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金华市
浦江县郑宅镇,义门以孝义同居闻名于世,历宋、元、明,事迹载刊三朝正史。同居始于南宋至道年间,衰于明天顺3年(1459年),历15世330余年。
历史沿革
北宋初年,郑氏在今浦江县始立宅,原名“承恩里”。
南宋时,易名三郑、仁义里。
元代,因两次旌表为“孝义门”而改称郑义门。元末,建九世同居碑亭。
明代,被旌为“江南第一家”。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建九世同居碑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东明书院。咸丰六年(1856年),郑氏后裔为祭祀恩师宋濂建宋文宪公祠。清末,重建郑铉公祠。
建筑格局
郑义门古建筑群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其宗祠坐东朝西,占地0.5公顷,建筑面积2463平方米。另有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文井、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及孝感泉等建筑与元、明古迹50余处。祠内另有宋濂手植树龄648年的龙柏9株。
主要建筑
郑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元初宗祠扩建,后经明清时期数次修建。宗祠正门西向,面向白麟溪,门楣上悬“郑氏宗祠”匾额。另有偏门面南,檐悬明太祖敕封的“江南第一家”匾。宗祠占地660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64间。结构自正门进可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和义厅,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拜厅),五为寝室。宗祠建筑特点是石柱林立,横梁盈抱,用材硕大,不漆不难,看上去殿宇肃整,质朴无华。
主体建筑有序堂设家长位,可容纳千人。拜厅正悬“孝友堂”匾,左悬“会膳钟”,右有“听训鼓”。寝室正位供奉同居列祖列宗神位。两厢设尊贤、仕宦、忠义、助祭、节孝、贞烈祭祠。书种堂内保存了《郑氏家仪》《郑氏规范》等家族文化典籍。
老佛杜在郑氏宗柯西南面眉寿桥白麟溪旁,坐南朝北,是郑氏后裔为纪念明朝第二位君主建文皇帝所建,内设建文帝神像神位。
孝感泉在郑氏宗祠东面约百多米。“孝感泉”井呈方形,井上有一亭,亭后立有石碑一座,“孝感泉”三字为明蜀献王朱椿所书。
九世同居碑亭坐落在白麟溪南岸,建于元末,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建。
郑铉公祠在白麟溪南岸,坐南朝北,与“九世同居碑亭”相邻,原名同心堂,又称小柯堂,为郑氏同居时男人会朋之所。全祠三进九楹间,祠宇弘敞,石柱擎梁,镂刻精致典雅。此祠原建筑毁于大火,重建于清末。
东明书院在郑氏宗祠东面数百米,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大门向北与东明山相对。首进“居业堂”为诸生会课之所。二进“敬轩”作堂寝,中间“薮飞处”为讲坛,南北有厢房十间为诸生肄业之所。书院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进行修葺,至今保存完好。
宋文宪公祠在东明书院西端。清咸丰六年(1856年)郑氏后裔为祭祀恩师宋濂所建。祠宇坐南朝北,大门正对玄麓溪,围墙与东明书院平行,门架上嵌“宋文宪公祠”石刻匾额。
十桥九闸为横跨白麟溪上的10座石桥,始建于明朝初年,几经修造,陆续建成,风格迥然,姿态各异。其中位于郑氏宗柯正门旁的崇义桥是座单孔石拱高桥,由单孔条石并列架砌,呈梯形状。
文物价值
郑义门古建筑群建筑类型丰富,建筑造型古朴大方,时代特征清晰,地域特色鲜明,是研究浙中地区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也是浦江郑氏聚族同居的实物遗存,为研究儒学思想和封建家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实物例证。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郑义门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乘坐浦江县公共交通浦江211路、浦江203路、浦江Y02路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