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乡三兆村南,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杜陵始筑于元康元年(前65年),初元元年(前48年)汉宣帝葬此,为西汉诸帝陵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历史沿革
杜陵始建于汉元康元年(前65年),初元元年(前48年),汉宣帝葬于此,为西汉诸帝陵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1982~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陵园、寝园遗址和陪葬坑进行了钻探和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杜陵遗址地跨雁塔、长安两区。主体封冢为汉宣帝的陵墓,围绕宣帝陵,分布有王皇后陵、杜陵邑及107座王公大臣陪葬墓。宣帝陵墓承袭了武帝和昭帝的随葬制度。陵墓内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应有尽有。杜陵遗址所处的少陵原属武帝时上林苑的一部分。杜陵是西汉诸帝陵中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帝王陵寝。杜陵陵园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陵庙、陵邑遗址等7处,陪葬坑5处,陪葬墓100多座。根据汉阳陵、汉茂陵的考古资料显示,这些遗存仅占杜陵地下遗存的极小部分,大量的遗址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验证。但就对杜陵的钻探勘查,也提升了各界对汉代帝王陵墓的陵区以及礼制建筑布局、形制的认识。
宣帝陵
杜陵封土形如覆斗,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边长分别为175米与50米。封土高29米。陵园平面为方形,边长430米。封土居陵园中央。地面上的陵园墙垣已荡然无存,但墙基尚在,宽8米,厚2.5米。陵墓四面正中各有一条羡道通向地宫。四条羡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每条羡道一般宽8米。羡道底部在封土旁边深达20米。门址面宽82~84米,进深20~22米。四门之中,以东门遗址保存较好。东门和北门已进行了考古发掘,西门和南门也进行了试掘钻探。汉代陵园四门,时称“司马门”或“阙”。
王皇后陵
王皇后陵位于杜陵东南575米。王皇后陵园东门遗址(四号遗址)也是比较重要的遗迹,孝宣王皇后陵园四个门址均经钻探、试掘,四个门址形制、大小基本相同,而东门遗址保存较好,所以对其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面积为2280平方米。东门遗址中部位于王皇后陵墓以东83米,距陵园东南角和东北角各120米。门址通宽68.55米,进深19.2米。陵园门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门道进深19.2米,宽10.7米。门道内外居中处,两边对称各置一门墩,门墩大小、形制相同。每个门墩间距5.6米,中置大门两扇,大门将门道分为内外两部分。门道中部宽5.60米,为行人通道,左右两边各宽2.5米,似为列置仪仗处。左右塾在门道两边对称分布。二塾形制、大小相同。每塾面宽(南北)8.4米,进深(东西)13.65米。塾的中间隔墙将其分为内塾和外塾,隔墙宽1.97米。内、外塾大小、形制相同,在隔墙两边对称分布。内、外塾均为面宽8.4米(3间),进深5.81米(2间)。左右塾的内、外塾,各有一座便门。四座便门分别位于左右塾与配廊交接处。人们进入门道,沿檐廊绕行可至便门,进入塾内。四座便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同。便门宽1.2米,进深0.5米。门道有踏步两级。塾外有檐廊,廊宽1.02米。塾的地面比檐廊和门道地面约高0.5米。左右配廊对称分布在左右塾的外侧。左右配廊大小、形制相同。配廊中间有隔墙,墙宽3.2米。隔墙将配廊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外配廊大小、形制相同。配廊廊道宽7米,通长19.5米。王皇后陵园门址出土的瓦当文字,一般为“长生无极”,也有为数不多的“长乐未央”,还有少量云纹瓦当。瓦当面径18厘米左右。据上所述,王皇后陵园门址形制与宣帝陵园门址相近,只是规模小些,建筑也较简陋。
许皇后陵
许皇后陵尽管西北距杜陵13里,仍应属于杜陵茔域,因此史称其墓为“杜陵南园”。因为与宣帝杜陵相比,许皇后陵墓规模小,所以后者又称“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假,所以许皇后陵俗称“少陵”。故其陵墓所在地的原区则称之为“少陵原”。
许皇后陵的封土星三层台,通高22米。封土底部东西长134米,南北长139米。底台台面宽8米,台高7米;中台台面南、北各宽10米,东、西各宽12米,台高7米;顶台东西38米、南北长44米,台高8米。
