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之争
中国清代中叶发生的儒家经学学派之间的论争
汉宋之争是中国清代中叶发生的儒家经学学派之间的论争。出自《汉学商兑》。
解释
汉学又称“朴学”,以宗汉、信古为特点,治学以训诂考据为中心。宋学即宋明“性命义理”之学,主要关注理气心性等问题,注重义理之阐发,往往杂糅佛、道以解经。清初诸儒顾炎武等人为反对明末学者“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提出“经学即理学”的主张,开启了汉宋分化之衅。阎若璩、胡渭等秉顾炎武考据传统,用汉儒训诂方法辨伪,可称汉学先导。乾嘉年间,惠栋、戴震等更以汉儒经注为宗,承东汉许慎、郑玄之学,专从文字音韵入手,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并扩大到史籍和诸子,形成吴、皖二派,遂使汉学之帜大张。汉学得清廷优容,朝中显贵亦附庸风雅。面对汉学风靡,一味复古,一些理学家起而护法卫道。如桐城派姚鼐等诋汉学为“异道”,反对只重训诂、考证,不问义理。嘉庆二十三年(1818),江藩撰《汉学师承记》八卷,表彰汉学。随后方东树撰《汉学商兑》三卷与之针锋相对,申宋学,诎汉学,使汉宋之争白热化。汉学与宋学各有短长。前者长于考据而弊在泥古,后者长于义理而陷于空疏。但争论双方各存门户,互执偏见,因而都有片面性。当时另有一些学者,尤其是扬州派焦循、阮元等,则主张汉宋兼采,反对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参考资料
汉宋之争.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2 15:4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