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
中国广东省东南部下辖地级市
汕尾市(英文名:Shanwei),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处于莲花山南麓,珠江三角洲东岸,南濒南海,与台湾省一水之隔,总面积 4865.05 平方千米。大陆沿海岸线长 455.2千米,占全省岸线长度的 11.1%。大陆架内(即 200 米水深以内)海域面积2.39 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 4.5倍。汕尾市的市区部分位于 2021 年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重新划定的“深圳都市圈范围。2023年末,常住人口269.13万人。
地名由来
“汕尾”的名字,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和汕头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实不然。汕尾原名“汕美”,因“汕”的意思是海滩的高处,而这里又以美丽滨海风光著称,故得名“汕美”,“美”与“尾”谐音,后来就把“汕美”叫做汕尾。汕尾,地处广东省海丰县南部沿海,距海丰县城22里,世代乡民捕鱼为生兴业。新石器时期,有先民活动。唐宋时期,有旦民在此分屯生息,至明嘉靖年间,后澳仔、后察等地已成小渔村。
汕尾一名约源于明嘉靖年间,因该地由海沙冲聚成海滩(沙坝、沙陇线),先民们聚落于沙陇线尾部,随着语言习惯(“线”“沙”谐音“汕”),和先民有以方向指名之习惯,故名“汕尾”。汕尾建市后,随着普通话流行使用,“汕”谐音“善”,汕尾又有一个美丽的代名“善美”。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汕尾市境古属海丰县地,领兴贤、石塘、金锡、杨安、石帆、吉康、坊廓七都。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繁衍生息。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至汉初,今汕尾市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汉前时期,汕尾大地散居古越民生息繁衍。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凿通闽粤险道海丰羊蹄岭,开辟了一条中原移民从东而南的广东通道,越民为避开战祸而“上山为畲,落(下)海为疍”。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置东官郡,海丰县属东官郡。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丰县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 [102]唐末,战火遍及长江南北,大批中原人民被迫举家南下,进入惠州(海陆丰)境内。 五代南汉乾亨元(917年),循州改为祯州,海丰随属祯州。宋天禧四年(1020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属广南东路惠州。 南宋时期,有20多万人定居海陆丰境内,形成了海陆丰客家先民居住格局。公平镇先来岭吴姓移民(客家人),定居时间是唐代僖宗年间(874—888年)。从宋代开始,福佬先民陆续进入海陆丰地区生息繁衍,慢慢发展成为海陆丰地区主体民系。海陆丰福佬先民主要从陕西、甘肃、河南先人苏皖,过长江,再沿着章、贡二水至福建沉淀了一段时间,最后经过潮汕到达海陆丰。元代,海丰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 。
明清时期
明嘉靖三年(1524年)析东部龙溪都归置惠来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石帆、吉康、坊廓三都分置陆丰县。至此,海陆丰辖境基本趋定,领兴贤、石塘、金锡、杨安、石帆、吉康、坊廓七都,逐渐演化成今之汕尾市境。清末,广东总兵俞大猷率军民抗击匪寇,石镇军民痛击英国贩运鸦片商船,由郑亚长、徐凯、郭达允等率领的较大规模反对封建压迫的农民起义,苏成、苏利为首的反对清初迁界令的渔民农民起义,甲子洪门会首领发动的“闽粤无籍穷民”起义,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的海丰黄履恭、黄殿元领导的“三点会”农民起义等 。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汕尾市辖地(原海丰、陆丰)隶属广东潮循道。“五四”运动后,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点燃这块土地的革命火种。民国十一年(1922年7月),成立全国第一个农会组织海丰赤山约农会。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成立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农会会员21万余人。同年6月,陆丰县总农会成立,会员6.5万人。数年间,农会遍布东江,延及全省。民国十六年(1927年),海陆丰地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创建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首次实行土地革命,发展建设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十七年初(1928年),国民党组织强大兵力“围”海陆丰苏区,数以千计农民干部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海陆丰人民坚持农民武装斗争7年,表现顽强的革命精神。民国十九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海陆丰人民投身抗日救亡,组织革命武装,参加东江纵队,抗击日军,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日本投降后,又开展反内战反压迫斗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成立海陆丰人民自卫队,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配合解放战争,在海陆丰山区乃至粤赣湘边区展开一系列战役和战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属广东省人民政府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3月改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1月,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3月22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6次会议通过,撤销惠阳专区,海丰、陆丰划归汕头专区: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 269号文批准,撤销汕头地区,海丰、陆丰划归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关于广东省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设立汕尾市(地级)。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关于广东省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设立陆河县,以陆丰县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8个乡镇及吉康林场的行政区域为陆河县行政区域;设立汕尾市(地级)和汕尾市城区,以海丰县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捷胜、遮浪7个镇的行政区域为汕尾市城区行政区域。汕尾市政府驻汕尾市城区(原汕尾镇),辖市城区和海丰、陆丰、陆河三县。
1992年11月,划出城区田墘、遮浪2个镇设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4月,撤销广东省陆丰华侨农场,设汕尾华侨管理区。199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2011年2月,划出海丰县的鹅、小、门、赤石四镇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深圳、汕尾共同管理。2017年9月后,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市主导管理。至2019年,汕尾市辖市城区、海丰县和陆河县,代管陆丰市,广东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和汕尾华侨管理区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域内设置深汕特别合作区。
截至 2023 年末,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城区)、2个县(海丰县、陆河县),代管1个县级市(陆丰市)。另设2个管理区或功能区(广东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汕尾华侨管理区)。
市政府驻城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莲花山南麓,珠江三角洲东岸,与台湾省一水之隔,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汕尾市东邻揭阳市,西连惠州市,南濒南海,临红海湾和碣石湾,北接梅州市和河源市,总面积 4865.05 平方千米(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区)。大陆沿海岸线(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区)长455.2千米,占全省岸线长度的11.1%。大陆架内(即 200 米水深以内)海域面积(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区)2.39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4.5倍。
气候
汕尾市地处中国大陆东南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干湿明显,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秋冬春旱,常有发生,夏涝风灾,危害较重。汕尾市降雨南多北少、阶段旱涝明显;初台偏早,台风影响轻,汛期总雨量占全年雨量94%。。
气温
汕尾市城区年平均气温 23.7℃,海丰县年平均气温 22.9℃,陆丰市年平均气温 23℃,陆河年平均气温 23.4℃。汕尾市的高温日数并不突出,但日平均气温> 28℃的炎热天数偏多,其中汕尾市城区偏多 21.7天,陆河县偏多 32.6天。炎热天数主要集中在 6~9 月。
降雨
汕尾市降雨空间总体分布南多北少,全市最大年雨量(红海湾遮浪2117 毫米)是最小年雨量(陆河南万 1017 毫米)的 2.1倍。降雨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汛期,4~9月总雨量 1769 毫米占全年的 94%,而非汛期的1~3月总雨量 100 毫米、10~12 月总雨量不足 10 毫米。这导致了阶段性的明显旱涝。
地质
汕尾市主要深、大断裂有:莲花山深断裂带和潮安-普宁深断裂带。莲花山深断裂带:沿莲花山山脉向东经梅县进入福建,向西至惠东,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入南海,呈北东向延伸,省内长约 500 千米,是广东主要断裂带之一,具有多旋回活动特征,第四纪以来有活动表现。潮安-普宁深断裂带:见于饶平、潮安、普宁、陆丰一带,呈北东向延伸,省内长达 210 千米。该断裂形成于侏罗纪晚期,近期仍有活动。
地层相对较简单,主要发育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包括罗系(J)和三叠系(T)。侏罗系(J)的罗系上统高基坪群上亚群(J3b)主要见于深汕合作区、海丰赤石一内碗窑一黄山洞水库一带,海丰鲘门、观妈山、麒麟尾及陆丰县尖峰峒一带,其他地方有小片出露。。
汕尾市岩石岩性主要为流纹质岩类、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夹砂页岩,厚约1280~8460米。三叠系(T)的三叠系上统—侏罗系(T3-J)主要见于海丰、陆丰局部及看、陆河北部小片出露。岩性为砾岩、沙砾岩、粉砂岩。
地形地貌
汕尾市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汕尾市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莲花山脉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千米以上高山有 23 座,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 1337.3米,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约占总面积的 43.7%。。
水文水利
汕尾市境内主要河流有螺河、黄江河、乌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总长 252 千米,流域面积3613.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9.2%。汕尾境内河水流量大,汛期长,平均径流深 1495 毫米左右,全市年均产水量达 78亿立方米。
河流
截至2022年,境内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13条,其中直流入海的有4条。主要有螺河、螺溪、南北溪、新田水、乌坎河、长山河、水东河、龙潭河、鳌江、黄江河、西坑水、吊贡水和大液河。这些河流中,有4条直流入海,分别是螺河、乌坎河、鳌江、黄江河。螺河和黄江是区域内集雨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两大河流。
