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良通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
奉化县前江村,是奉化“红帮裁缝”先驱之一。
日本学西服制作
江良通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
奉化县前江村,家里世代务农,兄弟江良达。
19世纪80年代末,年轻的江氏兄弟乘坐夜航船到宁波,又到上海,最后辗转来到日本横滨。彼时,毗邻的鄞县(现鄞州区)姜山镇有张姓人家在日本从事西服业,江口的王溆浦村一带也有人在日本做服装手艺,江氏兄弟拜已在横滨从事西服业的宁波老乡学习西服制作技艺。
江良通兄弟没有裁缝手艺基础,从零开始学习。
江良通是一个有心人,一边给师傅打下手,一边用心观察、揣摩制衣技术,牢记西服结构,还苦练刀功、车功、烫功、针法。他一直憧憬着能在家乡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西服店。数年后,江氏兄弟艺成回国,选择在上海谋生。起初他们露宿街头,每天肩背包袱,里面装着剪刀、尺子、熨斗、针线等营生家当,起早摸黑,走街串巷,上门为客户量身定做西服,成为众多“包袱裁缝”之一。生意清淡时在马路旁、小巷口摆摆地摊,有时还要乘小舢板到外国轮船上兜揽生意。因为服务周到,做工精良,江良通名气渐响,找他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手艺的日臻纯熟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他决定自己开一家西服店。
上海开设西服店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兄弟俩在上海北四川路(1946年更名为四川北路)8号开设“和昌号”西服店,是国人最早开设的西服店之一,他也因此成为奉化人在上海最早开设服装店的裁缝师傅之一。后因店铺规模扩大,原有的小店铺已经不能适应经营所需,便把西服店搬迁到静安寺路407号(今南京西路)———成为静安寺路上较早的商家之一。
创业后期,江良通把产业交由儿子江辅臣(成)管理。江辅臣是江良通的次子,在上海长大,自小聪慧好学。高中毕业后,被父亲送到一所法国教会学校———圣芳济学院读书。辅臣毕业时,英语交谈已十分流利,这为他以后与外国人做生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毕业后,江辅臣继任和昌号西服店经理。他既善于经营管理又乐于扶植同乡同业,在业界有很高的公认度。民国二十六年(1937),他被公推为“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此后连任三届。民国三十四年10月,他奉上海市社会局命令,与夏筱卿、唐琼相一起成为西服业整理委员,整顿上海西服业。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和昌号并入上海友谊商店,他才退休。
造福桑梓
江良通致富不忘本,热心造福桑梓,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建凉亭、造桥梁、设立义庄,添置消防水龙等。乡人亲切地称他为“和昌老板”。民国八年(1919),奉化遭遇自然灾害,江氏兄弟还带头捐款赈灾。民国十二年,他们带头捐资16000元,在家乡发起建造一所完全小学———锦沙小学(解放后改名前江小学),并助田123亩,每年的田租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各项开支。在当时,是奉化校舍完备、设施齐全、师资强大的小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