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伤科方书
清代江考卿撰写的中医典籍
《江氏伤科方书》,一卷。清代江考卿(又名祥,字国兴,号瑞屏)著。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又名《伤科方书》、《江氏伤科学》。本书首叙断死证秘诀及伤损不治之证,次述受伤治法,后录通用方十一首、秘传诸方五十七首,附录验方五首,共载方七十三首。江氏宗明代异远真人《跌损妙方》之说,用药大同小异,但有创新之处。其治法中所载三十六大穴受伤的内服方药,颇为后人取法,但其穴名、部位与现行者多有出入;其通用、秘传诸方及方后附不同受伤部位症状的引药,大都切合实用。
流传版本
本书成书后并未立刻刊刻行世,只有民间相互传抄的本子流传。直到徽州休宁金履升得到抄本,录存后寄于当时浙江名医裘吉生先生(1873~1948),并由裘氏在1924年杭州三三医社主办的《三三医报》中才将此书排印出版,使该书得以广行天下。这也成了此书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版本。裘氏对该书十分欣赏,在《江氏伤科方书》提要中他写到“至此书内容真是中国不传之秘……皆非历经试验,岂能有此斩钉截铁之说。”以至后来裘氏在1936年又把此书选入《珍本医书集成》加以刊行。1931年,上海国医书局又把此书纳入《国医小丛书》加以刊行。1958年,科技卫生出版社以《三三医报》刊行本为底本又进行了再版。
作者简介
江考卿,字国兴,清代婺源县清华人。著《江氏伤科方书》。其生卒年代不详,据《江氏伤科方书》中按语“江先生乳名祥,号瑞屏,住婺源北乡清华街双河头,道光庚子年己七旬,善于跌打”可知,道光庚子年(1840)江氏已年70岁。据此推算,江氏应出生在公元1770年间。至于江氏何时去世,尚不可考。但据按语可以肯定,道光庚子年(1840年)江氏仍健在,其寿应过70岁。
江氏为晚清伤科医家,学术上宗少林伤科,先辨穴位伤、辨脏腑伤,然后施以不同治法,精于诊疗跌打损伤。其治伤多有个人特色。如“有某人从高树颠坠下,头重倚胸,卿为设坐瓮中,以布系颔,候坐定,突蹋瓮倾,其人惊,极力后撼,头遂复原。”江氏除了精于跌打损伤,还精于外科,“侄某溺管阻塞,每溺必以竹丝导之,始滴数点,痛不可忍,考卿治敷麻药,割茎去其渣滓而缝之,数日即愈。”又有“某患痰迷者,自割肾囊而晕倒,卿重割去其碎者,敷以药,愈后一肾仍生育。”从上述几则案例可见,江氏医技超群,确有起死回生之功。
《江氏伤科方》是其代表作,以家藏《少林寺伤科秘方》为底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而成。
内容简介
《江氏伤科方书》虽薄薄一册,但内容丰富。其书主要有:断死症秘诀,秘授不治法,受伤治法,通用方,秘传方及金氏附录验方等六部分组成。
1首重诊断 精于辨伤
《江氏伤科方书》开篇即是“断死症秘诀”和“秘授不治法”。可见江氏尤注重伤科诊断,其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死症及19种跌损不治之症。江氏还通过骨擦音来细辨伤损之处,“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不知碎而不碎,医人以手轻轻摸肿处。若有声者,其骨已碎。”另外还有凡伤大肠“伤破目难看见,用好酒一杯,令伤者饮下,即使人嗅伤。如若有酒气,其肠已破,难以救治。”从上可见江氏重视伤科诊断,精于折伤辨证。
2谙熟穴道 辨穴论治
