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城址,位于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又名龟城,是一座明清时期驻军防务的大型土筑古城。永泰城东西长520米,南北宽500米,占地面积30万余平方米,城东、西、北三面筑有半圆形月城,出土有石碑等文物,城四周有护城河,此城被称为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历史沿革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在此地复建城池屯兵设防,名曰老虎城,古丝绸之路要隘。
清雍正二年,清代名将
岳钟琪回乡祭祖,于城内东西街并北角,设五眼井,以作五脏,又于北角设一大池,曰甘露池,合诸井,并名六腑。
2013年10月17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永泰城址永泰学校建筑群修缮设计方案的批复。
2014年10月1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永泰城址保护规划的批复。
2015年7月,永泰遗址墙体抢险加固工程项目一、二期工程已经完成初级验收。
2016年10月2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永泰城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文物保护方案的批复。
2017年4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永泰城址南瓮城门遗址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2017年12月,完成墙体抢险加固工程,这是该遗址一二期工程中最大的维修项目。
2017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文物保护技术学院,联合考古勘探发掘小组经勘探和发掘情况表明,永泰城本无全环绕的封闭性护城河,只有东西两侧的护城“防洪沟”设施,南北两端均空出一段三角地带且无护城河。
2019年9月18日至21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到景泰县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城址墙体抢险加固工程、永泰学校建筑群修缮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建筑格局
永泰城址南北520米,东西460米,占地总面积约21.2万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四面筑有半月形城,城门向南开,有大小城门之分,内城门(大城门)高13米,面阔12.6米,进深16米;外城门(小城门)高13米,面阔9米。进深12米。大小城门称为“龟门”。城周外围有护城河,宽6米,深1~2.5米。南北城墙部分被破坏,北城外距城墙约20米,还有一大墩,墩的南北侧有小墩五座,呈“一”字形排列。城内有三条街道,中街直通南北,较为宽阔,其他两条呈东西方向。
主要建筑
综述
永泰城址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城门、城墙、古民居若干、甘露池、五眼泉和系中西结合的哥特式建筑的永泰小学等古迹。另外墩台、烽燧、点将台、校场、李汶将军公馆、太极圆池(汲海、涝池)、大佛寺、诸神阁、龙王庙、老君阁、行官殿、三官庙、玉皇阁、城隍庙、仓房、衙署、敌楼、牌坊、戏楼、等多处建筑在文革中遭受毁灭性破坏,现仅遗迹尚存。
护城河
护城河环绕于古城周围,河宽约6米,深约1~2.5米,其总长为2003米。2017年12月,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文物保护技术学院联合考古勘探发掘小组经勘探和发掘情况表明,永泰城本无全环绕的封闭性护城河,只有东西两侧的护城“防洪沟”设施,南北两端均空出一段三角地带且无护城河。据初步推测,防洪沟可能是一种干壕沟,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南山坡下来的洪水或雨水,同时也可防止马匹践入。
永泰小学
永泰小学,位于永泰城址的中心区。是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公共建筑。也是已知全国保留完好的民国时期三所小学城校之一,是中国近代初级教育的重要见证。据《景泰县志》记载,清代永泰城曾办有义学,辛亥革命后改为红水县第二高级小学。校址原为把总府,民国二年(1913年)把总府裁撤,由红水县劝学所申请变买为第二小学校址,民国七年(1918 年),邑人李善澈主持筹款重建新校,民国十二年(1923年)集资创建这处校舍。学校占地面积9543平方米,建筑面积 798 平方米。校区坐北朝南,校门为青砖拱洞式大门,顶部有砖雕“海潮托日”。建筑分前后两院,均有月亮门相对呼应,取“蟾宫折桂”之意。前院南北长24米,东西宽23.4米;后院南北24米,东西35.5米(均不含房舍用地)。前排一栋7间,中间为大门,门向朝南,拱形顶,门洞高3.40米,门口底宽2.5米,内宽3.8米。中排中间为月亮门,直径为2.08米通后院,后排7间礼堂。三栋教室模式相同,中式大屋顶,砖土木混合结构,硬山顶,两坡水,哥特式门窗,为中西合壁式建筑,时代风格比较明显。前院东西两面宿舍为一坡水廊房结构。3 栋教学楼次第排列,前院校门两侧和北侧一排为教室,东西两厢为教员办公室,为廊房式建筑,后院北侧建筑,其中间部分原为会议室,东西两侧为学生宿舍,2014年,由于生源缺乏,这座百年小学不再办学,改为永泰城址博物馆。
