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直略呈瓦型。株高105.7厘米,每亩有效穗18万,成穗率54.7%,每穗155.7粒,结实123.3粒,结实率79.2%,
千粒重25.9克,全生育期早造127天左右,晚造117天左右。初步分析出糙率80.3%。脂肪含量3.3%,蛋白质含量9.01%,饭软适口性较好。该组合,据大田试种调查和人工接种初步鉴定,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属中抗,比汕优6号、
汕优桂33较强。但恢复系和杂种一代对温度反应较敏感,在温度较低情况下,容易出现包颈现象。
1982年参加组合比较试验,早造亩产590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580公斤增产1.7%,不显著,但早熟5天;晚造亩产466.5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14.1%,且早熟3天。1983~1985年参加广西杂交稻区试,三年五造比对照汕优2号,汕优6号,汕优桂33都增产,增产幅度为1.85~10%。其中1983年早造10个试点,平均亩产503.9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10%;晚造6个试点,平均亩产407.2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2.8%。1984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20.6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5.3%;晚造1
3、及早
追肥耘田,争取早
分蘖,提高成穗率。施肥宜前重、中补、后轻,注意氮、磷、钾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