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外长城遗迹是指甘肃省
金塔县境内的汉长城遗址,位于西坝乡北面北山南麓的北海子一带。长城墙体堆筑于洪积扇软戈壁及砾石丘陵之上,断断续续,蜿蜒而行,痕迹清晰可见。因风雨侵蚀及山洪冲刷,墙体风化坍塌成丘状土垄,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残高0.2米—1米左右。
墙体遗迹
在戈壁滩上若隐若现蔚为壮观,这就是当地人叫的北海子。在上世纪初,这里都常年积水,一片汪洋,后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逐渐干涸。但这一带盛产食盐,过去当地老百姓吃的盐都产自这儿。2009年,由于金塔雨水丰富,水库水源充足,连续两年向北海子调水,使这一干涸多年的湖泊又恢复了生机。
在北海子北侧的山头上有一座夯土夹芦苇筑成的小城,当地人叫“石营子房”。小城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2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城墙有的是土坯垒砌,有的是用土夯筑,残高约5米左右,基宽约4米,顶宽约2米,中夹有红柳、芦苇、芨芨草等物。墙基下铺一层石块,南墙辟门,周围散见有灰陶片。据史料记载、地面遗物和地理位置考证,此为汉长城的一座关卡,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过了断口,又到了山脉中。在这儿有一段保存较好的长城遗迹,虽然历经了2000多年风雨,已坍塌成残高1米左右低矮的砂石土埂,但遗迹相当清晰。长城在山沟中穿行一段后,沿两面的山脉向上而行,并在西侧山坡前出现了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的岔线,长约700米。沿用碎块石夹红柳垒筑的长城爬上山顶,放眼望去,长城在山间犹如飞龙,蜿蜒而行,时而走平地,时而越山顶。在山顶长城线南侧有一座烽火台残迹,因损毁严重,仅存残底,周围散见有夯土残块和灰陶残片。
金塔县北河湾工业园区不远处,就在便道南侧又出现了长城遗迹。该墙体堆筑于洪积扇软戈壁及砾石丘陵之上,墙体随山势起伏而建,痕迹清晰可见。残存墙体因风雨侵蚀、风化,原构筑方式已无法辨认,现仅存砂砾石堆筑的墙体基础,在两侧形成斜坡面。墙体剖面呈圆丘状,底宽约10米,残高1米左右,顶宽约2米。长城墙体中的红柳依稀可见,大多已碳化。2009年4月,甘肃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启动仪式就在这段长城旁举行。
根据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2010年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在这一线共新发现长城30多公里,汉长城遗迹清晰可见。
大湾城古堡
大湾城分为东大湾城和西大湾城,据出土汉简和史料记载考证,大湾城堡为汉代张掖郡辖肩水都尉府城。汉武帝时,设置了“张掖属国都尉”,权力相当于太守,它的下面设了3个都尉,肩水都尉是其中之一,是相当于郡的都尉。
东大湾城址所处的位置为戈壁荒漠地带,周围分布着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和极少耐旱植物。城址西距黑河约200米,由堡、瓮城、罗城组成。堡的平面呈北大南小、形似“冒”字的不规则格局,墙体为夯土版筑,北墙、南墙均有坍塌,东墙保存较为完整;西南角有角楼,西墙北端有马面,东墙中部有门及两座城墩,有通堡顶的步道;城内西北角有南北排列的三间房屋遗迹。堡门外东侧有瓮城,瓮城外有罗城三重环围,城内散布大量灰陶残片。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汉简1500余枚,纪年简集中在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至平帝元始二年(2年)之间,最晚为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同时,出土器物约350件,有木器、竹器、葫芦器、芦草编制的器物以及石器、陶器、铜器、铁器残件、皮革、丝麻织物残片等,还有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1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百枚和部分珍贵文物。据邮程记录:大湾城是肩水都尉府。
大湾城出土有很多“卒马田官”的记载,如田卒名籍、牛籍以及衣物簿等,附近有古代田渠遗迹,据考证这里曾是一屯田区。东大湾城东面正在开荒种地,在城旁我们遇到了几个人,一问才知正是在此处开荒的老板,他是山东人,已投入几百万元打井、架电、修路,计划开垦1000多亩土地种植枸杞等中药材,他说这儿的土层厚,整平后就可种植,很适宜作物生长。我们看到遗址表面进行了喷洒、灌浆PS加固,对墙体的几个冲沟也进行了加固,并在马道口设置了金属防护围栏。这是金塔县2009年争取国家投资对遗址实施了加固维修,
地湾城在大湾城东北约8公里处,翻过一座沙丘就可看到。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地湾城堡出土汉简2000枚,帛书3件及木、竹、苇、角、陶、铁、铜等器物和皮革、丝织品等。特别是此处出土的汉简中有历简、历谱、医简、算简等,它们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86年,甘肃省又组织专人对地湾城进行发掘,共出土汉简约千余枚。这些简的年号集中于公元前84年至24年,属昭帝至王莽更始时期。同时出土的器物很多,有木器、竹器、苇草器、角器、料器、陶器、铁器、铜器、皮革和织物等,还发现残笔一支。所出许多简均记“肩水候官”或“肩水候长”,知此为肩水都尉所辖肩水候官治所。
肩水金关遗址
地湾城向北约700米处就是肩水金关遗址,肩水金关只剩下直径约8米、高约3米的一个小土堆,地面遗迹仅存关门和关内西南侧坞院1座,四周设置了防护围栏。
长城从关门东南角处一直向东南延伸,虽风化坍塌成一低矮的砂石土梁,但遗迹清晰可辨,翻过铁路后一直延伸到了对面山头的烽火台旁。
肩水金关是汉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线上设置的唯一关口。据1930年考古发掘记载:肩水金关主要建筑有两座对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组成。楼橹长6.5米,宽5米,西侧残存有通到楼橹顶上的3层土坯台阶,两楼橹间的门道宽5米,其上部原有门楼类建筑物。关门内外埋有虎落尖桩和木转射,门两侧连结夯土塞墙。坞在关门内西南侧,北墙长36.5米,南墙长35.5米,东墙残长24米,东南角有一豁口,可能为坞门。坞墙夯筑,厚0.7米-0.8米,残高0.7米。坞内发现房屋和马厩等共11间,西南角残存有障和燧址。亭墙用土夯筑,厚1.2米-1.3米,长13米,宽12.5米,门窄小;亭内有住室、灶屋和仓库。亭西北部紧接烽台,台基方形,长7.8米,宽7.7米,经修缮过的夯土台基外部用土坯包砌。肩水金关故址因地处戈壁,常年受风沙侵蚀,主要建筑损毁严重。特别是经过两次发掘,对遗址破坏极大,仅存的一些遗迹也基本全部损毁。现今的肩水金关一带砾石戈壁,人迹罕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挖掘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出汉简11577枚,出土的汉简占居延汉简的三分之一之多。发掘其他实物1311件,有货币、残刀剑、箭、镞、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等,还有启信、印章、木板画和麻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