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屋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明珠社区下辖村,承载着客家历史与文化底蕴。位于盐田街道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2千米。西边有梧桐山。相邻自然村有龙眼园村、朝阳围、石头围。始建于清朝,江姓先祖从河南正阳迁至广东紫金县好义镇,后从好义镇迁至宝安县(含今盐田区域)。因村民大多姓江,故名江屋村。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盐田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公社;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盐田街道;1990年,属罗湖区盐田街道;1998年,属盐田区盐田街道明珠社区。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为江姓。2015年末,户籍人口140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60人;80岁以上7人,最年长者90岁(2女);实际在村人口.5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 23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120人、台湾同胞1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80多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荷兰、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经济社会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番薯等。1993年1月,村民集资成立深圳市裕宏股份有限公司,出租物业面积3万多平方米,2015年经营收入1636万元,人均分红6800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和房屋出租。
附近山地自然资源丰富,分布的维管束植物约200科1500种,其中以热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例较高,除常见的樟科、茶科、桃金娘科、梧桐科等典型的热带科植物外,还发现了刺桫椤 、穗花杉、白桂木、土沉香、粘木等珍稀、濒危物种。现存10棵古树。逢年过节,村民制作传统茶果、粽子、年糕、汤圆、油饼等。
东海道、明珠大道经过该村1963年通电,1980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2年通自来水,1993年通电话,1998年通互联网。社区明珠公园、图书室等文化设施为村民休闲娱乐场所。改革开放后,村民的居住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房屋经过两次重建。第一次重建在1986-1990年,第二次重建在1990-1998年。
历史文化
现存2座传统客家民居,位于村委大门口,排屋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
江氏祠堂,位于村西北,1980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_50平方米,无厢房
协天宫(关帝庙),位于乐群小学旁,始建于清朝,重建于1980年,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门前有两根石柱,屋檐有雕花,屋顶盖琉璃瓦。供奉关公
清明或重阳节,村民要到祖坟前祭祖。
清同治五年(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佛伦特里绘制的《新安县全图》有江屋村。
主要人物
该村主要人物:江官福(1920-1947),1943年参加东江纵队,后任东江纵队护乡团三团班长,1947年在葵涌作战牺牲。江观清( 19.57- ),曾担任横岗街道书记,《深圳商报》2009年8月5日曾刊登《十年努力只为青少年》,报道他帮助吸毒青年改过自新,成为“五老”义务服务队带头人等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