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乐图》又称《溪山渔艇图》,是明代画家
吴伟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画中描绘的是远山近水之中渔船如梭,渔夫劳作与休息时的情景。该图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三部分。近景右侧一片乱石岸滩,山石嶙峋,几棵古树盘根错节生长在土坡上,树根粗壮暴露,枝干虬劲。几只渔船泊在岸边,渔夫正坐在船尾休息。远些的那只船上的渔夫正端坐着比手画脚地同另一只船的主人谈天。另有一位渔夫也正向这边张望。河对岸边一位渔夫正躬背站在船尾拉着水中的网。中景左侧水面上渔舟游弋不断,渔人们劳作繁忙。右侧层峦叠起,水雾弥漫。远景左侧一抹峰峦迷蒙于云雾中,一片水面中有几只渔船似柳叶般在水中飘荡。
本幅左上角自识“小仙”,钤印“江夏吴伟”,无年款。
创作背景
渔乐图是吴伟经常描绘的题材,他浪迹江湖为职业画家时,“独乐与山人野夫厚”,熟悉下层人民,所绘渔乐、栖憩、耕读等内容,亦多取自现实生活,形象质朴,环境真实,境界自然,极少文人隐逸画中的理想化色彩,此图即为一例。
据画史记载,吴伟少年时代生活孤苦,曾收养于常熟钱昕家,后流落金陵。成名后曾两度奉召去北京,但在京住了二年,终于又称病南返,居于秦淮河畔。 作者描画“渔乐图”题材这类放舟江湖的生活是寄寓了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不满情绪。
艺术鉴赏
主题
这幅《渔乐图》描绘的是湖山相接、渔舟停泊的港湾景象,表现出作者对安居乐业的恬静生活的向往。
构图
《渔乐图》画面构图朴实自然,近景描绘高树坡石,老树的枝干横斜江上,水边停泊着几艘渔船,渔民有的在备炊,有的在闲谈。中远景山峦叠起,连绵起伏向远方延伸,云气迷蒙,水天相接。江中的渔艇上,有的渔民在下网,有的在收船。渔民身着粗衣短衫,满面风霜,形象淳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山脚与水边沙碛,以及曲折的河岸造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左边一角露出土坡、丛树、垂柳,显得自然惬意。画中“S”形的构图,使近、中、远三景显得曲折起伏又虚实相生,富有层次感:右面山势雄峻浑厚,左面江面辽阔深远,渔艇出没其间,意境开阔,气势宏伟,和舟子、渔父闲逸高蹈的情趣相融合。
画法
在画法上,《渔乐图》用笔简练劲健,山石、树木及渔舟多以侧锋勾勒,线条转折多变,充满了动势。作者运笔迅疾威猛,横涂竖抹,如一气呵成,洋溢着撼人的气势。图中用墨明洁、轻快,有机地构成了水墨淋漓的生动画面,显得真切自然。
名家点评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周积寅:画法从南宋院体马远、夏圭一路变化而来,山石作斧劈皴,连皴带染,笔墨奔放,纵横挥洒。但比之马、夏的刚硬静穆,略显柔软骚动。同时变“一角半边”为全景式的构图,重峦叠峰,江天空旷,一望无尽,表现出山川雄伟壮阔的气势,体现了画家创造性对待传统的态度。
重要展览
2008年7月,“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藏品联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渔乐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吴伟(1459—1508年),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幼岁家道破落,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即学绘画。17岁至南京,受到公卿士大夫器重,声誉渐著。20多岁时游京师,应召入宫,宪宗授以锦衣卫镇抚,待诏仁智殿,因个性倔强,不事权贵,不久即放归南都,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30余岁孝宗登位时,二次征召入宫,待遇更高,授官锦衣百户,御赐“画状元”印,并恩准荣归老家武昌祭祖,在京赐西街府第,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居金陵秦淮上” (明·何乔远《名山藏》),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武宗继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年仅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