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气旋,是指出现在江淮地区的气旋。
描述
江淮气旋,是指生成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26°N~35°N、113°E~120°E)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冷暖锋结构的气旋系统。
特征
江淮气旋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地区:
长江中下游:西起宜昌,东到长江口的沿江两岸一二个纬度的地区,是江淮气旋发生最多的地区,占江淮气旋总数的62%。其移动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向东北东方向经东海北部到日本海南部附近;另一条是向北东北方向经黄海到日本海。后一条路径的气旋,大部分可以获得发展。
淮河流域:淮河沿岸1~2个纬度内的地区,占江淮气旋总数的28%。它们绝大部分从海州入海,经黄海到日本海。
湘赣地区:即湖南、江西省地区,发生次数较少,只占总数的10%,它们大部分从长江口入海。
江淮气旋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春夏两季出现较多,特别是6月份是江淮气旋活动的最盛时期。
生成
江淮气旋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春季和初夏两季出现较多。其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静止锋上波动(与典型气旋的形成过程类似)。当江淮流域有近似东西向的准静止锋存在时,如其上空有短波槽从西部移来,在槽前下方有正涡度平流的减压作用而形成气旋式环流,偏南气流使锋面向北移动,偏北气流使锋面向南移动,于是静止锋变成冷暖锋。若波动中心继续降压,则形成江淮气旋
(2)倒槽锋生气旋。开始时,地面变性高压东移入海后,由于高空南支锋区上西南气流将暖空气向北输送,地面减压形成倒槽并东伸。这时在北支锋区上有一小槽从西北移来,在地面上配合有一条冷锋和锋后冷高压。而后,由于高空暖平流不断增强,地面倒槽进一步发展并在槽中江淮地区有暖锋生成,并形成暖锋。此时,西北小槽继续东移,南北两支锋区在江淮流域逐渐接近。冷锋及其后部高压也向东南移动,向倒槽靠近。最后,高空南北锋区叠加,小槽发展,地面上冷锋进入倒槽与暖锋接合,在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下方,形成江淮气旋。
移动与天气
江淮气旋的移动主要受高空槽前气流的引导,路径和锋区走向一致。
江淮气旋生成之后,在长江、淮河及黄河下游广大地区都有会出现降水,降水区主要出现在700hPa槽线或切变线与地面锋线之间。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大风、暴雨和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迅速发展的江淮气旋并伴有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暴雨区一般出现在气旋中心附近或偏于暖区的地方。
如果生成的源位于偏东的海上,一般称为
东海气旋,偏北则是
黄河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