江氏在异远真人《跌损妙方》六十五穴基础上又加以扩充,总结经验。在“受伤治法”中首先提出“三十六致命大穴”,“凡人周身一百零八穴,小穴七十二处,大穴三十六处。”并详细罗列了三十六大穴位置及大穴打伤后的症状和治疗时加减用药的方法。江氏先详细阐明大穴部位,如“头顶心名为元宫穴”;“左乳上一寸三分名上气穴”;“左乳下一分名中气穴”;“左乳下一寸四分名下气穴”等,足见江氏对三十六大穴了然于胸,辨穴之精已在分毫之间。接着江氏按穴辨伤,如“心中名黑虎偷心穴,打中者立刻眼目昏花,人事不省,拳回气绝”;又如“尾梢尽下一寸,名海底穴,打中者,七日死”;再如“两腰眼中左边名肾经穴,打中者三日大哭而死……右边名命门穴,打中者日时而死。”再以“十三味加减汤”为基本方临证加减,并配合七厘散、夺命丹、紫金丹进行跌损治疗。如“两腿中同名鹤口穴,打中者一季而死。先用加减汤,加牛膝一钱,苡仁一钱,次用紫金丹二三服”;又如“左右脚板中同名涌泉穴,打中者,十四个月死,先用加减汤,加牛膝一钱,宣木瓜一钱,次用夺命丹二三服”;可见江氏按穴治伤尤重加减,“唯加减方中所加二味零药不可错误,切宜紧记。”诚如其所说:“指明受伤之法,然而药虽无大异,不过加减汤及七厘散、夺命、紫金等药。”江氏临证用药细致入微,确实称的上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伤科大家。
3分部用药 善用药引
江氏治疗跌打损伤还常常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以“照伤何部,即用何部药方”为用方原则。比如用蔓荆散治疗上部眼目伤,用杜仲散治疗中部腰痛伤,用车前散治疗下部二便闭。此种治疗方法在《江氏伤科方书》中屡见不鲜。江氏还善用药引治疗损伤。如脑头引川芎、白芷;咽喉引玄胡、桔梗;胸前引枳壳、厚朴;腰上引杜仲、小茴等共21种药引用法。其用药丝丝入扣,组方杂而不乱,紧扣症状,实有奇效。
4精于外科 麻药接骨
江氏不光长于伤科,还精通外科。如“气喉受伤,令人扶头,托凑喉管,不使出气,用银针连好,外用十八号贴膏,内服上部药方”;“凡伤破腹,大肠跌出……托肠入即随惊送入,再用银针连好,先敷二十四号止血散,后用十八号贴膏。”可见江氏已熟练掌握了外科手术缝合的方法。此外江氏还用一种“八厘宝麻药”来进行骨移植手术,如“凡人骨跌出内外折肉中,用二十号宝麻药一服,再将肉破开,取骨整换,用二十四号止血散,十八号贴膏,外以笋箬包好,内服六号接骨丹”。又如“先用二十号宝麻药一服,然后割开……又用二十号宝麻药一服,再取骨出。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有说服力的骨移植手术。至于此处“别骨”是来自伤者自身还是来自异体已不可考。但无论如何《江氏伤科方书》保存了极宝贵的古代骨移植的文献资料。
5治伤奇巧 忌用暴力
江氏治伤亦常有奇巧妙法。如“凡伤破腹,大肠跌出,被风吹其肠干,不能收口,用麻油擦上,使肠润泽,用一人托肠,一人默含冷水,喷泼伤人身上,其人必然一惊,托肠人即随惊送入。”这种“惊吓疗法”可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避免了用暴力把大肠纳回腹中时给伤者造成的更大痛苦。江氏主张复位手法要轻灵为要,“凡脑受伤,使人轻轻扶正”,“凡肩臂脱出,令人抵住以抱着手臂,轻轻送入故位”。江氏治伤一生,但并不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真正达到了“法之所施,使人不知其所苦”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影响评价
《江氏伤科方书》既重视跌损内伤的辨证,尤重按穴疗伤,论证详明,用药颇具条理;又重视手法复位,治伤轻巧而不尚蛮力,是新安伤科中的一朵奇葩。因其篇幅无多,又多乡间俚语,加之成书后一直在民间以抄本流传,故对江氏其人及其伤科方书历来研究不多。无怪乎裘吉生有“不知伤科尤擅特长,惜少传耳”的感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48
目录
概述
流传版本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