陪葬坑
杜陵的北面和南面分布着一些陪葬坑,主要是在陵园以北。其中一号坑位于杜陵以北520米处,坑室为近似方形的竖穴,分为主室和车室。平面为圆角方形。此坑早年曾遭盗掘,坑内面积只有140平方米,就有12个盗洞,劫余之物主要是数以百计的陶俑。主室内还发现了铜错、铜管形器、铜量器、铜珠、铜镦,铁质的锛、凿、剪、剑、矛、戟等,以及陶制盘、罐、盆、茧形壶等。四号坑位于一号坑以西130米处,为带一斜坡坑道的长方形竖穴坑,向93度,深4.4米,坡长5.5米,水平长2.5米,宽1.4米。坑的平面东西8.5米,南北4.2米。坑道有10级梯台。坑底放置了长方形木椁。椁室东西6.64米,南北2.8米,高0.78米。此坑有7个盗洞,坑内仅存少量残俑,以及小铜带钩、小五铢钱、小铜环、铜镦和铁戟等。这些遗物形制与一号坑所出同类随葬品完全相同。四号坑内出土的“大仓”半通铜印章引人注目。大仓系官署名,其公用印章与“弩府”“冶府”“市府”等半通印章作用一样。大仓,也称太仓,为京城储粮的总仓库。太仓令为司农属官,主持收受郡国酒粮。
陪葬墓
杜陵陪葬墓地上现存有封土的有62座,原来有封土的陪葬墓可能更多。杜陵陪葬墓中,陵区东南的陪葬墓数量较多。王皇后陵附近的陪葬墓,共封土大多为覆斗形,规模大者犹如皇后陵墓。如第一号墓,封土底部长77米,宽74米,高20米。杜陵东司马道以北,即杜陵和王皇后陵的东北部,今赵家湾村附近,陪葬慕也比较集中,但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离杜陵也较远。陵区北部的陪葬墓,分布在今三兆村北、缪家寨和马腾空村附近。这里的陪葬墓封土规模较小,但数量甚多。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建章卫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刘竞等均陪葬杜陵。
杜陵邑遗址
杜陵邑遗址,经勘察在今三兆村北、缪家寨南,西至曲江化工厂,东至杜陵北部陪葬区以西。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500米。据三兆村群众报告,过去在三兆村北的杜陵邑遗址内平整土地中曾发现过有“杜邑”陶文的汉砖。杜陵邑遗址上已见不到陵邑城墙遗迹;埋在地表之下的陵邑墙在原西安殡仪馆西270米处,现存长490米。陵邑东墙在穿过杜陵南北直线以西100米处,现存长500米。根据文献记载,杜陵邑当时相当繁华,人口众多,户数多达3万~5万户。很多当时的达官显贵和豪富巨商都迁居于此,根据《汉书》的记载,御史大夫张汤,大司马张安世,历位九卿的张延寿,右将军苏建,典属国苏武,丞相朱博,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丞相韦贤、韦玄成,后将军赵充国,太守韩延寿,御史大夫萧望之,执金吾肖育,大司农肖咸,太守肖由,右将军冯奉世,大鸿胪冯野王,太守冯逡,右将军史丹,丞相王商等均居住于杜陵。
陪葬遗迹
封土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陪葬遗迹。主要有杜陵的一号遗址、二号遗址(东门遗址)、三号遗址(北门遗址)、八号遗址、九号遗址、十号遗址等。
一号遗址位于杜陵东南187米,遗址已被严重破坏。夯士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1.2米、南北宽29.6米,现存夯台仅高出廊地面10~25厘米。台基东边有三处壁柱遗迹,其中与东门门道西边相交处有二二壁柱遗迹,另壁柱遗迹北距台基东北角4.8米处,三处壁柱柱槽底部均有残碎础石。另外在台基南边和西边也有几处柱槽遗迹,但均无础石及碎石块遗物。台基四周为廊,廊宽一般为2.1米。东、西廊长均为55.4米,南、北廊长均为33.8米。廊地面铺方砖。
廊外为卵石散水,一般宽1米。散水外沿线砖以外又铺设一排方砖。一号建筑遗址南北各三个门,东西各一门,每门又分为左右门道。一号建筑遗址由于平整土地被破坏,所留遗物甚少,主要遗物为砖、瓦建筑材料,其形制、大小与东门遗址砖瓦遗物基本相同。除此之外,与建筑物有关的遗物有鎏金铜构件、八棱形铜柄、铁钉等,其他遗物还有铁铤铜镞、铁镞和大泉五十、货泉等。
二号遗址(东门遗址)位于杜陵陵墓以东110米,门址的门道与陵墓东墓道相对。门址通宽85米,进深20米。陵园门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门道正对陵墓羡道,进深20米,宽13.2米。门道内外居中处,左右置门墩。两门墩大小、形制相同,均夯筑。大门将门道分为内外两部分。门道内外各有一对明柱,距门墩均为5.64米。门道地面铺设素面方砖。门道虽宽13.2米,但人行通道仅宽6米。通道左右两边似为列置仪仗的地方。
三号遗址(北门遗址)保存较差,门址的前半部和右配廊几乎全部因取土被挖掉,现已成为高2~2.5米的断崖。北门遗址的隧宽12.8米,存长10.6米,复原宽度18米。隧左、右各有一门阙,分别与左右塾相连。门槛将隧分为内外两部分。二门墩间是通道,通道两边是门庭。隧两侧为左右塾,两塾大小和形制相同。右塾南壁之上发现大面积的贴瓦,贴瓦均为西汉时代的板瓦或筒瓦瓦片,瓦片绳纹均朝外。塾的壁上均有壁柱,壁柱下有础石,础石大小不一,左右内外塾各有一个便门。