湖泊
汕尾市主要的湖泊为品清湖,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中心城区,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滨海潟湖,也是亚洲第二大潟湖,潟湖是一种与外海相连的半封闭湖泊。品清湖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增养殖区和盐业生产区,对汕尾市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此外,品清湖还是汕尾市的“母亲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22年,汕尾市共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8座;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2106亿立方米,较2022年初增加1.0243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3935亿立方米,比2022年初增加0.506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8171亿立方米,比2022年初增加0.5180 亿立方米。全市2022年末水库蓄水量占正常库容的47.2%。
土壤
汕尾市境内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砂页岗、石英岗、变质板岩、海相沉积和河流沉积的细砂黏土等。土壤类别有10个土类、15个亚类、45个土属、70个土种。10个土类包括赤红壤、红壤、黄壤、水稻土、菜园土、南方山地草甸土、河流冲积土、滨海盐渍土、滨海砂土、石质土等。其中,赤红壤、红壤、滨海砂土类面积分布广,占汕尾市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是耕地、林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因受地形、地貌影响,土壤垂直分布不明显,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山地为赤红,平原为河流冲积土,山谷为谷底冲积土,台岗阶地为坡积或洪积土,内海湾为滨海沉积盐渍土,海岸沿线为滨海砂土。土壤肥力中等,普遍缺磷、钾,通透性强,适种范围广,可种植粮食作物和各种经济作物,适宜种果栽桑、放牧。土壤肥力按6个分级标准计算,3~4级水田占84%,5~6级占7.5%,一般耕作层15~20厘米,有机质含量在2%左右,但速效磷钾含量较低,保水保肥力弱,抗早能力差;旱地深作层15~20厘米,有机质含量1%,氮、磷、钾含量较低,且团粒结构差,含沙量大,地下水位低,保水保肥力弱,抗早能力差。
自然灾害
汕尾地区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也是受热带气旋影响较频繁的地区,热带气旋带来的狂风、暴雨和海潮,往往酿成风、涝、潮灾害。汕尾市秋冬春期间(10月~次年3月),平均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5%左右,秋冬春连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汕尾有“冬不寒冷”的气候特点,霜冻的现象罕见,低温霜冻发生的危害极少。
2021年,汕尾市因汛旱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约2.14亿元。2021年5月31日发生在陆丰东南片的强降雨,导致南塘、桥冲等镇严重内涝,部分房屋、车辆和超过400亩农作物受浸,直接损失122.35万元;同年10月8日台风狮子山带来强降雨,市区约100辆汽车不同程度受浸,部分市政设施受损,直接损失约70万;同年10月13日台风圆规带来强降雨,市区约150辆汽车受浸,部分市政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73.3万元,2021年是近60年来最严重干旱,导致汕尾全市29.53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
2022年,汕尾市出现了20年来最强5月强降雨和历史性“龙舟水”(雨量较常年偏多73%)。汛期内共受到16轮强降雨(其中包括5场特大暴雨)袭击和“暹芭”、“木兰”、“马鞍”、“纳沙”、“尼格”等5个台风影响。致灾事件发生在5月10-14日、6月6-11日、6月12-19日期间,主要为强降雨及其引发的城乡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堤围决口、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所致,经统计,全市受灾人口共14926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899.2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067亿元。全年无人员因灾死亡。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水资源全年水资源总量 85.63 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20.9%;平均降水量 1976.2毫米,下降 20.9%。
2023 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 3.46 亿立方米,增长7.9%:全市总用水量 10.03 亿立方米,下降 1.6%。
汕尾市河流短小,比降大,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出入境水比重很小,水资源调配相对独立;全市相对水质较好。
土地资源
全市国土总面积 486556.09 公顷,其中:耕地 76712.89 公顷、种植园用地 34123.13 公顷林地 263065.39 公顷、草地 12671.03 公顷、湿地 4266.48 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36335.9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 6227.22 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48335.70 公顷、其他土地 4818.30 公顷。
矿产资源
汕尾市处于武夷成矿带,是全国 26个成矿区带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已发现主要矿产 28 种,累计发现矿产地69处。金属矿产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锡、铜、钼、铅、锌、铁等,发现了胡坑锡矿、塌山锡矿、长埔锡矿、银瓶山锡矿等中型锡矿床。截至 2020年底,锡矿矿产地18 处,主要分布在海丰县,累计查明锡矿资源量7.7919万吨。非金属矿产开采价值较大的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高岭土、陶瓷土等。建筑用花岗岩分布广、资源丰富,矿产地 28 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7.19 亿立方米。在海丰、陆丰、陆河等地发现有结构完整的建筑用花岗岩,经济价值较高。汕尾市地热、矿泉水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地热6处,允许开采量 2661.33 立方米/日。矿泉水4处,允许开采量499.86立方米/日。
生物资源
截至2013年4月,汕尾市植物种类在1800种左右,分属约190科710属。在植物种类中,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苏铁、水松、观音座莲;二级保护植物有桫椤、华南锥、樟树、半枫荷金毛狗、观光木、土沉香。境内木本植物有39科、115种,常见的乔木有杉、松、桉、红椎林、稠、荷木、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树、柳树、苦棟、油桐橡胶等。灌木品种主要有挑金娘、野牡丹、九节木、酸子、枝子、鸭脚木等。人工栽培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桉类、茶叶、油茶、楝叶王茱萸等。
截至2020年,汕尾市现有林地面积23.17万公顷,森林面积2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9%,森林蓄积量692.96万立方米,乔木林蓄积量654.36万立方米,公益林面积10.86万公顷,商品林面积12.31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9.53万公顷,无林地面积1.50万公顷。
截至2013年4月,汕尾市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7目61科328种,其中:兽纲有42种,隶属6目9科;鸟纲有163种,隶属16目34科;两栖纲有2目8科17种;爬行纲有106种,隶属3目10科。在汕尾的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蟒蛇、豹、巨蜥、黑鹳4种;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大鲵、虎纹蛙、水獭、鬣羚、小灵猫、大灵猫、白鹇、黑翅鸢、黑耳鸢、白尾鹞、白腹鹞、鹊鹞、苍鹰、普通鸉、毛脚焉、乌、白腹隼、灰背隼、草鸮、鹰鸮、雀鹰、红隼、褐翅鸦鹃、小鸦鹃、小青脚鹬、卷羽鹈鹕、海鸬鹚、黑脸琵鹭、白琵鹭岩、鹭鹗、猫头鹰、大壁虎等33种。此外汕尾还有国际受威胁的物种13种,IUCN的5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71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28种、《中美候鸟保护协定》49种。
汕尾市境内湿地动物有鸟类、鱼类、兽类、两栖和爬行动物。截至2013年4月,地水鸟约15目32科96种。其中49种为游涉禽,另有3种亦依赖水源为生的翠鸟科种类,合起来水禽超过半数。属国家一级保护有1种,属国家二级保护12种,属省重点保护17种,种类以冬候鸟和密鸟占多数。其次两栖动物2目8科17种;爬行类1目1科7种;哺乳类1目1科5种。
海洋资源丰富,鱼、虾、贝、藻类齐全,截至2013年4月,主要海洋水产品种有14类、107科、86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200多种。沿海可供水产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10万多公顷,有荒沙地1600多公顷。汕尾市常年比较温和,温差变化不大,适合水生生物的繁衍生长。淡水经济水产品种有7类13科41种,主要有鲩鱼、鲢鱼、鲤鱼、罗非鱼、甲鱼等。海淡水水产品种主要有石斑鱼、日本海马、布氏新对虾、锦绣龙虾、锯缘青蟹羽状江瑶、鲍鱼、海胆、海参、管角螺等。
截至2023年5月,汕尾市自然保护地共26个,面积44773.73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森林公园14个,湿地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海洋公园1个。
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莲花山脉南麓,位于陆河县西北部的螺河上游。主要保护对象为红锥天然林及其生长环境、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保存有中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护完好、原生性强的红锥群落,是中国珍贵的红锥种质资源库,也是陆河县青少年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主要保护对象为鸟类及其栖息对象,由同属黄江流域的东关联安围区、大湖区以及公平区三个部分组成,代表黄江河流域三种不同的典型湿地类型,总面积为11590.5公顷。保护区内河口、港湾众多,水道纵横,其湿地类型是中国亚热带近海及海岸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典型代表,三块湿地在类型上和水鸟资源分布上具有互补性,共同构成了同一流域内复杂多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是亚太地区南中国海鸟类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南沿海少有的鸟类自然保护区。至2010年,保护区湿地内共记录到鸟类244种,隶属17目52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4种,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海洋资源
汕尾市(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区)港湾资源有碣石湾、红海湾2个大海湾,全市海岸线长 455.2千米,占广东省岸线的 11.1%,居全省第二位、粤东地区第一位。有海岛881个,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有 430 个海岛收入《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居全省第一位;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有 133个(含东沙岛)。较大的岛屿有龟龄、屿仔、江牡、芒屿、菜屿、金屿等。沿岸有小漠、鲇门、马宫、汕尾、捷胜、遮浪、大湖、鸟坎、金厢、碣石、湖东和甲子 12 座渔港。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大部分检测项目指标值均在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之内,局部区域受陆源污染影响,个别站位的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油类含量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大陆架内(即200米水深以内)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4.5倍,是海捕渔船的主要作业场所。10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6.96万公顷(浅海6.66万公顷,滩涂0.30万公顷)。
