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Geological Survey of Jiangxi Province)是一所多学科、多工种的综合性地质与食品安全、宝玉石检测分析测试研究机构和质量检测机构。
历史沿革
1998年7月18日,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
2011年5月30日,江西世界地质矿产经济研究所在南昌挂牌成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7年12月,研究院共有职工598人,其中:在职职工362人,离退休236人。在职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301人(其中博士、硕士60人),专业技术人员人294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2人,高级工程师84人,工程师135人)。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研究院下设地质矿产所、土地生态地质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测试所(尘毒监测站)、选矿研究所、资源环境评价中心、数字遥感中心、西藏分院(新疆分院)、赣南分院、城市地质与地质研究所、国土规划所等技术业务部门。
江西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江西省观赏石协会挂靠研究院。
硬件设施
截至2015年3月,研究院拥有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手持式矿石元素分析仪等 50余台化学分析及地质找矿设备。
研究院建立了以计算机为核心,以GlS、RS、GPS系统技术为支撑的地质调查新技术体系。
科研成就
地质调查
截至2017年12月,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国土资源部公益性(大调查)地质工作111项(省内86项,西藏17项,新疆8项)。
研究院已全面完成了全省17万平方公里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重砂测量;承担的江西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已完成了多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承担了国家西藏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承担省内90%以上1∶5万及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显著成效;同时编制了近400万字的《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江西省矿产志》和《江西省环境志》。
研究院先后在省内、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开展公益性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28项,在省内新发现1864处矿化异常、186处新矿产地,提交多处超大型矿产资源勘查基地。2003年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西藏三大经典矿床之首的尼雄、滚纠两处超亿吨的超大型富磁铁矿;2005年在新疆伊犁地区新发现3处大型铜资源勘查后备基地,预测铜资源远景储量可超过500万吨;2009年在万载县兴源冲探明铜资源远景储量10万吨;2010年在吉安油田探明铁资源1亿吨;2011年在瑞昌仙姑台发现一中大型斑岩型铜矿,铜资源储量有望突破500万吨。
研究院先后承担了铜鼓等2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发现了一批坍塌、地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隐患点,编制了防治预案。通过开展对南昌、九江等江西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针对城市垃圾场的选址与堆放、饮用水源地的取舍、地下水的开采与建筑、人口密集区的水质污染治理、城市的规划、发展与合理布局等从地质环境背景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治理措施方案。通过开展鄱阳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取得了一大批调查数据和评价成果,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功能的调查评价。
研究院承担了省部合作的“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项目在萍-乐地区发现的4000多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资源,是江西省今后发展富硒农特产业的优质土壤资源。丰城市利用该项目成果,招商引资15.6亿资金正在全力打造中国生态硒谷,已建成9个富硒产业基地和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低碳农业科技园,实现年产值8.7亿元,解决农民就近就业3700人以上。
研究院先后主持完成了龙虎山、三清山、武功山等国家级与世界级地质公园的申报,并受江西省政府委派,高质量完成了三清山和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质地貌考察、科学论证、文本编撰等工作,使“申遗”工作取得成功。
研究院先后在莫桑比克成功申请10处探矿权,涉及铜、金、银、铀等17个矿种,并与莫桑比克有关部门和省份进行了广泛联系,莫国矿业部与我省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经工作,2011年在莫国太特省发现2个中大型钛铁矿。
分析测试
截至2017年12月,研究院先后参加了国家水系沉积物标样、非金属标样的研制和标准方法的制定,编写了专著《钨矿石分析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江西省的地质找矿、矿产综合利用与评价,环境监测、区域地质调查、冶金、化工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与研究报告,为省国土行政管理工作和执法监督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
现任领导
院长:楼法生
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沙元成
副院长:陈金保
副院长、总工程师:衷存堤
副院长:袁华清
总会计师:庞伟
所获荣誉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