八号遗址位于杜陵东北400米处。遗址高出周围地面1~3米,中央为一夯土台基,东西长73米,南北宽70米,深5米。台基东北有一长3米、宽2米的缺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汉代砖、瓦等建筑材料,同杜陵寝园出土的相同。比较特殊的是,该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龙、凤纹空心砖残块,而这种图案的空心砖,在杜陵诸遗址中仅见。在夯土台基的东西两边,各钻探出一条南北向道路,向南通至杜陵陵园东边与孝宣王皇后陵园西边。
九号遗址位于杜陵东北550米处,其夯土基址东西长40米,南北宽20米,深29~4.7米。遗址南边有3条平行排列的南北向带状夯士,东西间距各为18米,东西宽约47米,与九号遗址的中心建筑的面阔相近。
十号遗址位于帝陵寝园遗址以南7米处,东西长174米,南北宽70米。遗址的东西界基本与寝园东、西墙南北相对。遗址内多为小型房屋和庭院。遗址内出上的砖瓦等建筑材料与杜陵寝园、陵园出土的砖瓦相同。十号遗址可能属于“园吏寺舍”一类建筑。
文物遗存
杜陵东门和北门遗址出土遗物数量以砖、瓦和瓦当最多,其次为铁器,再次为铜器。陶制遗物均为砖、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砖又分为方砖、长方砖和长条砖。方砖一般边长33~35厘米,正面略大于背面,厚4~5厘米。砖的纹饰有小方砖(或称乳钉砖)、几何纹,以素面占绝大多数。长方砖一般长31~34厘米,宽20~29厘米,厚4~5厘米,其砖面纹饰种类和用法与方砖相同。长条砖一般长34~37厘米,宽16~22厘米,厚5~10厘米,均为素面砖。
瓦的种类有板瓦和简瓦。表面均饰绳纹,板瓦里面为素面,简瓦里面为布纹。其中板瓦个体大,瓦身长59.5厘米,一端宽50厘米,另一端宽43厘米,厚2~4厘米。瓦的表面通体饰粗绳纹,绳纹斜行,排列疏朗。筒瓦的表面均饰直绳纹,纹宽0.3厘米。部分筒瓦的一端附带瓦当,瓦身之上有插瓦钉的圆形洞。
在杜陵各遗址中出土的瓦当均为圆瓦当。瓦当分为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文字瓦当数量占绝大多数。文字瓦当有“长乐未央”和“长生无极”两种。长乐未央文字瓦当共146件,其中东门遗址出土118件,北门遗址出土28件。瓦当表面分为四区,长乐未央四字分置其中。四区中央饰圆泡纹,圆泡纹周围一般有12枚乳钉纹。长生无极文字瓦当11件,其中东门遗址出土9件,北门遗址出土2件。瓦当文字和饰纹布局与长乐未央文字瓦当基本相同。另有云纹瓦当4件。
盗掘出西汉圆雕玉舞人和金扣玉杯,舞人通高10.2厘米,底边长8厘米。玉舞人采用圆雕技法,两人联袂并肩伫立,长裙拖地,实属罕见。玉质为和田青白玉。两舞人身材修长,发式、衣着、鞋履相同。鸭蛋形脸,宽眉细眼,嘴角露出恬淡的微笑,长发挽高髫盘于头顶,一缕发梢下垂于肩胛。削肩膀,身穿左衽交领长袖衣,腰间系带,下裳即通常所称的长裙,前襟下摆略短,露出圆头履,后襟长而拖于地。个矮舞女左臂向空中甩长袖,右臂向后甩长袖;个高舞女双臂扶腰,长袖下垂,随风而飘。三件玉杯其一高13.5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4.5厘米,口沿和底沿镶嵌金扣;其二高12.4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4.9厘米,口、足没有镶嵌金扣;其三高12.8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4.7厘米,口沿和杯身腰部、腹部、底足边缘共镶嵌四道金扣。三件玉杯形制相同,通体打磨光润。玉杯直口圆简形,喇叭形高足,杯身口部、腰部、腹部均刻宽双凹线夹宽凸线。玉质为和田青白玉。现藏西安博物院。
杜陵出土的文物有花岗岩础石、几何纹或素面方砖、绳纹筒瓦、图案的空心砖、龙、涂朱铺地方砖、凤纹空心砖残块、板瓦,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瓦当、云纹板瓦、绳纹筒、瓦当、灰陶绳纹罐,杜陵东园铜壶、杜陵东园铜钟、铜泡、铜镦、鎏金铜环、五铢钱等、小五铢钱、大仓半方铜印,金饼,裸体男俑(原身上有帛衣),漆盒及木车和车马器,铁环、钉、刀、钎和、铁戟、矛、剑、斧、鼎、锛、凿、剪、带钩、弩机、量器、铜镦、环、印章、带钩、小五铢钱和铁戟等。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杜陵营建于汉代鸿固原上,西距汉杜县10.5千米,所以史称“杜东原上”。杜陵因杜县得名。《汉书宣帝纪》载:“元康元年(前65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
艺文
唐李白有“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诗句,即咏杜陵。
墓主生平