汕尾市海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适宜,除个别年份外,属春秋相连长夏无冬;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22℃,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冬季以东北风为主,春末至夏季以东南和西南风为主,年风速2.1-3.5米/秒以上;由于海岸线较长且曲折,海域广阔多海岛,海洋水文状况显得复杂;近岸海域沉积物以现代沉积物为主,河口区多为陆源沉积物所覆盖。
据初步勘查沿海岸可供建筑和造地用的砂土地面积271平方千米,蕴藏量约4.88亿立方米。其中沿白沙湖畔,从施公寮至内湖一带沙滩的石英砂蕴藏量有2000万吨,部分砂的二氧化硅含量超过98%,是制造玻璃的优质原料。海底油气资源也很丰富。
汕尾市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沙滩、奇岩、岛礁、古迹等滨海迷人风光,“神、海、沙、石”兼备,具有“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历史、人文内容也十分丰富,适于开发观光旅游、购物旅游、宗教旅游。金厢、遮浪、捷胜等地海滩连绵,安全系数高、沙质细软,海水水质好,开发滨海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是海水浴场、日光浴场、水上运动场的优良场所,其中以遮浪和金厢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遮浪山、海、湖、角风光旖旎,是国家重点海水浴场之一;观音岭金厢滩沙白、水清、浪小,岭前奇石众多,是一个理想的滨海度假胜地。龟龄岛、小岛等海岛风光旅游资源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遮浪岩及其毗邻区域,位于红海湾、碣石湾之间大陆向海最突出的部位,风能资源丰富。其有效风能达到3020千瓦·时/平方米,有效风速时数为7467小时/年。在遮浪南面,也是全省汇聚流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7月,汕尾市辖1区、2县,代管1市,另设4个管理区或功能区。汕尾市政府驻地于汕尾市城区汕尾大道北市政府大楼。
政治
中国共产党汕尾市委员会
现任书记:逯峰,副书记:郑海涛、林少文,
常委:梁红武、李志、吴伟达、陈伟明、翟伟锋、胡卫斌
历任书记:石奇珠、张晓强
汕尾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现任主任:逯峰,副主任:林军、黄宏伟、李惠文、吴国华、曾繁文,秘书长:谢平和
历任主任:石奇珠、张晓强
汕尾市人民政府
现任市长:郑海涛,副市长:石磊、曾宏武、温树斌、周小壮、庄红琴
历任市长:逯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汕尾市委员会
现任主席:李耿坚,副主席:黄镜波、余红、吕珠龙、范振学、许伟明、李永坚、何自强
中共汕尾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市监察委员会
现任书记、主任:李志
历任书记、主任:曹小华
注:数据截至2024年9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 2021年末,汕尾市常住人口268.69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75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4.66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56%,比上年末增加 2.18 万人。年末户籍人口 356.43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78.97 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 50.21%。
截至 2022年末,汕尾市常住人口268.2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3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5.2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86%,比上年末增加 0.56万人。
截至 2023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9.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9.6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31%,比上年末增加4.39万人。。
民族
汕尾市居住人口属于 43 个族别,据统计,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约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户籍登记人口 6997 人,流动人口约4000人。户籍人口中,市城区 954人、海丰县 3188 人、陆丰市1967 人、陆河县 586人、红海湾开发区 246人、华侨管理区56人。少数民族主要以壮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畬族为主。其中少数民族群体人员较多的有壮族(3730人,占53.4%)、土家族、苗族、瑶族、畬族。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多是分布在市区、各县城从事教育、餐饮、医护流动小摊贩或从外地因工作调动、婚嫁迁入汕尾市城镇和部分农村。
语言
汕尾市绝大多数使用汉语方言。汉语分福佬话、客家话、白话(粤语)、占米话、军话、北方方言等。福佬话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265万人;根据其语音特点,可分为8个声调片和7个声调片,分别以海城话和东海话为代表。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陆河县、海丰县东北部和西北部、陆丰市北部山区,使用人口约60万人。白话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约4万人;在汕尾、海城、东海等地,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受广府文化影响较深,会说白话的占相当比例。占米话是粤语在粤东地区深受客家话、福佬话影响的一支土语,分布于海丰县西南部,使用人口约3.5万。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但深受客家话、粤语、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3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万。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汕尾市区,使用人口约2万,多数于汕尾建市后迁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汕尾市居民中有80%左右会说普通话。除使用汉语外,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的少数民族畲族,人口约200人,使用其民族语言畲语。
宗教信仰
汕尾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4种宗教,各有其在汕尾市传播与演化的历史过程。宗教在汕尾分布面广,具体分布情况:佛教主要分布在城区、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开发区等地;道教分布在城区、海丰、陆丰等地;天主教主要分布在城区、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开发区等地;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城区、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开发区、华侨管理区等地。
经济
综述
经广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3年汕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430.84亿元,比上年增长 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92.50 亿元,增长 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第二产业增加值 563.89 亿元,增长 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3.5%;第三产业增加值 674.45亿元,增长 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7%。三次产业结构为 13.5:39.4:4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5325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557 美元),增长 4.9%。
2023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5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 31.73亿元,增长 24.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6.47 亿元,下降10.1%;其中,教育支出 59.88 亿元,下降 9.1%;卫生健康支出 34.54亿元,下降 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47.46 亿元,下降5.5%。
2023年,汕尾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下降17.0%,民间投资增长 0.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6.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 15.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41.9%。工业投资增长4.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3.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52.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7.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28.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4. 1%。
2023年,汕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43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92.50 亿元,增长 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第二产业增加值 563.89亿元,增长 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3.5%;第三产业增加值 674.45 亿元,增长 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7.7%。三次产业结构为 13.5:39.4:4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5325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 7557 美元),增长4.9%。
第一产业
汕尾农业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蔬菜、甘蔗、花生、芝麻、莲藕、茨菇、茶叶、药材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香蕉、青梅、柑、桔等;主要海洋水产品有14类,107科,860 多种。
2023 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 320.93 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 120.70亿元,增长 3.4%;林业产值7.72 亿元,增长 10.4%;牧业产值34.82 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 139.59 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18.10 亿元,增长 9.9%。
