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费歇尔(Hans Fischer,1881年—1945年),德国生物化学家,1930年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洪堡大学埃米尔·费歇尔助手。1908年获得
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不久去该校任教。1916年—1921年在
因斯布鲁克大学、
维也纳大学任医药化学教授。1921年回慕尼黑,任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从1921年到1928年,
费歇尔了8年多的
时间在
色素方面进行
研究,结果发现:
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化合物。费歇尔在
实验中还发现,当把胆汁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汁色素里就有血红素的成分存在。同时,他又发现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有着实质性的类似,这就证明了一切结构与吡咯类似的有机物质都可能用来制造提取血红素晶,当把铁加入一种合成的名为原卟啉的卟啉分子中时,就制得了人造血红素,并证明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同从
血红蛋白得到的分解物完全一样。由于这一突出贡献,
费歇尔于1930年荣获
诺贝尔化学奖。
费歇尔从
胆汁主要有色物质
胆红素入手研究砒咯色素。第一个研究成果是
血红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脊椎备注的输扭送色素。研究
表明,血红蛋白质是由CH基联结起来的4个不同取代
吡咯,中心有铁原子大环结构。1929年后,证明胆汁色素是由卟吩氧化降解产生的线型四吡咯结构。1944年发表有关胆红素合成
论文。
汉斯·费歇尔成功的研制出了人造血红素,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血红素是
血液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常作为血红蛋白和某些氧化还原酶的
辅基,参与
生物体内的
传递和
氧化还原作用。从1921年到1928年,费歇尔整整花了8年多的时间对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
卟啉化合物;还发现,当把胆汗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汗色素里就有血红素的成分出现。在实验中,他还发现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类似,这一情形证明了一切结构与吡咯类似的
有机物质都可以用来制得人造血红素,并证明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同从血红蛋白得到的分解物完全一样。费歇尔的这一突出贡献,使他获取了193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造血液是一种乳白色的完全人工合成的血液代用品。它可以代替人血中的血红蛋白从肺脏向人体其它部分输送氧气。
1966年,美国
辛辛那提大学的两位教授拉克和高兰做了一次示范表演:将一只小鼠完全浸没在全氟化碳溶液中,小鼠仍能活着,这是因为在这种全氟化碳溶液中,小鼠仍能得到生存所必需的
氧气,所以不至于因
窒息而死亡。但是这种全氟化碳溶液不能同血液混合。1967年,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亨利·阿·斯拉维持终于在补充蛋白的情况下,使全氟化碳溶液乳化,这种乳化液就称为“复苏DA”。虽然这种乳化液能同血液混合,但是仍有使血液凝聚的危险,并有可能阻塞某些
毛细血管,因此没能在
临床上应用。1979年4月,在日本一家
医院里,一个
生命垂危的病人亟待抢救,但是因为他具有罕见的血型,当时没有办法找到相应的血型给他输血,所以良知内藤医生只好给他注射了一定量的人造血—复苏DA。病人却因此而得救了。第一次向人体输送人造血的试验获得了
成功。这说明费歇尔的这项科研成果将会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汉斯·费歇尔获得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继而着手研究
叶绿素——
植物中的绿色物质。关于叶绿素,威尔施塔特曾
花费很大
精力进行过研究。叶绿素的分子组成很象血红素,但是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极
细微的
差别,难以
分辨清楚。费歇尔把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全部时间都
奉献给这一任务,并最终取得了
成功,得出了叶绿素分子的完整结构。血液之所以红、植物叶子之所以绿的
秘密都被他揭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