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垟,位于温州市鳌江南畔的广袤平原,绿洲广漠,上游至江口向东海无限延伸。即现今的温州市
龙港市与
苍南县宜山镇、钱库镇、金乡镇、望里镇、炎亭镇一带的冲积平原,史称“江南垟”。
历史沿革
海积冲积成平原
远古时期,江南平原是一片海洋,后因地壳运动形成近山和近海,而后随着河流与潮流的交互作用,以潮流作用为主要营力,并借助于滩涂的淤涨和沙洲的合并,逐渐靠岸而成海积冲积平原,成型过程极为漫长。
唐贞元年间(785—805年),路应任温州刺史,兴水利,筑堤防,使江南土地得到开发。
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年—874年),芦蒲、白沙一带平原地区有了兴建寺庙的记载
吴越王首开运河
到了五代后梁时期,江南平原的宜山、钱库等地逐步形成小集镇。此时吴越王
钱镠大兴水利,开凿江南运河西渠,一支由钱库向北至湖前直浃河,一支向南至荪湖将军岭脚下
宋代,宜山、舥艚立镇,江南平原的村落已是星罗棋布。
汪知县修筑闸埭
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乡民在云岩三峰寺前修筑江埭,阻挡横阳江南港(横阳支江)海潮入侵江南平原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乡民陈骥创建石竞陡门(鲸头水闸前身),引横阳江南港上游淡水进入江南河网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江南乡民开凿江南运河东渠,一支由钱库向北至江口方岩下,一支向南至金乡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钱库乡贤林仲彝兴建乌屿、新潜、湖南三座陡门,并新开河道多处。乌屿陡门旁的摩崖石刻留有铭文:“陵谷变迁,沧海成田。人用智力,复归其天。潴之为渊,决之为川。泽润生命,于万斯年。”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广西梧州人汪季良任平阳知县。他在江南河网的主要入海口建造土埭和陡门以挡潮排洪,并控制江南河网水位,让江南河网起到灌溉和航运的作用。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开工,建成后的土埭长70丈,陡门3孔,受益农田二十万亩。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江南乡民在江南平原外围修筑三条海塘,一条自江口至白沙,名白沙塘;一条自江口下埠至舥艚斜溪,名东塘;一条自三峰至朱家站,名西塘。
语言
江南垟片区以通行
蛮话为主,系为苍南县原住民语言,旧称平阳土语。
不同乡镇夹杂使用闽南话、温州话、金乡话,以及极少数的畲客话。乘坐县内城乡巴士,经常可以听到2-3种不同方言,各方言之间无法互通交流。
江南垟的治理
现在的江南平原地域辽阔,面积209.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万人。由于地处浙南沿海暴雨、台风频发区,其上游山丘区缺乏建设调蓄水库的条件,山丘来水直接注入平原,平原区水系缺乏骨干排涝河道,历史人工开挖和自然形成的河网已淤积明显,过水断面无法满足河道行洪、排涝、蓄水的要求,同时因下游河口受外江(海)高潮和洪水位顶托或倒灌影响,致使洪涝灾害频繁,现状排涝标准仅达5年一遇。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南平原水系治理,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分两期启动实施龙港到金乡运河的应急工程,疏浚治理河道总长7.1公里。又于2016年和2018年分两期启动实施龙港围垦区河道开挖或拓宽,整治河道10.5公里。但这样的治理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目前,苍南县水利局正在推动江南平原骨干排涝工程,期望形成“两纵四横一沟通”骨干排涝格局,计划拓浚排涝河道总长120.8公里,并新建一批闸站、泵站、水闸等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