2023 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4.73 万亩,比上年增长 0.1%;蔬菜种植面积 86.13 万亩,增长 2.5%;油料种植面积21.58万亩,增长0.3%。2023 年,全年粮食产量 43.53万吨,比上年下降2.1%;稻谷产量37.2万吨,下降3.2%;蔬菜产量 155.96万吨,增长4.3%;水果产量 39.15万吨,增长6.6%;油料产量3.72万吨,增长0.8%。
2023 年,全年肉类总产量 11.54万吨,比上年增长 4.5%。其中,猪肉产量 7.83万吨,增长4. 9%: 禽肉产量 3.29 万吨,增长 5.3%。全年生猪出栏 99.21 万头,增长 7.5%:生猪年末存栏 48.72万头,下降 16.0%。2023 年,全年水产品产量 62.83万吨,增长5.0%。其中,海水产量57.57万吨,增长 5.5%;淡水产量5.28万吨,增长1.6%。
第二产业
2023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12.3%,其中,国有企业下降5.4%,集体企业下降33.5%,股份制企业下降1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0.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27.5%,重工业下降 3.4%。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下降14.8%,中型企业下降11.1%,小型企业下降2.2%,微型企业下降33.8%。
2023 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 33.56 亿元,比上年增长 82.2%。亏损企业亏损额6.21 亿元,下降 37.0%。亏损企业亏损面 27.9%,比上年提高 0.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 3.69%,提高 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 102.63%,降低 16.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 66.8%,降低 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 1.97%,下降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52%,提高1.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 21.77万元/人年,增长25.8%;产品销售率 97.36%,提高3.0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 90.5元,比上年减少 2.45 元。
第三产业
汕尾市GDP总量中,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服务业为汕尾市第三产业支柱行业。截至2023年,汕尾服务业增加值674.45亿元,同比增长4.9%。
2023 年,汕尾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 140.0亿元,比上年增长4.5%:交通运输、合储和邮政业增加值 42.72 亿元,增长 42.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 21.50 亿元,增长6.7%;金融业增加值68.04 亿元,增长 7.8%;房地产业增加值 92.88 亿元,下降 2.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327.56 亿元,增长 6.9%。
2023 年,汕尾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11.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7.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 27.8%,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0.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2.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 10.1%。
2023年,汕尾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41.87万元,比上年增长 2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18.23亿元,增长27.8%;快递业务量1.9亿件,增长37.5%;快递业务收入14.61亿元,增长 23.7%。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不变价计算)23.64亿元,增长 20.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261.7万户,增长5.0%: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81.04万户,增长7.9%;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 243.28万户,增长7.6%。
2021年,汕尾市被评为“中国滨海休闲旅游优秀目的地城市”。2021年汕尾成为国庆期间“全国意向出游增速最快的新兴小众城市”、2022年国庆全国十大“本地游新锐目的地”。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766.52万人次,同比增长12%;接待过夜游客4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13.28%;旅游总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15.03%。2024年元旦期间,汕尾市旅游收入超3亿元,同比增长16.57%,接待游客64.22万人次,同比增长66.46%,过夜游客37.89万人次,同比增长29.85%。
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827.71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6%。其中,全市接待入境游客53.357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99.69%,接待港澳台同胞52.8215万人次,增长2281.81%;外国人 0.5360万人次,增长 422.9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11571.06万美元,增长 34.63%;国内游客 77.43591 亿人次,增长 38.64%;国内旅游收入80.330355亿元,增长84.03%。全年旅游总收入88.484094 亿元,增长79%。
截至2024年,汕尾市星级酒店共15座,其中,五星级酒店有巴黎半岛酒店共1座,四星级酒店有莲花山度假村和东陆酒店共2座,三星级酒店共13座。汕尾市商业中心主要有信利中央广场、万达广场、万升广场、华润万象汇等,步行街夜市主要有汕尾渔村夜市、城区夜市、红海湾夜市、深汕合作区美食街等。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7.63亿元,增长3.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3.82亿元,增长1.7%。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422.89亿元,增长1.5%;餐饮收入68.56亿元,增长14.4%。
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出口131.85亿元,增长34.0%;进口74.48亿元,增长17.5%。进出口顺差(出口减进口)57.37亿元,比上年增加22.32亿元。2023年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64个,比上年增长20.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27亿元,增长15.1%。其中,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合计对汕尾直接投资金额3.27亿元,增长15.1%。
2023年末,汕尾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45.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82.43亿元,增长10.0%;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05.40亿元,下降10.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35.13亿元,增长15.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592.42亿元,增长9.6%;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526.93亿元,增长22.1%。
2023年实现保险保费收入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5.91亿元,增长4.4%;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5.46亿元,增长17.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8.76亿元,增长42.3%。全年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16.53亿元,增长47.3%。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5.95亿元,增长59.6%;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0.59亿元,增长46.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7.07亿元,增长96.1%。
经济功能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隶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行政区域,由深圳市主导建设管理,是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西部,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西北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东与海丰县相连,由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个街道组成,陆域面积460.4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69.8千米,海域面积1802.03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深汕特别合作区常住人口6.68万人。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 全年全市各级基础教育(不含高等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13.72万人,比上年下降1.5%;在校学生58.32万人,增长0.4%;毕业生14.89万人,增长0.3%。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25人,在校生882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9.7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8%。
2021年9月11-12日,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正式开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由广东省教育厅、汕尾市人民政府、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四方共建,是粤东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双一流”大学和“211工程”大学扎根办学的校区。
科学技术
2023年末,汕尾市共有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20家,比上年末增加37家。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0个,高新技术企业110家。 全年专利授权量2980件,比上年下降6.1%。发明专利授权量118件,增长71.0%。截至2023年年末,汕尾市共有建成或在建省级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6个。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实验室83家,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分别为218、182和175家,获得3C产品认证的企业19家。
文化
2023年末,汕尾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8个,综合档案馆5个。全市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99.8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4.1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4.1万户,分别比上年末下降1.4%和1.5%。全年出版《汕尾日报》报纸716.40万份。全市图书馆共有藏书27.38万册,人均图书拥有量1.02册。
