉上薄金皮一张,而成一鼓,配上竹板组成打击乐器。从此,古仁在烦闷时,就用以劝世歌作为唱本以自唱自娱,后来传到民间,几经演变成了现在的鼓词。从永康鼓词尊“黄飞虎”为鼓词先祖来看,这也可能有定的渊源。
永康鼓词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到明代融合而成,清、民国至解放后都较为兴盛。有文字记载的是永康在1931年就已成立了鼓词行会组织“初十班”,其后有“十五班”“曲艺协会”等组织,并一直延续。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永康鼓词以一人演唱为常见。每遇农闲时节、夏日纳凉,或有遇喜事、宗族发谱,家逢寿诞,敬神还愿等,总喜欢邀请鼓词艺人去演唱。所唱曲调多变,赏心悦耳。生、且、净、末、丑俱集一身,刻画逼真,口白清楚,神态形象,情节分明,十分引人。表演以唱为主,有唱有说,用道白来叙述一些故事、刻划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的某些细节、交代环境、氛围的演变的某些方面作适当的交代和说明。有对白、独自、咕白等。咕白类似戏剧中的旁白,用于人物抒发内心情思。
伴奏乐器
永康鼓词的伴奏乐器有扁鼓、竹夹板和一枝竹签。鼓分大井、中井、小井三种,直径在24-26厘米之间,用一枝小竹棒击打鼓。
韵文特点
永康鼓词的韵文分“唱句、含句、数板句”三个部分。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结构四三为多;有时为加强气氛,也运用五言、长言。唱句除首句起韵外,其余奇句落仄声,不求合辙,偶句落平声,必须押韵。韵分17种:一字韵、二头韵、康唐韵、英清韵、山花韵、瑶高韵、旗西韵、陈新韵、松龙韵、莱梅韵、宅柏韵、路苏韵、拖河韵、柱里韵、田街韵、川钱韵、头油韵,这些韵都以永康方言发音。韵脚的规律是:一字韵,句句字底得押韵;二字韵,句头句尾同字韵;大韵脚,开始二句定要顺,第三句跳过第四句顺,其后上句可顺可不顺,下句定要连前韵。
唱腔特点
水康鼓词在唱法上很有讲究,大致分为十个唱腔:①引序腔,俗称四句叹头;②平板腔,在叙事为主;③花腔,用于述风趣事情;④高腔,适用于激情高品的情节;⑤紧板腔,用于兴奋或指责等;⑥哀叹腔,包括哭腔,遇上挫折困难、失败、哭诉、求助等;⑦流水腔,适用于思考、探营、惊变或欢乐场合;⑧混合腔,用于纯情男女对唱,男用真嗓,女用假音;⑨道白腔,常用于问答或重点交代;⑩结尾腔,即段落或故事的终结。10种腔调以是以喜、怒、哀、乐四字演变出来的。
板、鼓同样随着10种唱腔不同而变化,有54种之多,击法分解有100多种。其中打法除原有点子外还吸收了许多地方戏剧和民间锣鼓点子的板、眼的击法,如:1/4、2/4、3/4、4/4、1/8、3/8、散板、流水板、叠板、导板等多节拍加以运用。以板鼓衬词,同独特27种大、中、小韵脚相结合,多变的鼓谱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语言风格
永康鼓词中经常引用一些民间语和方言土话,语言质朴平实,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别看永康鼓词由于是说唱艺术,整体风格有点“下里巴人”,但有时候也有“阳春白雪”,如《银杯记》大姨丈带着小姨丈游花国时的情景——“碧桃花开对杨柳,蔷薇花白锦屏风……右壁厢,拔翠大夫松。”这一段对花园的描写非常典雅,很难想象是出自艺人之手,应该有文人的参与或者取自其他地方。虽然永康鼓词艺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生活交流中他们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语言,他们往往能运用身边最贴近生活的事物来打比方,使得文辞富有幽默感。
代表曲目
永康鼓词传统曲目有《大红袍》《水红菱》《孝贤坊》《双金线》等10余部。新中国建国初期,永康鼓词的演出曾比较盛跃,有吕七召、叶宝昌等知名艺人,并移植、改编了《三世仇》《血泪殇》等大量新曲目。
流行地区
永康鼓词流传于金华的永康、武义、磐安等地及丽水的部分地区,尤以永康、武义最盛。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永康鼓词艺人数量快速萎缩,演唱市场的萎缩,听众大量减少,年轻一代从艺者后继无人,几近失传,急需传承和保护。据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永康当地鼓词艺人还有上百人,至20世纪80年代仅剩60余人,到2012年为止,仍在演唱的鼓词艺人已不足10人,但大部分都难得重操旧业,除非亲朋邀请,偶尔助兴,盲人为了生存,甚至改行算命;在唱功方面,大部分已不如从前;道具方面专业的鼓板已经很难找到,专业制作鼓板的师傅少之又少。
保护措施
永康鼓词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查摸底,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全面广泛的鼓词老艺人调查,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手段,加大“永康鼓词”资料的搜集力度,保留尽量完整的资料;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鼓词档案,制定健全的保扩措施。进而建立专门机构或专业协会,配备“永康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专职人员。
将永康鼓词的传统曲目制作成节目,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公开传播推广,并开辟永康鼓词栏目。永康电视台已开通每日中午录播永康鼓词栏目,进行永康鼓词的播放推广。
“永康鼓词”进校园,在地方学校开设“永康鼓词”选修课,培养后备传承人。永康文化部门在永康中学成立了“永康鼓词传承教学基地”,专门制定了五年的保护规划,每个学期由老艺人专程到永康中学去当面传授永康鼓词技艺,传承保护永康鼓词。
传承人物
卢顶风,永康市芝英镇西卢村人,生于1947年农历十月,是永康市年事最高的鼓词艺人。2013年12月,卢顶风被确定为永康市、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康鼓词”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永康鼓词被列入“永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永康鼓词被列入“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6月,永康鼓词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
2019年11月,永康鼓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永康鼓词项目保护单位永康市民间艺术表演协会评估合格。
曲艺价值
历史价值
永康鼓词是古老的民间曲艺品种,它比温州鼓词更为早,保存着较为原始的风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另外,演唱内容不光唱传统的小说和戏曲改编传统民间故事,还有自编自创的永康本土的人物故事,时事新闻,民间掌故等具有地文特色的内容。对研究永康人文、历史有定参考意义。
艺术价值
板、鼓谱的丰富,唱腔的独特多样,唱词通俗易懂,讲求押韵,且大量运用永康民间的俗语、谚语、诗文警句,修辞上大量运用对偶、双关、夸张、重叠等,善用语气词,感叹词渲染气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现实价值
永康鼓词作为传统的文化的样式,在永康民间依旧吸引人。永康农村大批劳力流向外乡和城市,大量的文盲或半文盲中、老年人留守,人气冷落,他们对电视等新的文化样式因为语言不懂,所以接受困难,鼓词作为传统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在农村依然十分受欢迎。这对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发挥凝聚力,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开发价值
永康的风景点、旅游名胜区数量众多。可在风景点,旅游区等划,定期或非定期开展此项活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厚吴村己在他们举办的文化旅游节上,就已将永康鼓词列入保留项目。
参考资料
永康鼓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0-8-1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0 13:5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