宣帝刘询(前91~前49年),原名刘病已,字次卿,后改刘询。汉武帝的曾孙,祖父为戾太子刘据,父亲为史皇孙,母亲为王夫人。生于汉武帝征和二二年(前91年)。刘询刚生下几个月,因巫蛊之祸,就被下狱,后被祖母收养,流落民间,直到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元平元年(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被上官太后封为阳武侯,同年7月继皇帝位,时年17岁。
宣帝即位后,由于有自幼生长于民间的经历,体恤民情,因此相继实施了一些有益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举措。政治上,他励精图治,改革吏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经济上,躬行节俭,轻徭薄赋,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多次下令节省开支,重视发展经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大破匈奴,击败西羌,设立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在他统治时期,西汉社会经济出现了复苏的景象,他被誉为“中兴之君”。
黄龙元年(前49年)冬,刘询病逝于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43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葬杜陵。
许平君(约前90~前71年),昌邑(今山东金乡)人,汉宣帝刘询的第一位皇后。许平君与刘询于元凤六年(前75年)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下刘奭(汉元帝),同年刘询被拥戴为皇帝,许平君进宫为婕好,后立为皇后。因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女儿霍成君做皇后,本始三年(前71年),趁许平君在坐子时施毒加害,许平君不久毒发逝世,葬杜南,是为杜陵南园。霍成君如愿成为宣帝第二任皇后。
王皇后(?~前16年),汉宣帝刘询的第三位皇后,沛县人,父王奉光,爵关内候,又封邛成侯。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地节四年(前66年),霍家设谋欲乱,尚未实施便被发觉,霍氏尽诛,霍成君被废黜。元康二年(前64年)立王氏为皇后。因无子女,刘夹托其抚养。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驾崩,元帝刘奭尊王氏为皇太后,竞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刘骜尊王氏为太皇太后,世称“邛成太后”,以和皇太后王政君区别。永始元年(前16年),70岁余的邛成太后王氏逝世,与宣帝合葬杜陵,称东园。
调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直接以汉杜陵遗址或其区域为对象,开展了有关考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成果。
对杜陵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主要有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杜陵工作队对杜陵展开了较大规模的勘查,同时发掘了帝陵陵园的东门阙、北门阙、寝园,皇后陵园的东门阙、寝园及杜陵第一、第四号陪葬坑等,极大地推动了西汉帝陵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杜陵工作队通过对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遗址的发掘,大致掌握和了解了杜陵的形制结构和布局特点,资料整理工作也有了较大进展,发表了《汉杜陵陵园遗址》考古报告和考古简报。
21世纪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考古所一直对杜陵大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工作,进展顺利,已勘探面积约80万平方米,新发现了大量文物遗址。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在这次考古钻探中,确定了杜陵大陵园南墙、西墙和北墙遗址位置;在帝陵封土的四周发现外藏坑38座,平面大小、形制各有差异,有长方形士坊竖穴结构、梯形斜坡道结构、“甲”字形结构、“凸”字形结构。专家估计杜陵陪葬墓数量远大于先前勘探的107座。
盗窃事件
2010年8月25日晚,西安市长安区大兆甘家堡村民在杜陵保护区盗挖瓦当,盗掘出西汉圆雕玉舞人和金扣玉杯,随后将四件珍贵玉器高价倒卖。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获知后,立即立案侦查,抓获了盗掘文物犯罪嫌疑人,追缴被倒卖的玉器并移交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经文物部门认定,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文物价值