汕尾市博物馆
汕尾市博物馆,设立于1988年,2020年12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位于汕尾市区海滨大道与成业路交界处往西200米市体育中心7号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展厅3个,其中“海陬遗珍-汕尾沿海地带考古成果展”和“匠心,手艺-汕尾传统工艺传统美术非遗展”为固定展览,临时展厅1个。文物库房1个,面积140平方米。汕尾市博物馆是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汕尾区域内历史文化研究、考古调查,历史文物和各类标本的征集、收藏、研究与展示等职能。
医疗卫生
2023年末,汕尾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47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4个、卫生院4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村卫生室1122个。汕尾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509人,比上年增长7.7%;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802人,注册护士6566人。拥有医疗床位12199张,其中医院8759张,卫生院2545张。全市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75人,床位2545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6人,卫生监督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人。
体育
2023年,汕尾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奖牌65枚。其中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9枚、铜牌11枚;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13枚、铜牌16枚。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18个,其中市辖区公共体育场馆数5个。
人民生活
2023 年,汕尾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57元,比上年增长6.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595 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741 元,增长 7.1%。2023 年,汕尾市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95元,比上年增长6.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6786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26元,增长8.9%。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5%,其中城镇为46.5%,农村为46.5%。
社会保障
2023年末,汕尾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35.3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2%。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03万人,增长2.7%。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5.38万人,下降0.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39.42万人,下降2.9%。参加失业保险13.48万人,增长2.5%。参加工伤保险20.35万人,增长4.0%。参加生育保险18.97万人,下降3.3%。
2023年全年,汕尾市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收入合计73.09亿元,比上年增加3.96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6.59亿元,比上年减少0.12亿元。全年汕尾市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总收入36.74亿元,比上年增加6.87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5.22亿元,比上年增加3.03亿元。
2023年全年,汕尾市全年城乡医疗救助44.72万人次。资助参保参合的人数达11.75万人次。年末城市低保人数1.4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7.31万人。全年城镇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29万人。
2023年全年,汕尾市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217张,收养救助人员356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81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896个。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3.94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44亿元。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1.17万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53.67小时。
环境保护
2023年全年,汕尾市平均灰霾天气日数3.3天,比上年增加1.6天;全年日照时数1833小时,比上年减少86小时。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0天;其中,优秀206天,良好154天。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平均为98.6%,较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2.29,全省排名第一,连续九年排名第一。年末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4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1.18万吨,比上年末增长7.0%;城市污水处理率98.81%,比上年增加0.1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侨界事业
汕尾市是广东省著名侨乡。全市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 140多万人。其中香港约70万人澳门约1万人、台湾约 30万人,海外华侨华人40多万人。旅居国外的汕尾籍乡亲主要分布在印尼约 10万人,马来西亚约10万人,新加坡约5万人,泰国约3万人,其他日本、韩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文莱等亚洲国家共约5万人(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缅甸、文莱等东南亚国家);法国、德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共约3万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国家共约2万人: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毛里求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所罗门、阿根廷、巴拿马、刚果等国家共约2万人。
【归侨侨眷情况】汕尾市有超过 60%的归侨集中居住在华侨管理区,主要为印尼归侨、越南归侨和马来西亚归侨。
【慈善捐赠】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情系桑梓、慷慨解囊、热心公益,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共接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赠物累计超过 18 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建桥修路、供水供电、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
【侨胞同胞著名人士】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龚俊龙,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香港太平绅士卢绍杰,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兼职副主席、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主席涂辉龙,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澳门地产业总商会会长、澳门汕尾总商会会长钟小健,新加坡海陆会馆荣誉会长钟声坚,印尼嘉丰集团董事长林如光,信利国际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暨行政总裁林伟华,印尼巴里多太平洋集团总裁彭云鹏,印尼棉兰鹅城慈善基金会资深会长廖章然等。
【海外社团组织】汕尾市联系比较密切的海外社团组织主要有:印尼棉兰鹅城慈善基金会、印尼棉兰惠州会馆、马来西亚惠州联合总会、马来西亚海陆会馆、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马六甲惠州会馆、马来西亚沙巴广东会馆、马来西亚雪隆惠州会馆、新加坡海陆丰会馆、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泰国潮州会馆、泰国曼谷惠州会馆、泰国华人青年商会、泰国工商总会、澳大利亚汕尾同乡会、澳大利亚潮汕商会、澳大利亚澳中工商联合会、巴西(南美)潮汕总商会、加拿大温哥华潮州同乡会、新西兰潮属总会、美国美亚国际总商会、美国南加州潮州会馆、美国海外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美国潮商总会、日本潮州会、菲律宾潮汕总商会等。
2010年12月2日,第七届世界惠州同乡恳亲大会暨2010年汕尾市经贸治谈会在广东省汕尾市隆重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惠州、汕尾、深圳、东莞、河源市和新丰县5市1县的政府代表团,以及新加坡惠州会馆、新加坡海陆丰会馆、马来西亚雪隆惠州会馆、印尼嘉丰集团、香港广东汕尾同乡总会、澳门海陆丰同乡会、台北市惠州同乡会、美国纽约惠州工商会、泰国曼谷惠州会馆、英国惠东宝同乡会、法国华人电脑商会、荷中友好交流协会、加拿大惠东安会馆等 12个国家和地区51个海外社团共 700 多人。
台北市惠州同乡会成立于 1960 年,会员涵盖原惠阳、博罗、河源、紫金、龙川、海丰、陆丰、连平、和平、新丰十县。
对口合作
2022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汕尾市(海陆丰革命老区)与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交通
综述
广东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赋予汕尾市衔接东翼地区和珠三角沿海地区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汕尾市主要以铁路、公路、水路3种运输方式构成交通运输网络。截至2024年5月,汕尾市暂未建成机场,航空出行主要依托相邻城市机场,现建成深圳机场汕尾城市候机楼,实现汕尾与深圳宝安机场全天候公共交通通勤。 截至2023年,汕尾市货物运输总量3759万吨,比上年增长16.7%;货物运输周转量38.33亿吨千米,增长40.7%。旅客运输总量971.6万人,增长67.6%;旅客运输周转量9.84亿人千米,增长58.8%。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850.9万吨,增长5.7%。
截至 2023年末,全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公路通车里程6031.19公里,比上年增长2.4%,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252.07 公里,比上年增长6.9%。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 39.56 万辆,增长 4.8%;其中,私人汽车 36.77 万辆,增长5.4%。民用轿车保有量 25.30 万辆,增长5.1%:其中,私人轿车24.20万辆,增长5.7%。
2023 年,汕尾市全年货物运输总量 3759万吨,比上年增长16.7%;货物运输周转量 38.33亿吨公里,增长 40.7%。旅客运输总量 971.6万人,增长 67.6%;旅客运输周转量 9.84 亿人公里,增长 58.8%。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850.9万吨,增长5.7%。
公路
