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放牧图
北宋祁序创作绢本设色画
《江山放牧图》是北宋祁序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此画描写江南水乡儿童放牧的情景。画面上,江面开阔,山坡平缓,草木茂盛,十多头牛散布于江畔与江水之中,饮水、觅草、闲步、涉江,姿态不一。牧童们或牵牛背吹笛,或拍板唱和,或围坐弈棋,或放飞风筝,自由自在,天真烂漫。远处阡陌纵横,田畴连绵,农夫们荷锄而归。
该图无作者款印,卷前有金章宗完颜璟标题“祁序江山放牧图”七字。
本幅前后隔水钤有金章宗藏印“明昌宝玩”。
左端钤有明末柳寅东“西蜀柳寅东凤詹图书”一印及清初耿昭忠、梁清标诸家藏印,并有乾隆、熹庆、宜统等鉴藏印。
创作背景
文化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起源离不开牛的赫赫功劳。首先,牛个头大,体格壮,性格温顺,憨厚老实;其次,农耕兴起后,牛就立刻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干活卖力,所以,牛也成众多字画的必选题材,各种牧牛图、斗牛图层出不穷。祁序就是北宋时期画牛的代表人物,曾创作过二十多幅关于牛的画作,而《江山放牧图》是流传下来独本。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当时的绘画也堪称是色彩与水墨争辉、诗情与画意相融的时代。画院已有明确的画科分类,且题材广泛,名家众多,造诣高深,把中国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样的环境下市民文艺创作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人物画和社会风俗画也得到高度的发展,《江山放牧图》就是一幅描绘江南农村风土人情的风俗画。
艺术鉴赏
构图
高低法是一种以视觉透视为原理的空间处理方式,表现为前低后高或前高后低, 《 江山放牧图 》 就是从高处俯视平远低处,构图中远山放置在高处,人物、动物放置在低处,整体协调有序。
该画采用的是典型的平远式构图,构图开朗空阔,呈散点布置,画面右侧一片平湖春色,岸边树木高大,葱茏繁郁;近处有耕牛十数头,有在湖水中驮着牧童者;有俯身在水边饮水者;有在水中欢畅淋漓沐浴者;有在较着劲相斗嬉戏者;有小牛犊追赶母牛要吃奶者,形态各异,生动有趣。在牛的前端六七个牧童也是玩得不亦乐乎,兴致高昂,他们有的在牛背上高唱山歌;有的背坐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笛子;有的在对着空旷的原野大声呼喊,孩童个个天真可爱,如闻其声,如同其乐。眼前湖水净澈,坡岸参差交错,湖边丛树苍郁,花草丰茂如茵;画面远处右侧放眼一片空茫,广阔无垠,可以说是水天一色,似乎弥漫着春天雨后的水汽;左侧中部树下,还有两人不忘趁片刻休息之时来场棋盘上的厮杀;再远处是山冈起伏,有农人正挥舞着锄头在辛勤劳作,身影虽小,动态却清晰可辨;隐约可见河泽溪流,小桥茅舍,疏木茂林。一派江南景色,使人心旷神怡。
技法
整体来说,此画用笔工致秀润,设色清丽淡怡,笔力劲健,多采用勾描的方法创作。
图中的牛毛用干细短线描出,手法细腻真实。用以作配景的树木具有宋人李唐刻画粗简的遗风,其中树干,是先以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以润墨皴擦,显现出苍健之态、虬曲之美;树叶则用笔致细腻的夹叶法表现,中锋行笔,线条圆润工整,展现出树木丰润华滋之美。堤岸坡石的表现也是别其匠心,画法明显受郭熙的影响,先以曲折弯转的墨线勾边,再以石绿色晕染坡面,亮丽的色彩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调,也为全幅增添万物复苏的春之气息。
名家点评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博宝鉴定专家单国强:从作品的取景、立意看,无疑属于北宋时流行的平远小景山水。这类山水派生于董、巨的江南画系,以北宋初惠崇最负盛名。作品善画描绘坡坂汀绪、江湖小景,并点缀禽鸟活动和农村生活景象,通过局部小景表现开阔清旷之象,在宁静的风光中透出蓬勃生意,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趣。
历史传承
从清标诸家藏印、乾隆、熹庆、宜统等鉴藏印可知,《江山放牧图》在金时已入内府,明末清初流入民间,至乾隆时复进内府。抗日战争时期,溥仪携至伪满,抗战胜利后此画曾散落东北,后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征集入藏。
重要展览
2015年10月13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二期“石渠宝笈特展”,展品就有《江山放牧图》。
作者简介
祁序,北宋江南人,生卒年不详。工山水、人物、花竹、翎毛,尤善画牛,有戴嵩遗风。其画迹有《倒影牛图》、《渡水乳牛图》、《夹竹桃图》、《四皓弈棋图》、《长江渔乐图》、《潇湘逢故人图》、《写生鸡冠花图》、《斗牛图》、《牧牛图》等44件,著录于《宜和画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0:31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