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比帖》为南朝齐王慈所书写的草书信札,是唐代摹搨本《万岁通天帖》丛帖的第九帖。收藏于
辽宁省博物馆的《
万岁通天帖》是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后,命专职人员进行硬黄响搨、双钩廓填而保存下来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原迹已不可考。
①比:近来。《
吕氏春秋·先织》:“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②大小:犹多少。引申指情况。金
董解元 《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嚼碎狼牙,睁察大小。”凌景埏校注:“大小,本是对大小多少的估量之词,这里引申指一般情况。”
在单个线条较为明快、单纯、弱化提按幅度的情况下,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对比(主要是提按对比)却很强烈,如《汝比帖》第一、四行上端与第一、二行下端,反差极大,视觉效果强烈。侧锋的大量运用,也增强了这种干净利落、劲爽通达的艺术效果。侧锋处,用笔大胆、痛快,甚至出现出一种“刮”、“擦”的效果。若《汝比帖》第三行之侧锋与第四行之中锋而后数字则以侧锋为主,由此营造出一种点画跳跃、笔势张扬的氛围。
章法安排上,松处可容三五字,紧处则笔画重叠碰撞,《汝比帖》第一、二行之间的空间,即是一例。但行气仍然连而贯通,这,主要是因为每一行的中轴线始终保持着垂直稳定而不偏移的缘故。
王慈(451-491),字伯宝,南朝齐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僧虔之子。官至侍中、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善隶、行书。慈少与从弟俭共研书学。唐
张怀瓘《
书断》卷中谓慈“亦善隶书”。宋
陈思《书小史》谓其“善行书”。书法笔势雄强豪纵,体势奇伟,纵横姿肆。其字与王羲之书法迥然不同,却与王献之的行草书极相近似。梁
陶弘景曾云:“比世皆高尚子敬,不复有元常,逸少亦然。”王慈草书运笔圆浑,含蕴凝重,然体态十分灵动,纵横姿肆,使人联想到
王献之书作风格。书作有《柏酒帖》、《汝比帖》等存世。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
武则天向
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
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纸本墨迹卷,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万岁通天帖》目录如下:第一帖:王羲之《
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
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
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
郭桂阳帖》),行草书;第五帖:王徽之《
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
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职帖》),行楷;第八帖:王慈《
柏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
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万岁通天帖》即王方庆所献十卷之一。其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为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十卷本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
岳珂、元代
张雨、明代文徵明、
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万岁通天帖》“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董其昌语)。原迹藏
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