截至2023年末,汕尾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公路通车里程6031.19千米,比上年增长2.4%,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52.07千米,比上年增长6.9%。汕尾市初步形成了以沈海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潮惠高速公路、兴汕高速五华至陆河段、兴汕高速海丰至红海湾段等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道G228、G235、G236、G324及省道S238、S240、S241、S337、S510等普通国省干线为重要支撑,以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G15,深圳-汕头高速公路)、宁波-东莞高速公路(G1523,潮州一东莞高速公路)贯穿市域东西,兴宁-汕尾高速公路(S19)贯通市域南北。
2023年末,全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公路通车里程6031.19公里,比上年增长2.4%,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52.07公里,比上年增长6.9%。
铁路
厦深铁路汕尾段共设有陆丰站、汕尾站、鲘门站,是汕尾市历史上首条铁路
甬广高速铁路(广汕段、汕汕段)设有深汕站[73]、汕尾站(既有)、陆丰南站、陆丰东站。广汕铁路自广州新塘站引出,终于汕尾站,途经广州、惠州、深汕合作区、汕尾四个市区项目全长 202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小时,批复总投资 438 亿元,其中汕尾市境内正线长度34.29 公里(不含深汕合作区),起点位于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终点位于市城区东涌镇,总投资计划 52.67亿元。全线设新塘站、增城站、罗浮山站、博罗站、惠州南站、惠东站、深汕站和汕尾站共8座车站,汕尾辖区汕尾站为既有站。广汕铁路于2023年9月26日正式建成通车。
汕汕铁路全线长度 162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小时,批复总投资 288 亿元。其中汕尾市境内正线长 69 公里,起点位于市城区东涌镇,终点位于陆丰市甲子镇,总投资计划 90 亿。全线设汕尾站、陆丰南站、陆丰东站、惠来站、潮南站、汕头南站和汕头站共7座车站,汕尾辖区共设3个车站,其中汕尾站为既有站,新建陆丰南站、陆丰东站2个车站。汕汕铁路汕尾至汕头南段已于2023年12月26正式建成通车。
水运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列汕尾港为重点发展的广东四大渔港之一。汕尾港在 2010年获得“中国首批全国文明渔港”鲘门港位于汕尾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中心区,分为三大版块(鲘门海鲜购物码头、鲘门综合市场、鲘门饭馆)。
汕尾市主要港口有汕尾港。汕尾港是中国率先对外开放的16个港口之一,汕尾港划分为汕尾港区、汕尾新港区、海丰港区(含小漠港区)、陆丰港区,主要分布于红海湾和碣石湾内;其中汕尾港区为国家一类口岸。
2023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850.9万吨,增长5.7%。。
管道运输
汕尾市珠三角二期惠州-曲溪-梅州成品油管道、粤东天然气主千管网海丰至惠来项目贯穿汕尾市境内,总里程约211.5千米,管道连接粤东及珠三角油气管道网络,有力保障了油气能源物资运输需要。
公共交通
汕尾市共有公共汽车企业4家,公交车辆 933 辆(均为纯电动公交车),经营线路 107 条(含跨县区),线路总长度 2902千米。全市共建成电动公交车停保场(充电站)18个,充电 498个。其中汕尾市区(含红海湾)公共汽车企业1家,开通公交线路 36 条,投入公交车辆338 辆,建成电动公交车停保场7个,配套充电桩201个,建成公交候车亭(牌)517个。
历史文化
综述
汕尾市沿海渔港、滨海平原和中部台地主要居住着福佬民系和疍民,北部山区主要居住着客家民系和畲族。历史上多隶属惠州府管辖,是粤闽传统商路必经之地,也是国家海防重地,福佬文化、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并长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继承和渗和了先民土著畲、疍、瑶的百越文化遗风。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方言语汇,多元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既保守又开放、既神秘又独特的人文风貌,形成了大同小异、难分彼此的民俗民风。
汕尾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渔歌之乡”“戏剧之乡力、“小提琴之乡”之称。可按地域可以分为两大文化区域,第一:市区和海丰县地区、陆丰市大地区属于“海陆丰文化”讲学佬话。第二:陆河县地区属于“客家文化”、说的是客家话;陆丰是海陆丰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混合,海丰主要是闽南文化。汕尾文化本质上就是闽南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杂糅
汕尾市历史上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交流激荡,融合升华,形成独具特色的海陆丰文化。诸如全国 36 大古卫所之一的海防文化,客家文化最后的驿站,潮汕福佬文化最后的集聚点,敢为人先的红色文化,至诚信奉的妈祖文化,虚实并重的雷公文化,底蕴厚重的民俗文化,兼容创新的开放文化,八大文脉根系造就了汕尾丰富的海陆丰文化资源,塑造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保留了风光旖旎的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汕尾市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饮食
汕尾市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海鲜、汤类和甜菜的烹饪最具特色,主要有烧雁鹅、护国菜、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名菜。汕尾市的小吃有最有地方特色菜粿、糯米丸、尖米丸等。其中虎噉金针菜、陆河木瓜、陆河青梅、海丰油占米相继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录。
汕尾市境依山滨海、物产丰足,多山货海味,平原盛产水稻,饮食为“饭稻羹鱼”。明末以后,海丰县以番薯为主食,普通人家早午两餐食粥,叫“食糜”晚餐才吃干饭,农忙时或加两餐点心,常以鲜鱼、咸鱼、腌制的九蜡、河苦、咸菜、菜脯(萝卜干)佐饭,喜吃蚝鲑、鱼鲑、虾鲑等。平常家居饮食较为节俭,但亲戚朋友往来,家宴则较为丰盛。民国后,受省港习俗影响,城镇始有“饮茶”的习惯,叫“食早茶”。改革开放之后更为普遍,并大兴夜间到大排档吃“宵夜”的习惯。
汕尾市的饮食属潮汕风格,其汇闽南地区与广州地区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以焖、炖、烧.炸、炒、泡为主。海鲜、汤类和甜菜的烹饪最具特色,口味清鲜,浓郁而不油腻。汕尾菜以烹制海鲜见长,汇集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三种菜的风味特点而又自成一派。
菜头丸(萝卜丸)是汕尾市碣石镇的风味小吃,主要是把萝卜剁碎,混上淀粉,再揉成球状,再在皮面加上几颗花生米,在锅上蒸熟,或再经煎过后香味十足,配上辣椒或蚝油更是香辣可口。纯斋的萝卜原料契合碣石人年初一早上吃斋的习俗,因此菜头丸也成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美食。
汕尾人有清明吃薄饼的习俗。薄饼过去是清明节的节日食品,汕尾人每逢清明节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后人们都会用薄饼作为午餐。薄饼首先需要制作薄饼皮,用面团在足够热的锅鼎上快速抹过,拿起就是一张薄而韧的薄饼皮。制作咸薄饼一般先把猪肉丝、虾仁、香菇丝、豆芽、葱白等配料炒熟调好味道,再用酱料涂在做好的薄饼皮上,铺上馅,将其卷成圆卷,即可以进食。甜薄饼则是把豆酥、红豆沙、春花酥、贡糖酥等敲碎,铺在薄饼皮上卷起来即可。
鼠葛绵粿也叫做鼠壳龟,是汕尾市海丰赤坑、可塘、陶河等地的岁时节日粿点,在清明期间做“鼠壳龟”粿用于祭拜祖先或作为节日的特色食品馈赠亲友。“鼠壳龟”的粿坯含有植物纤维的鼠壳草,吃时富有韧性,同时又带有鼠曲草独特的香味,再加上香甜的半流质馅料,慢慢咀嚼,回味无穷。现鼠葛绵粿已渐渐变成了人们平时常吃的粿点,成为汕尾市海丰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
碣石水晶包的皮薄而透,内里肉末、鱿鱼、虾仁、沙葛等馅料清晰可见。一口咬下,海鲜的鲜与肉末的香还有沙葛的清香直冲味蕾,再加上红薯粉为主料制成的皮,口感层次分明,唇齿留香。
汕尾市的美食之一是菜茶,也叫丁茶,是汕尾地区的传统节日食品。菜茶的配料非常丰富,加上熬制的骨头汤,味道清香,十分诱人。
小米是汕尾市海丰有名的小吃,小巧玲珑,外皮薄而软,肉馅鲜美弹牙,清香可口,加上蚝油和辣椒酱一起食用,味道更显美味。
马鲛鱼丸是汕尾市海产品中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以其Q弹、劲道、口感顺滑的特点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汕尾市水唇镇石下坝艾茸粄在清朝咸丰年间已经产生。每年春节期间,石下坝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做艾茸粄,逐渐成为春节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独特的客家文化小食。制作艾茸粄过程比较讲究,需把糯米打成粉,然后通过手工把糯米粉加适量的水,再加上制好的艾茸后揉捏,制成韧性非常好的粄胚,然后把花生、芝麻、糖等做成馅,最后用制作好的胚把馅料包在中间,用粄模制成各种形状的艾茸粄。
年初七吃“七样菜茶”是汕尾市陆河重要的年俗之一,顾名思义,“七样菜茶”就是要凑齐七种菜。在陆河的年俗中,向有“七不出八不回”的风俗,意指年初七不可出远门。因此,旧时陆河人一般不会选择于这一天出远门,家里也很少有客人来。吃完“七样菜茶”后,代表“年”已过得差不多了,要出远门的话可以于次日(年初八)启程了。
“七样菜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净茶(咸茶),以焙炒过的绿茶、生芝麻、炒花生等制作而成。二、油茶,将各种新鲜野菜,如:鲜艾叶、软樟叶、紫苏、珍珠菜等,通过合理搭配后制作而成。
每逢正月初十和正月二十这几天,汕尾市陆河人民都会吃甜粄作为“补天穿”。“补天穿”是陆河一个很古老的民间习俗,是对古代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风俗可上溯到晋朝。甜粄制作流程为在糯米粉中倒入熬成糖浆的红糖,搅拌均匀并不断揉搓。随后,在蒸笼中铺上一层蕉叶或粄帕,再将揉好的生甜粄铺上。铺好后,还要用手掌或者锅铲不停拍打生甜粄的表面,使之更加平整、坚实。最后,将之抬入锅中,盖上锅盖,用柴火慢慢蒸三到四个小时。
地方特产
在汕尾,每近中午时分,各种风味小食,纷纷上市。街巷处处香气扑鼻.初到汕尾的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诸如:猪肠果、重糕果、莱头果、薯粉果、油炸果、鼎溜果、升煽果、鸭蓝果、铜盘卷、发果、菜包果、碗仔果,还有各式各样的准条汤、糯米丸、尖米丸等,这些菜果或以米粉为皮,花生米、虾米、瘦肉丝、鳅鱼丝以及香料蔬菜为馅,蒸熟后放着,吃时再用油煎,加调味料;或直接由米浆和虾仁、肉丁、蔬菜等拌在一起,蒸一层,加一层,重叠再蒸,叫做重(叠)糕果,吃时切成一块块,佐以生抽配料;油炸果、菜头丸一类,则以萝卜丝、葱头或蒜头、虾仁、红丝,用米浆拌和油炸。
猪油糖,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土特产,流行在粤东潮汕地区的一种零食,是海丰人把猪油与面粉、食糖制成的 一种糖果。
虾姑,学名叫管站,也叫琴虾。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虾姑肉鲜味美,可油炸、清蒸、水煮,各具风味,更有甚者,是生吃咸虾姑,令人望而生畏。这种吃法过去是本地人的传统吃法,现今不只是汕尾市的一般人家,就是酒楼宾馆也是席上不可或缺的佳肴了。
五果汤是民俗保健食物。以桂圆(龙眼)、白果(银杏)、莲子、薏米、百合为补中健脾食物,合煮成甜汤(也有换入柿饼、芡实者),入秋后多吃。
陆河县某企业生产的“奇味梅”系列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该产品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荣获“中国名优品牌”荣誉称号。
陆河菠萝,在汕尾市也是数一的佳果。尤以上护和东坑罗洞排、水唇的罗洞为最。它们均以果大,肉脆、清甜为著称。未剥其皮先闻其香,肉质蜡黄,蜜味四溢。
美人芋,又称番芋或姜薯,学名人蕉科芭蕉芋,生植形态近似观赏花卉美人蕉。根块含丰富的食用淀粉。
柿饼生产始于明代。因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条件,加工出来的柿饼外层洁白如霜,质体外干内润,肉质柔软,呈金黄色,其味香甜醇厚似饴。柿饼未加工前是青柿,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便是采摘青柿加工柿饼的季节。
陆河县某企业生产的“青梅果汁”系列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该产品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荣获“中国名优品牌”荣誉称号。
