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秋色图》是南宋画家
赵伯驹创作的绢本设色中国画,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江山秋色图》画面上重山复岭,层峦叠嶂,江河溪涧,深泽浅潭,飞瀑激落,错杂其间。在深秋的雾色中,楼观屋字,栈道廊桥,苍松古树,各得其宜,三三两两的步行者流连于山野之间,艄公正在江上张网摇船,劳累了的过路人停脚在松阴下歇息闲聊。
《江山秋色图》钤有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以及梁清标鉴藏印。尾纸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创作背景
赵伯驹、赵伯骕兄弟承传唐代“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及宋徽宗画院学生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风格,创作出了《江山秋色图》、《
万松金阙图》这类作品。
艺术鉴赏
主题
画家在《江山秋色图》中重点表现了千岩竞秀的宏伟气势,以造成一种灵动而神秘的气氛,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可能想描绘出一种文人的理想境界,使画面具有受到文人推崇的“士气”。虽然这幅画上出现的是一片太平、悠闲的景象,但却能从中体味出作者对失去故土的思念之情。
技巧
笔法刚劲秀润,且线条的轻重、缓急、虚实,充满灵动之气,使画面富有韵律感。画中山石以流畅多变的长线条勾廓,并根据山石的脉络加以钩皴(多用“小斧劈皴”)。画笔尖细,但并不软弱轻浮。即使烘染重彩,却始终保持着线条的清晰度。
构图
此图在布局上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适当地结合起来,造成容量大、布阵奇、开合有度的效果,在多变之中得到一种和谐的整体感。也就是说,作者想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画面充满了体积感。画中几条河流曲折而蜿蜒,平静自然地流向远方,表现出一种纵深感。作者还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山体左右正侧的造型变化以及山脉的逶迤连绵的气势。
色彩
在用墨方面,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调,重视远景与近景明部与暗部的色彩区别,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亮”。近处山石、土坡、竹树多用重石绿兼赭石,阴影处多用石青和墨青。远处的山与树则用淡墨、螺青勾染。天、水部分用花青打底,敷以淡石青。重彩与淡彩的结合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精微雅致的特色。
名家点评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毛建波:《江山秋色图》的精神面貌与传为李思训派的《明皇幸蜀图》等有相接处,但显然比李思训的山水画精工丰富,成熟得多,在院体气格中还搀以文人画的韵致,最为院画,水平却非文人画家所易企及, 较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也稍胜一筹。
历史传承
《江山秋色图》曾经明内府收藏,明初朱标题跋始定此卷为赵伯驹画。清代初年为梁清标收藏,图上有梁氏鉴藏印数方,后入清宫,有乾隆、宣统诸印玺。抗战期间由溥仪携往长春,东北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所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7年9月15日至12月14日,《江山秋色图》在故宫午门正殿展厅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展出。
作者简介
赵伯驹,生卒年不详,字千里,为宋太祖七世孙,担任过浙东兵马钤辖。他擅长山水、花果、翎毛画,尤善金碧山水画。其山水画承继李思训父子,同时吸取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方式,逐渐形成了清幽淡雅、精工细酌的特色,又颇具文人的书卷气。他的山水画虽采用青绿赋色的表现形式,但对房舍、楼阁、树木等景物的刻画已具有北宋自然主义山水的体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