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号子(黄河号子)
河南省地方传统音乐
江河号子(黄河号子),河南省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黄河自古多洪泛。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早已是千沟万壑,无法计量的黄土涌入大河,几乎周期性地泛滥,裹泥带沙,造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南正是处于黄河冲出峡谷的特殊位置,处在中游和下游的接合部。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伴随着劳动,为了共同协作,渐渐地形成了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号子)。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这种“杂唱”就是黄河号子。
文化特征
音乐节奏
律动性是黄河号子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劳动动作的不断重复及其节奏感,赋予黄河号子节奏的律动性。所谓律动性,是指号子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性。这些律动单位不仅时值大致相同,而且常常有相对统一的旋律材料安排。
演唱形式
黄河号子有领唱、齐唱等演唱方式,它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
黄河号子常见、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或比较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性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
在相对舒缓的劳动中,号子的“领句”“和句”较长;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和句”都十分短促。多数时候,“和句”都是在“领句”唱完后接唱,但也有“和句”在“领句”结束前就进入的情况,此时两个声部构成重叠。紧张的劳动、沉重的负荷使黄河号子形成了以吆喝、呐喊方式演唱的特点,号子也就在黄河边民众一代代的吼唱中延续下来。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实际功用价值
黄河号子属民歌的一个主要载体,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数千年来,沿黄居民在建造房屋和加高加固河堤、河坝使用土硪夯实土层,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节奏、调节劳动情绪,常用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笑料及历史故事或经典经验等编排而成号子,领唱者唱到高兴时,也会随编随喊。
艺术表现价值
打硪者情绪表情错落有致,当听到不同的号子时,就会把紧张的劳动气氛融于娱乐之中,个个神清气爽,斗志昂扬,特别是由有二人交替对唱号子的时候,在激励自身的同时,也能给观者以美的享受。
历史文化价值
黄河号子是居住在黄河北岸的孟州人民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和各种集体劳动中创造而口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唤醒了人们封尘已久的记忆,更使年轻一代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原始方法建造房屋或加固河堤、河坝的种种辛苦,继承劳动人民与自然搏斗、抗争的顽强精神。
传承状况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黄河沿岸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与农耕时代劳作技艺联系在一起的黄河号子发展停顿,传承乏人,掌握号子的人已多是八十岁上下,记忆清晰者寥寥无几。黄河号子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李富中,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008年,河南省河务局的工作人员带着李富中收集整理的资料,将黄河号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审核,黄河号子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措施
为了有利于祖国黄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孟州黄河河务局投资数万元,购置了表演所需的民间服装百余套,收集整理土硪号子曲调10余种并编写成册,复制各类土硪10余种共30余件。经常不断地组织本单位职工和沿黄村民在滩区举办“土硪号子”表演赛,对该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也为今后黄河旅游开发增添特色表演项目奠定了基础。
2022年8月,入选河南省拟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
社会影响
衍生作品
在抗日战争时期诞生的《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就采用了船工号子的形式。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20:4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