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樟轻便铁路是民国时期潮汕地区三大铁路之一、中国最早的侨资
轻便铁路。汕樟轻便铁路的创建人是
杨俊如。1915年,“汕樟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汕头成立,杨俊如任总经理。次年正式破土动工,于1923年,铁路修至澄海县城全线通车。
1918年至1923年汕樟轻便铁路建成全线完工,乘客和货物均可从
汕头运输到
澄海县城,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沿路遇河设站,到站搭渡,共8站,总站设在汕头盐埕街头,即今
中山路同益市场门口,故至今这一带仍被老辈人称为“轻便车头”,接着有金砂、东墩、浮陇、鸥汀、下埔、外砂、澄海等站,全长达18.5公里。杨俊如原本计划铁路自汕头始一直修到澄海樟林,再集资继续修建直到饶平县城黄冈。1924年秋,
杨俊如亲赴香港订购车厢、铁轨,试图改良技术,拟第二段路线延长至樟林。但因连年时局动荡,终不免亏本。仅仅延长了3.5公里至莲阳河边的埔尾新乡,新设车站莲河站,又因资金不足而停工。
杨俊如修建的汕樟轻便铁路无论是运载货物还是乘坐均比其他出行工具方便,价格也不贵(普通车票价1角5分,特别车价格为3角),因此,初期沿途乘客甚多,生意兴隆,获利甚巨。全盛时期铁路共有轻便车厢200辆,从业工人180多人。
据当时出版的《岭东概况》一书中《汕樟轻便铁路一览》介绍,汕樟轻便铁路路轨采用台湾购进的小铁轨,宽度19.5英寸,铁轨重量12磅,枕木用松木或杂木。初时共有轻便车140辆,其中普通车可坐4人,票价1角5分,另有特别车,只供两人乘坐,票价3角。轻便车没有车厢,座位用藤竹等制成,形状与轿子相类,安放在四轮台车上,后有两根斜木棍,上面钉着一条横木,由两个车夫手按横木,人力推动车走。轻便车开动时,由两个车夫推动车辆前进,当车走得快时,车夫便利用车走的惯性,站上车板的后边片刻,车走较慢时,车夫又下车来推动,循环往复。沿路各设候车地方,如果一来一往两车相遇又没有复线可供同行时,则就得一车让路,乘客需下车等候,车夫移车出轨道,让迎面的车通过后,再将车抬上铁轨,乘客重新上车,车夫继续推行。这种车不论是运载货物还是乘坐均比走路方便,价格也不贵,所以初期沿途乘客甚多,生意兴隆,获利甚巨,成为民国时期汕头市区热闹繁荣的产物。鼎盛时的汕樟轻便车铁路公司有轻便车箱共200辆,推车工人约180名,甚至有“卖票收入的
光洋堆在地上状如小山”的说法。
然而好景不长,灾祸兵燹接连袭来。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着潮汕地区,
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潮汕七日红等战事纷至沓来,各派势力占领汕头后,皆要求轻便铁路公司缴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各派势力要求铁路公司“协同”运兵,士兵们也经常坐“霸王车”,收入锐减。而沿途各地方势力也想从公司经营中分一杯羹,稍不遂意即令乡民撬铁轨偷枕木,干扰铁路运行,养护成本日益增加;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及路局内部人事纠纷。杨俊如初涉足实业界,缺乏经验及应付能力,造成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全线通车后仅仅经营了2年时间,公司已是负债累累。内外交困,重病缠身的
杨俊如走投无路,于1925年被迫自杀。
杨俊如去世后,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由于经营不善,入不敷出,至1929年因经理舞弊,公司将铁路抵押给日本人办的
台湾银行。随着汕头发展繁华,澄海到汕头经商者日益增多,轻便铁路已不足以应对客流,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汕樟公路正式投建,至廿一年(1932年)通车,轻便铁路客源日稀,仅以货运勉强维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汕头市政府以市区内不宜设立车站为由,着令汕头站迁至郊外,又因车轨横越中山公园前,阻碍交通,被限令拆除。轻便铁路几被遗弃,无人看护的枕木铁轨自然朽烂。迨至1939年
日军入侵华南,汕头行将沦陷,为阻碍日军推进,南京政府下令将潮汕铁路与汕樟轻便铁路全线拆毁。汕樟轻便铁路也如它的主人一般,在风雨飘摇中结束了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