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南墓群,位于重庆市
丰都县三合镇滨江中路居委商业一路,分布面积约330万平方米,是汉代至六朝时期的古遗址。
历史沿革
1987年,第二次普调查时,首次发现汇南墓群。
199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再次调查,将长江右岸西起峡南溪,东至龙河大桥的23个山梁子统称为汇南墓群。勘探确认,有汉代至六朝古墓葬约1000余座。
1993年~2005年,为配合三峡库区丰都新县城移民搬迁建设,先后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等考古科研单位在汇南墓群进行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汇南墓群,时代为汉至六朝,长江右岸西起峡南溪,东至龙河大桥的23个山梁子统称为汇南墓群,海拔在165~246米之间。勘探确认,有汉代至六朝古墓葬约1000余座,分布面积约330万平方米。
钟姑娘梁子及加油站梁子发掘区
钟姑娘梁子发掘区的墓葬大体呈东西向排列,墓向均朝西,略微偏南,在248~261°之间。加油站梁子发掘区的墓葬分布密集,排列较乱,墓向从72~337°不等,似无固定的方向。墓坑之间相距最近的仅5厘米。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多,共有八组打破关系。
西汉墓10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除JM6带有台阶式墓道外,余则均无墓道。共6座墓有二层台,其中1座墓(JM6)的墓室北侧筑有三层台,2座墓(JM11、JM13)的西端墓底带有头箱。JM22墓底四周用石板铺砌,墓坑的长、宽比例在1∶1~2∶1之间。葬具均腐朽,仅存棺灰痕迹,葬具有单棺、一椁单棺和一椁多棺。
新莽时期墓1座。JM9,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与砖室墓(JM5)仅相距约0.1米。墓向251°。墓口距地表深0.25米。口大底小,墓口长4米、宽2.5米,墓底长3.66米、宽2.3、深1.1米。墓内填黄褐色五花土,结构较疏松,填土中有少量陶器残片和1枚大泉五十。墓底无二层台,底部较为平坦。葬具为单棺,呈东西向置放于墓室偏西处。棺底铺有一层朱砂,棺腐朽仅存灰痕,灰痕分布长1.86米、宽0.62米。棺内有人骨架一具,据骨架朽痕可判断头向西。
东汉墓6座,均为竖穴砖室墓。所有墓葬皆被盗毁,砖室内充满淤泥和墓砖,随葬品位置和人骨架被扰乱。JM4仅存墓底少许砖壁,出土遗物只有3枚五铢钱。按墓室平面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凸字形、刀形和中字形三类,以刀形墓为主,中字形墓最少。墓道为斜坡式,入口处均被毁坏。多数墓葬的人骨已腐朽毁坏不存,JM20葬人骨架1具,葬式不可辨。
六朝墓6座,均为竖穴砖室墓。所有墓葬皆被盗毁,砖室内充满泥土和碎砖,随葬品位置和人骨架被扰乱。按墓室平面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凸字形、刀形和中字形三类,以中字形墓为主,凸字形墓最少。墓道为斜坡式,入口端均被毁坏。多数墓葬的人骨已腐朽毁坏不存,墓内所葬人骨数量为2~3具,以多人合葬为主。葬式可辨的有侧身直肢葬。
会仙堡、祠堂堡、水井湾、吊脚崖挖掘区
会仙堡、祠堂堡、水井湾、吊脚崖挖掘区发掘面积约225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33座,墓葬形制分为土坑墓、土坑—砖室复合结构墓、砖室墓三类。其中,会仙堡发掘约525平方米,发掘墓葬5座;祠堂堡发掘约200平方米,墓葬3座;水井湾发掘约225平方米,墓葬6座;吊脚崖发掘约1300平方米,墓葬19座。
土坑墓共3座,均为长方形竖穴,未见封土和墓道,属小型墓。墓底均筑有熟土二层台,葬具大多腐朽,仅存木质棺(椁)灰痕。据残存人骨痕迹判断,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有单人葬和双人葬两种。随葬器物多置于棺外,主要是陶器和铜器,个别出有铁器。
土坑—砖室复合结构墓1座,墓室平面结构呈“凸”字形,带斜坡墓道,由砖砌甬道及竖穴土坑墓室组成。
砖室墓共29座,均为竖穴券顶砖室墓,墓向以东西向为主,少数为南北向。除2座墓因被毁坏形制不明外,其余27座墓据其平面形状,可分为长方形、“刀”形、“凸”字形、曲尺形、“中”字形5种。
文物遗存
汇南墓群出土了大量器物,种类包括陶、瓷、铜、铁、银、玉 、琉璃等,器型有罐、碗、钵、盘、杯、勺、瓢、壶、甑、釜、房、塘、井、案、俑等。其中的汉代白釉瓷碗为中国早期瓷器的典型代表;汉代陶鞍马解决了汉代有无马鞍争论;胡人武士俑、哺乳俑、汉代乐舞俑等较罕见。
文物价值
汇南墓群分布面积大,文物精品多,所跨时代长,其大批古墓葬的发掘及大量文物的出土,为研究长江三峡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关的丧葬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为这一时期墓葬的断代分期、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标尺,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汇南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汇南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三合镇滨江中路居委商业一路。
交通信息
自驾:自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汇南墓群,路程约2.1千米,用时约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