水井
城内原有5眼井系,现存4眼水井。水井沿南城门内主街南北一字排列。水井寓意“龟城”的“五脏六腑”。5眼水井通过地下暗渠相通,连成一线,井水相汇流入城南外涝池,为城内人、畜解决了用水问题。还有涝池共三座。一座位于南城墙外,两座位于城内北侧。城外涝池与城墙同时期修建于明代,名为“汲海”。
历史文化
综述
永泰城址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为明代兵备副使邢云路督工建造,始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7年)春,于三十七年(1608年)夏落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是甘肃省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古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永泰古城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周长1717米,墙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积318亩。整个城平面呈椭圆形,在城墙的外围东、西、北三面有三个半月形的封闭式月城,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渐次远去。城门向南开,外筑甬门,外门“永宁门”,内门“永泰门”,门稍偏西,城门外有一涝池永汲海。俯瞰古城,整个城池形状酷似乌龟,故名“永泰龟城”。当时的永泰,处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长安经河西通向武凉乃至西域的便捷通道,为河套、宁夏通向兰州、西宁的必经之路,它又是汉王朝与匈奴接界的屏障和要塞,具有军事战略地位。
历史记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松山战役以后,明王朝为了加强边陲的防御,沿长城残迹构筑一条防线——甘肃新边,从景泰的索桥开始,一直到古浪土门子,全长约400公里,同时在沿途又修了几座城堡。为了加强这一带防御,又修建了到达兰州一路军事运援的一个最大的堡子——永泰古城。《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明时自兰州以北,常为寇冲,往往设置重兵驻于此(即景泰),保障西陲”,印证了明时景泰一地戍边防务的重要程度。
人物(永泰三状元)
萧国梁,永泰岭路陈山人氏,陈山存有萧氏祖屋、九山书院的残垣断壁。
郑侨,永泰赤锡龟岭(今双桂)人,仅存墓葬。
黄定,原永泰一都人,在一都村建有状元府。
永泰三状元故居遗迹不多,城关溪山却完整保留清道光年间建造的联奎塔,纪念七年连中三状元。旁有三元祠,祭祀三状元。
附近遗址
魏明宇将军墓
魏明宇将军墓位于永泰村南水磨沟口烽火台东北400米处,是一座清代名人墓。墓系竖穴土坑葬,地表坟堆为黄土,大致呈南北葬向。原墓北侧有青砂石打制的龟形碑座一块,长1.65米,宽1米,高0.6米。其旁平放碑头一块,圆首,正面磨光,浮雕二龙戏珠图案,比较粗糙。其后裔将碑身送县文化馆收藏。碑身高1.74米,宽0.9米,厚0.2米,碑文为正楷双钩阴刻《明威将军魏明宇墓》。
荣誉称号
2006年,永泰城址所在地永泰村被甘肃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公布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措施
1993年,永泰城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景泰县聘请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会同气象、考古等方面专家入驻永泰村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准备制定永泰城保护的规划。
2006年5月25日,永泰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永泰城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以来,当地已完成《白银市永泰城址保护条例》《永泰城址文物保护规划》《永泰城址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永泰城址防洪工程设计》《永泰城址古民居建筑保护设计》和《永泰小学古建筑群抢救性保护设计》等相关规划设计。
2019年4月26日,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经市政办发〔2019〕58号文件,公布关于成立《永泰城址保护管理办法》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2021年,《白银市永泰城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白银市历史文化“首法”,将永泰龟城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纳入法制化的规范轨道。
旅游指南
地理位置
永泰城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可在兰州或白银的汽车站搭乘到景泰的班车,兰州出发约3小时车程,票价46元。白银市出发约2小时车程,票价25元。到达景泰后需包车前往永泰古城,往返大概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