乌盾山茶是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研究所陆河县乌盾山茶场科研基地生产的有机茶,是2002年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推荐产品。该茶产自海拔1000多米、常年不喷农药、不施化肥,无污染,所产茶叶茶性平和,具自然野生茶味,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韭菜馃,民间小食。选用韭菜为主要馅料(韭菜花、韭黄均可代之),制作时将新鲜韭菜洗净切粒,加入香菇粒、虾米粒,并和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芝麻油,拌匀成馅料。馃皮通常用番薯淀粉制成。取馃皮压薄成圆形状,包裹馅料后,捏成面上突皱的球形,放进蒸笼蒸15分钟至熟,然后在平底铁锅上用油煎至呈金黄色。味道香浓,外白内翠。街巷流动小食担贩卖的,多取经济型的,馅料纯用韭菜,不加冬菇等细料。
坑螺,是有名的汕尾和潮汕特产之一,陆河县山区有名的土特产。其形体稍长,尾尖、壳硬、暗褐色,活像一个园椎体。其嘴亦为腹,腹足异常发达,生活在深山小溪之中,昼伏夜出,喜爱水源洁净之处。平时吸附在水中的石缝或石块上,以石头上的微生物和小型藻类等水生植物为食料。一般个体略比手尾指大小,便可捡而煮食,大者有如拇指。坑螺是有名的粤东特产之一。坑螺是汕尾特有的一种风味菜种,因为其生活在淡水河中因此也被称作为“坑”螺,是有效区分海螺的方式。坑螺形体稍长,尾尖、壳硬、暗褐色,活像一个园椎体。
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里,年糕是陆河人家必备的过年食品(礼品)。其样式多种多样,含意丰富,历史悠久。陆河年糕大致可分为大床甜板、大床松板、 团子发米反(又称假喜子),喜板、印花板(也称桃板),艾茸板、煎堆板……五花八门,都是用糯米粉和红糖、芝麻、花生等原料制成。而这些年糕均在年前做好。如,大床甜板,一般人家农历十二月初或中旬则要动手加工。因其须大柴大火,且蒸的时间较长。诸如其它年糕可以在入“年价”(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后加工制作。如“喜米反”,用预先准备好的干粘米粉同早已溶化过滤好的红糖水和合加入“米反种”或发酵粉至适中,用碗盛好端入锅中隔水蒸,一锅大约有十来个。如果“喜米反”每个都张开笑口,主人非常高兴,其意为“来年大发”。
锯缘青蟹,别名膏蟹。膏蟹就是卵巢最丰满的雌蟹;已受精但卵巢不太饱满的雌蟹称“母”:略微饱满的叫“花蟹”;而雄蟹只供炒用,与未受精的母蟹统称“肉蟹”。捕自海中的雌蟹,卵巢饱满的不多,要进行人工育肥,使之成为“膏蟹”。养殖好的膏蟹,腿粗肉满,膏满脂丰,清蒸之后,鲜美异常,营养价值甚高。
牛肉饼选用新鲜的牛腿肉(注:必须新鲜且无注水的牛肉),加上适量的配料,经传统的手工制作而成。海丰牛肉饼不同于牛肉丸,不是圆的是扁扁的。海丰的牛肉饼吸引人的关键就在于它的汤,其诱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于它的一碗汤。牛肉饼汤,手打牛肉Q弹很香,汤里放胡椒面。
菜粿(菜包粿)是汕尾市海丰县特色小吃,那就是菜粿(菜包粿),选用粘米、凉薯、五花肉、橄榄菜、并添加少量的大地鱼粉、盐、糖等配料经传统的手工工艺精制而成。
客家酒酿则是当地的土造家酿。“客家人待客少不了酒。那纯真的家酿米酒,呈乳白色,浓的用筷子一粘,可以拉出丝来,喝上一口,甜滋滋的,直透心头。
早期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和蕃薯,在农家多半吃蕃薯,城镇才有米饭可吃。糯米通常作粄和酒的原料,而米的成饭,方法不外捞饭、闷饭和蒸饭三种,其中较流行的为捞饭,因为米汤可喂猪和浆洗衣服 ,颇具经济上的意义。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即闽南人所说的粿。
习俗
汕尾市沿海渔港、滨海平原和中部台地主要居住着福佬民系和疍民,北部山区主要居住着客家民系和畲族。历史上多隶属惠州府管辖,是粤闽传统商路必经之地,也是国家海防重地,福佬文化、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并长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继承和渗和了先民土著畲、疍、瑶的百越文化遗风。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方言语汇,多元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既保守又开放、既神秘又独特的人文风貌,形成了大同小异、难分彼此的民俗民风。
春节习俗
汕尾市民间过春节,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就开始准备。家庭主妇们先“采尘”,即把房子上下的灰尘打扫干净,家具碗筷也要洗涤一遍。十二月二十四“送神上天”,各家都备牲仪香烛祭神,祭毕,将纸神座揭下当天焚化。随后,开始备年货,开始蒸年糕(甜粿)、炸油角等。“年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各家贴对联和门神像,杀鸡宰鹅鸭,备办牲仪香烛,先拜神明,后祭拜宗。巨姓大族,还要集中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当晚各户男女老少都洗澡穿新衣,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分送红包,称“压岁钱”。已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过大年夜。
正月初一早晨,各家拜神,燃放“开门炮”,吃素菜,舞虎狮队上门拜年。上午,晚辈向长辈拜年,出门见熟人,互道“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初二日开始,亲戚之间互相拜年(称“相巡”),各家备办酒席接待亲朋。“相巡”要以辈分大小为序。“相巡”须带红柑、发粿、甜粿、猪肉等礼品,还要给长辈及晚辈送“压岁钱”。“相巡”一直延到农历正月初八。在这期间,各地做大戏、舞狮、唱曲等。初三日,每家每户将垃圾送到远处的河边,俗称“送穷鬼”。初四日,家庭主妇带着孩子及礼品回娘家,俗谓“初四返外家”。至初七日,吃七样菜。客家山区则吃“七样菜茶”,即以大蒜、芥蓝、荷兰豆、生艾、茴香、薄荷外加芝麻、花生和绿茶为原料,擂成粉浆,用开水泡浸的客家擂茶。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汕尾民间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拜祭祖先的活动,有“清明无回(家)无祖”之说。因此,清明拜祖扫墓,男女老少必须到齐,即便远在外地或在港澳,都不远千里回来拜祖,以示孝敬祖宗。
扫墓之前,必备办牲仪、发包、香烛、纸钱、鞭炮等祭品。到达墓地,先给祖坟除草、插上纸花(叫“挂纸”),摆放祭品,接着点烛焚香祭拜。祭毕,焚化纸钱,将酒、蚶壳等少许祭品酒放于坟前,然后放鞭炮。有的将现代生活用品如汽车、电器、手表等冥器焚烧,以示送到阴间供逝者享用。全村或全族扫公墓,多在祖墓前围着吃中饭。如果是头一年祭拜的新坟,称“做头年清明”,子孙要哭一阵,表示哀悼。
中秋节习俗
汕尾地区对中秋节十分重视,仅次于春节。在外地工作者及港澳同胞,均按时赶回家团聚。家家户户备办月饼、柚子、芋头、糖果等拜月娘的祭品。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柚子等物,晚辈要向长辈敬送礼品,叫“送节”。近来送节的礼品多以罐装花生油、茶叶、酒、高级月饼等。
汕尾地区民间对传承香火、养儿防老的观念极其深厚。每当年节或神诞日,人们要到神庙极其虔诚地拈香求签祈祷观音娘、金花娘等赐送丁嗣,尤其是男丁。汕尾地区历代有重殡厚葬、入土为安的礼制,治丧仪式有迎棺、倒刺、入殓成服、封棺、告别、出殡等程序。
汕尾市境民间广泛信奉祖灵和各种神佛,建置很多寺庙庵观和祠堂等民俗活动场所,拜神祭祖驱鬼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迷信风水、命运、巫占、兆应和宜忌,其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很庞杂,有儒道佛三教的影响,也受到行业、图腾、自然、名人崇拜等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明末清初又接受天主、基督等西方宗教的传播影响。因此,汕尾民间普遍存在着深厚的多神崇拜现象,形成根深蒂固的信仰风俗习惯和拜神祈福、敬佛从善的社会心理。
语言
汕尾市绝大多数使用汉语方言。汉语分福佬话、客家话、白话(粤语)、占米话、军话、北方方言等。福佬话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 265 万人;根据其语音特点,可分为8个声调片和7个声调片两大片,分别以海城话和东海话为代表。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陆河县、海丰县东北部和西北部、陆丰市北部山区,使用人口约 60万人。白话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约4万人:在汕尾、海城、东海等地,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受广府文化影响较深,会说白话的占相当比例。占米话是粤语在粤东地区深受客家话福佬话影响的一支土语,分布于海丰县西南部,使用人口约3.5万。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但深受客家话、粤语、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和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3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万。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汕尾市区,使用人口约2万多数于汕尾建市后迁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汕尾市居民中有80%左右会说普通话。
除使用汉语外,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的少数民族畲族,人口约200人,使用其民族语言畲语。
宗教文化
汕尾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4种宗教,各有其在汕尾市传播与演化的历史过程宗教在汕尾分布面广,具体分布情况:佛教主要分布在城区、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开发区等地。道教分布在城区、海丰、陆丰等地。天主教主要分布在城区、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开发区等地。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城区、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开发区、华侨管理区等地。
居住习俗
汕尾市境居民主要来源于闽南,因此居住民俗与闽南特别是福建漳州基本相似。由于又受中原文化、福佬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交汇渗透影响,居民区、村落布局以梳式、围寨式为主,一般是村中心位置为祠堂(公厅),前为晒町、明塘,后靠山或种植风水林,左侧为社头神庙,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居多,为适应汕尾地区多台风的特点,,并以形状不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绝大多数为马背式硬山顶,山墙称为“陂头”称“五星陂”。以圆形的金星和曲形的水星居多,以“金生水,水克火”防火之故。祠堂喜用飞扬起翘的燕尾脊。.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上和砖为主要墙体材料,也有以同壳作为墙体材料的。大门以花岗岩(麻石)为框居多,外墙一般为贝壳烧制的白灰粉刷,地板讲究铺红斗砖,过去一般人家还是以泥地板为多,受广府民居影响,喜用清水清砖。民居建筑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一明两暗型、三合天井型、四合中庭型、竹简型、厅屋组合型、围屋型。民国初期,海陆丰地区一些官宦富户始建西式洋房,一般为两层建筑。改革开放以后,民居大多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房或楼房。
地区象征
汕尾市花是大红花,也被称为朱槿、扶桑、红木槿。大红花于2001年10月18日被确定为汕尾市市花。大红花象征着热情、勇敢、光荣与自豪,这与汕尾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追求相一致。汕尾市曾多次举办关于市花大红花的摄影大赛等活动,旨在提升市民对市花的知晓度,并展示汕尾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
汕尾市市树为凤凰木,凤凰木于2022年3月11日被确定为汕尾市市树。凤凰木是著名的热带观赏树种,性喜高温、多阳的环境。因鲜红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鲜绿色的羽状复叶,被誉为世上色彩最鲜艳的树木之一。凤凰木的花语为思念、祝福、热情和高贵,与汕尾市的革命老区形象相得映彰,是成为汕尾市市花的原因之一。“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象征着汕尾市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凤凰木优点众多,不仅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夏季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减温增湿的功效,改善汕尾市的生态环境。
文化遗产
汕尾市是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汇地,有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3 大稀有剧种,拥有9项国家级、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麒麟舞
海丰麒麒舞系国家级非遗项目,主要流行于海陆丰,传播于港台地区。麒麟舞是海陆丰民间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表演艺术形式。
