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拼音:hàn、há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东周时期秦国的《
石鼓文》。 “汗”本义指人和部分动物汗腺里排泄出来的液体。古代写字的竹简,因先要用火烤,使竹中的水分像汗一样渗出,干后便于书写,又不受虫蛀,故称“汗青”。引申为“书册、史册”。“汗”读作“hán”时,是“可汗(kè hán)”的简称。意思是古代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的最高统治者。
文字源流
“汗”字甲骨文、金文未见,小篆字形写作图2,为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左部从“水”,作形旁表意,汗是液体,故从水;右部为声旁“干”,指示这个字的读音。东周时期的石鼓文(图1)“汗”字下加土,属繁化。在《说文解字·水部》,许慎对该字作了如下的说解:“汗,人液也。”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曰:“汗,身液也。”段玉裁的“身液”似乎较许慎的“人液”在概念上更准确一些。但是不管“身液”也好,还是“人液”也好,该字所蕴含的“由人或动物汗腺所排出的液体”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而这正是“汗”字的本义。“汗”也用作动词,指出汗。
大凡人出汗,一是因为天气炎热,环境温度高;再就是由于局促紧张,羞愧而无地自容。因此有“汗下、汗颜”等说法,用来形容羞愧、恐惧或焦急。
古人在纸张尚未发明的时候,常常将字写在竹简上,但是刚刚砍下来的青竹不易书写,又免不了被虫蛀。为了书写容易,又易于保存,因此古人在加工竹简的过程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那就是将竹子里的水分烘干,烘干时竹片内的水分像汗一样冒出来。这道工序古人称之为“汗青”或“杀青”。正因为“汗青”是加工竹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重要程序,因此,后来人们就将写成的“书册”也称之为“汗青”,有时也专指“史册”。明白了“汗青”的原义及引申义后,才会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意有了准确的理解。
“汗”除了读去声hàn外,还有阳平声hán。这是个译音用字。历史上突厥、蒙古等民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可汗(kè hán)”,它源于古代突厥语,本是突厥王的称号,后来鲜卑族、蒙古族也承袭了这个名号。所以它们建立的国家就叫“汗国”,如蒙古人在欧洲所建立的“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而元太祖铁木真被推为大汗,即成吉思汗。到此为止,这六个汗字都应读为hán。
详细字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矦旰切
人液也。从水干聲。
说文解字注
“身液也”注:身,各本作“人”,今依《太平御覽》訂。《易》:“涣汗其大號。”劉向説曰:“汗出而不反者也。”
“从水,干聲”注:矦旰切,十四部。漢餘汗縣字如此,讀如干。
广韵
胡安切,平寒匣 ‖ 干聲元1部
汗,可汗,蕃王稱。又音犴。
古寒切,平寒見 ‖ 干聲元1部
汗,餘汗,縣名。又寒、翰二音。
侯旰切,去翰匣 ‖ 干聲元1部
汗,熱汗。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汗;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3
《广韵》《集韵》《韵会》侯旰切。《正韵》侯干切,並音翰。《说文》:人液也。《关尹子·八筹篇》: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时珍曰:汗出於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故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史记·苏秦传》:挥汗成雨。《前汉·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龙》: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无涯貌。左思《吴都赋》:溃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马相如《上林赋》:采色澔汗。
又澜汗,长貌。木华《海赋》:洪涛澜汗。
又汗汗,水广大无际貌。郭璞《江赋》:汗汗沺沺。
又质汗,药名。
又《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正韵》河干切,並音寒。可汗,酋长之称。读若克韩。
又番汗,汉县名。音盤寒,属辽东郡。
又《唐韵》古寒切。《集韵》:居寒切,𠀤音干。馀汗,县名。《前汉·地理志》:属豫章郡。应劭注:汗音干。
又《韵补》叶彤甸切,音苋。苏辙《夏夜诗》:老人气如缕,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气净如练。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氵”窄“干”宽,顶部“主”高,底部“干”低。“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干”,第二横从“氵”右侧起笔,末笔竖在竖中线右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