杜陵既对西汉前期帝陵礼仪制度有所承袭,又对后代帝陵发生影响,在汉代帝陵中具有代表性。杜陵的发掘使考古学界认识到西汉帝陵是当时都城长安的缩影,其陵园形制、布局是仿照皇宫进行建造的。
保护措施
1956年,杜陵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杜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1.杜陵陵园,184900平方米。2.寝园,23400平方米。3.王皇后陵园,108900平方米;寝园13000平方米。4.杜陵陵庙,4900平方米。5.各陪葬墓封土。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为,南起长安县大兆乡东伍村、甘寨村,北至雁塔区曲江乡三兆公墓、缪家寨,东至原畔,西边以东伍村、五典坡、三兆公墓一线为界。
1994年9月,杜陵保管所成立。主要负责杜陵保护区内古遗址、古墓葬的保护管理及保护区文物的征集和相关文物资料的收集整理,文物藏品的陈列保管,组织群众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2001年3月,西安市雁塔区农水局在陵区开始进行万亩生态林绿化工程。
2003年11月,西北大学城市建设与区域规:划研究中心完成了《汉杜陵遗址保护规划》草案。
2004年7月1日,由西安市文物局牵头,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省文保中心、西安名城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有关专家、教授及陵区所在地的政府领导在西北大学召开了《汉杜陵保护总体规划》评审会。这次评审会为《规划》文本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了更全、更新的思路。
2005年11月18日,杜陵保管所对杜陵陵园遗址、寝园遗址、杜陵陵庙、王皇后寝园、石头沟遗址、杜陵陵邑、73号陪葬墓立保护标志碑7通。11月30日,杜陵保管所完成73号陪葬墓的围栏保护工程。
2006年4月28日,杜陵保管所在宣帝陵陵园南墙遗址旁栽立界桩18个。7月15日,杜陵保管所在宣帝陵寝园遗址旁裁立界桩26个。
2007年6月8日,完成了宣帝陵陵园东墙的界桩栽立工作及杜陵42号和65号陪葬墓的围栏保护工程。8月24日,西安市文物局主持召开了《杜陵文物保护规划(2007~2025年)》评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市政协、市文物局、长安区、雁塔区、杜陵保管所、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省建设厅、市规划局、市社科院、市考古所、中国社科院汉城考古队、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及教授,共约30多人。
2008年,杜陵保管所征集散失文物50余件。6月中旬,完成了对杜陵48号、50号两座陪葬墓围栏保护工程。在宣帝陵北面雁翔路口设置了杜陵大型宣传牌一个,在保管所内设立了介绍杜陵及杜陵保管所发展情况的大型宣传栏一个。为了保护院内明代石刻文物,杜陵保管所组织安装了电子报警器8个,加强了安全措施。
2009年7月9日,国家文物局对《杜陵保护规划》进行了批复(文保函787号)。8月中旬,完成了对杜陵18号、19号两座陪葬墓围栏保护。在宣帝陵南侧栽立了大型宣传牌一个,更新了帝陵北面雁翔路口杜陵大型宣传牌内容。
2010年3月19日,西安市编委同意将西安市杜陵保管所更名为西安市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市编办函931号),隶属于西安市文物局管理,全额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相当于县处级,核定编制12名。2010年3月24日,由西安市杜陵保管所、陕西上林苑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筹办的西安(杜陵)秦砖汉瓦博物馆申报建馆专家评审会在杜陵召开,通过专家组验收。4月初,管理中心完成了汉杜陵文物保护展、秦砖汉瓦专题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工作,并协助博物馆完成了馆藏文物的建档工作。7月底,完成了杜陵19、23号陪葬墓围栏工程,在帝陵栽立了保护标志界桩18个。
旅游信息
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乡三兆村南。
可乘坐西安市内公交25路、113路、131路、259路、736路、920路至杜陵西路公交调度站即可达到。
参考资料
杜陵.携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