龙舞(汕尾滚地金龙)
“滚地金龙”始创于北宋末年;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汕尾市陆丰大安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滚地金龙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属于龙舞的一种,适合在节日喜庆场合表演。滚地金龙是以龙为特色的民间广场艺术,它是在地上翻滚起舞的道具舞,是原创性的民间艺术,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正字戏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因唱“官腔”(正音)而区别于用闽南语系方言(白字)演唱的地方戏。正字戏早期为南戏一支,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正字戏在明代流入闽南、粤东,后扎根海陆丰,并在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传播、演出。经过海陆丰历代正字戏艺人的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文化特色。它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文戏的唱腔保留着古老的面貌,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唱牌子(即昆腔)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武戏即提纲戏,以做工尤其是打斗为主,没有或少有唱腔,气氛热烈火爆,有独特的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追赶以及古老的跑布马、南派武功等精彩表演。各种排场运用自如,能够很好地表现历史、军事场景,尤以演出《三国传》连台戏著称。
截至2022年5月,汕尾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15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0处、市级55处、县级48处。
风景名胜
综述
汕尾市地处粤东沿海,素被专家学者誉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丰富的滨海风光、山地生态、革命史迹和宗教人文等构成汕尾“红、蓝、绿、古”四大特色旅游资源。至2022年12月底,汕尾市有17家国家A级景区,分别为:汕尾市凤山祖庙旅游区(AAAA)、汕尾市玄武山旅游区(AAAA)、汕尾红海湾旅游区(AAAA)、汕尾市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彭湃烈士故居红色旅游景区(AAAA)、海丰莲花山度假村(AAAA)、汕尾市铜鼎山旅游区(AAA)、陆河县螺洞世外梅园旅游区(AAA)、陆丰市福山妈祖旅游区(AAA)、陆河南万花海旅游区(AAA)、金厢滨海红色旅游区(AAA)、晨洲蚝乡旅游景区(AAA)、海丰新山村红色旅游区(AAA)、海丰莲花村生态旅游区(AAA)、红海湾东尾红色文化旅游区(AAA)、老德头海洋文化园景区(AAA)、陆河螺溪谷旅游景区(AAA)、红色欢乐谷旅游区(AAA)。汕尾市星级饭店有11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8家。2021年汕尾市新成立国内旅行社2家全市共有旅行社30家,其中汕尾市开心假期国际旅行社、汕尾市中国旅行社、汕尾市假日国际旅行社、汕尾市海陆风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汕尾市汕之旅国际旅行社等5家旅行社被评选为AAA级旅行社,并入选广东省首批A级旅行社。全年接待过夜游客487.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7.1亿元。其中,入境游客4.75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587.01万美元。国内过夜游客482.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2亿元。
主要景点
方饭亭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北郊五坡岭上,坐西北向东南,占地960平方米。亭为六柱八角重檐攒尖顶,通高9米;亭内覆盖着一座庑殿顶古石亭,上刻“方饭亭”三字,内竖立石碑刻有文天祥半身画像,像上方阴刻小篆《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两侧亭柱刻有明潮州状元林大钦所撰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亭前有五层34级台阶通于岭下草埔,当中横置着“一饭千秋”的石刻碑,两旁竖立着历代重修碑记,周围竹木葱茏。该亭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为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在五坡岭不幸被捕而建。亭前原有主建筑“表忠祠”和“忠义牌坊”,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遭侵华日军飞机炸损。1955年,海丰县政府拨款重修方饭亭,并加盖八角大亭予以保护。1957年5月,被县政府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厢银滩位于汕尾市陆丰市金厢镇南隅省级风景名胜区——金厢滩滨海旅游区,有沿海公路可直达。该景区是一处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滨海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观光游览区;有呈S形的长8千米、宽60米的海沙滩,滩上沙质以石英砂为主。海沙滩周围奇礁异石千姿百态,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其中有著名的“镇海石”“扬威止水”“观涛”“真趣”;有纪念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自汕头至金厢滩抢渡碣石湾到香港往上海发展革命力量的渡海处纪念碑、书画家赖少其为此题刻的“龙石”“洲渚夜如釜,遥天一砥柱,抢渡碣石湾、猛如下山虎”诗句。海沙滩东侧有历史悠久的古迹“水月宫”和古栈道。滩上“神、海、沙、石”四者兼备。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陈传康称誉该景区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由书法家启功题石立记。
南万红椎林生态公园,位于汕尾市陆河县,在全国最大的红椎林母林采种基地——南万红椎林自然保护区内。园内有存活距今一亿六千万年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有满山百年红椎树林;有350多年树龄的“红椎王”,其高十有余丈,其大六人难以合抱;有山菊、山茶、石松、幽兰遍布其间。
清云山旅游区位于汕尾市陆丰市河西镇西北部的清云山麓。该景点距陆丰市区8千米,可上324国道往西南镇公路直达。属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古迹遗址融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区和宗教旅游胜地。清云山以广东尼众佛学院和清云山定光寺为主。佛学院占地面积2.96万平方米,硬软件设备齐全,有尼僧就读,开设佛学(俱舍、唯识、天台、净土、戒律、中观)等课程。学院设计与定光寺协调一致,布局科学合理。
铜鼎山旅游区(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汕尾市市区北郊,总面积约120公顷。景区位于连接市区与海丰县城的海汕公路旁,距厦深高铁汕尾站4千米,离深汕高速埔边出口处1千米;1~2小时内,乘坐高铁或自驾车的珠三角和潮汕地区的游客便可到达景区游玩。铜鼎山旅游区于2013年开始兴建,2014年1月对外开放。旅游区建有游客服务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消防主题公园,旅游区的标志性建筑——铜鼎盛世(高15.8米,长9.8米,宽7米)等,建有羽毛球馆、机动游戏、儿童天地、转马、小火车、儿童王国,以及游泳池等康体娱乐配套设施,建有铜鼎盛世、双台远眺、迎旭亭、趣味廊、林荫溢翠、天垒、心手同天、忘忧亭、心悦庐、从容亭、清荫亭、蘑菇亭12个景点,农家菜餐馆、荔枝园烧烤场等餐饮服务场所,建有度假木屋和游客购物便利店等,旅游区游玩、休闲、度假、购物、住宿、餐饮等功能齐全。
凤山祖庙旅游区位于汕尾市区东南方品清湖畔,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拥有凤山祖庙、天后阁等古建筑群以及凤仪台、妈祖圣迹馆、渔家风情馆、戏剧面谱园、相思园、妈祖文化广场等景点。凤山之巅高16.83米的妈祖石雕像,是汕尾市区的标志性建筑。凤山祖庙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壬戌年(公元1742年)扩建为三进两庑廊,面积840平方米,是粤东特色的庙宇。历经多次修葺,并于1994年新建天后阁、钟鼓楼,立凤仪牌坊,竖妈祖艺术石雕像于凤山之巅。凤山祖庙旅游区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重要景点之一,是粤东妈祖文化传播中心。
玄武山旅游区位于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是集宗教、文化、园林、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玄武山旅游区内的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是具有明代南方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其殿内雕屏彩栋、神像、佛像等均具有精美的高工艺观赏效果。寺殿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献的题匾《水德灵长》、刘永福镇碣时所献的题匾《灵声满道》,该二面匾额被列为中华名匾。其余文物有同治皇帝御赐匾《威宣岭表》及提督、总兵等的题匾共四十多面,宋、明、清各代碑记、楹联、石雕、瓷器、漆屏等文物一千多件。寺后则是一番园林景致。福星塔旁的麒麟石、起龙岩、龙门石上有明、清名人侯继高、邓万林等摩崖题刻。2022年,景区接待游客19.49万人次。
红海湾遮浪奇观景区位于汕尾市区东南部,区位条件优越,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海湾遮浪奇观旅游区是红海湾与碣石湾交接处突入海的一个半岛,素称“粤东麒麟角”。72千米的海岸线蜿蜒曲折,沙滩连绵,沿岸礁岩多姿,滨海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具有独特的亚热带海滨风光。
汕尾市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彭湃烈士故居红色旅游景区为联合体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宫原为“孔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后因1927年彭湃同志在这里召开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场外墙刷以红色,场内用红布盖壁裹住,会上宣布了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此后,学宫改称“红宫”。红场毗邻红宫,原为“东仓埔”,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此兴建红场大门和主席台,于1928年1月1日,在此召开庆祝大会。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二个大字,为彭湃手书,红场从此得名。彭湃故居坐落于海丰县城桥东龙津东路龙舌埔,原建于清末,是彭湃祖父彭南金所建。前廊仿西式建筑,主楼双层,楼板加铺花砖,风火式山墙,整座建筑为中西结合的院落式砖木结构,四周围墙,主楼前为小院。1896年10月22日,彭湃烈士在此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谭平山和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加伦曾在此住宿、工作。
莲花山度假村位于汕尾市海丰县莲花山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度假村两大景区分别为龙须胜景和大峡谷风景区。莲花山状如莲花瓣盛开,具有“雄、奇、秀、幽”特色的自然景观,境内山峦连绵、峡谷陡峻、飞瀑泻潭、松林葱翠,终年雨雾缭绕。主峰海拔1337.3米,冠名为“粤东第一峰”莲峰叠翠更是汕尾市八景之一;文人曾赋诗“十里山环休,云间露一峰”咏赞之;这里风景俊秀、泉水宗宗、奇花异草、珍禽走兽、古木参天、怪石林立、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为广东省旅游胜地之一,有“世外桃源”之美称。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2009年11月,汕尾市与印度尼西亚苏北省日里县与结为友好城市。
2022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汕尾市(海陆丰革命老区)与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荣誉称号
汕尾市“山、海、岛、湖、林、泉”齐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水鸟之乡”“中国青梅之乡”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5:52
目录
概述
地名由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