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是
江西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是江西省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历史沿革
1958年,江西师范学院成立地理系。
1961年,学校决定停办地理系和政教系,地理系停止招生。
1969年1月,江西省革委会下达通知撤销江西师范学院,与江西大学的政教系、中文系、生物系和江西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井冈山大学,迁到井冈山下的拿山。
1972年11月,省革委会下文,撤销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迁回南昌。
1973年,下放的原地理系教师基本上调回。
1975年,成立地理组,归历史系领导。
1979年,开始地理本科专业招生。地理系下设地质地貌教研室、自然地理教研室、经济地理教研室、教学教法教研室。
1981年,举办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班,地理系自编教材,培训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教师。
1983年,开始招收2年制专科生,专科班招生一直到1993年止。
1983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复办函授教育。地理系1988年至1995年开办函授专科班,1992年开始开办函授本科班。
1994年4月6日,地理系更名为环境资源科学系。
1996年,与省建设厅村镇处合作,开办“乡镇长培训班”,培训省重点乡、镇长。
1999年12月9日,环境资源科学系更名为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评审、江西省学位办批准,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二个硕士点先后获批。
2003年7月16日,学校公布将城市与环境学院分开,分别成立“地理与环境学院”和“城市建设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以原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地理专业为基础组成;“城市建设学院”由原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城市规划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为基础组成。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截至2020年5月,学院设有教学系3个,开办本科专业3个。
教学系: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系
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教职员工80余人,专任教师61人,教授17名,副教授19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称号3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81%;具有半年及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人数占50%。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林珲
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郑林等
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蒋梅鑫、钟业喜、倪才英、赖格英等
(注: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省级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学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省级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地理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普通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和地理标本陈列室、气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另外还在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都昌县等地建有一批校外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
省级品牌专业:地理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
省级普通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地理信息科学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地理科学专业获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5月,多年以来,学院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建模和集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区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生态环境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江西庭院生态经济研究与推广”、“江西京九沿线城市化研究”、“江西省农用地分等”、“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获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课题评审一等奖,“鄱阳湖区对长江洪水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空间模拟”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截至2020年5月,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国拨经费7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各类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合计71项,各类横向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6200余万元;在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Society B》《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地理学报》等中国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40篇;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30项;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方面承接了100余项横向社会服务项目,经费近2000万元。
学术资源
截至2020年5月,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
合作交流
2013年,学院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学院成立了中俄“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3年,学院与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校区(Texas A&M University Corpus Christi)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实施“3+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2017年,增设了“4+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
截至2020年5月,学院组织了本科生赴美国中密执安大学暑期体验计划、“两岸四地”暑期夏令营、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地理实习等多项短期学生交流活动;与美国中密西根大学共同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近五年举办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了中国国外专家到学院讲学和交流60余场。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以蓝色为基本色,由学院标识、学院中英文名称构成。学院标识主要以山川、河流,以及江西省轮廓的简图构成。
社团文化
截至2020年5月,学院先后开展了湿地使者行动、“保护母亲河”、“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结对帮扶共建环保社团、留住江豚的微笑等学生活动。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