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
江苏省江阴市文庙
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的乾兴、天圣年间(1022年—1032年),距今已近千年。明代万历年后,文庙规格高于江苏学政节署。清乾隆时,左庙右学,周垣近2000米,占地378亩,是江南屈指可数的儒学圣域。由于历代兵燹,文庙数度兴废。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六年至光绪五年,耗银46670两,复建时除尊经阁外,余均按原样修复。为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精神,1995年江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500多万元对文庙全面修复,次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江阴文庙以崭新的面貌向社会开放。
地理位置
江阴文庙,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人民中路北侧,是江阴市最大的古建筑群。
历史沿革
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的乾兴、天圣年间(1022-1023年),后经元、明、清及民初五十多次扩修,成为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景佑重建文宣王庙记》碑载,宋初在江阴观风门外就建有文庙,供学子肄业其中。景佑三年,知军范宗古因文庙离监狱太近,特将文庙迁到城内军治东南,就是现今的庙址。南宗绍粉年间,建讲堂,设军学,立义廪,修东西序,拓泮宫,建御书阁,先贤祠,文庙已具相当规模。
相关典故
到元、明、清三朝迭遭兵燹,江阴文庙不断修葺。元时,江阴称州,军学改为州学。知州张献、李师善、翟谅 相继修学宫,增筑君子堂,池上建“霄月”、“光风”两亭,供学者 休憩,规模比宋时扩大一倍。至正十二年(1352),泰州张士诚派髙邮义军攻江阴,庙学 被毁。明初,江阴降州为县。洪武二年,太祖诏谕中书省:“宜令 郡县皆立学校”。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庙兴学。
学宫以“礼、 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被封为江阴侯的吴良,在原址恢 复庙学。洪武三年至三十年,知县吴志远、王衡、蒋宥先后建讲 堂、戟门、廨舍、射圃。宣德六年(1431年),江南巡抚周忱、知县朱 应祖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君子堂、时习、日新二斋。天顺门年知县周斌购地拓学。弘治七年(1494年),知县黄傅购民房,建名宦、乡贤二祠。正德二年(1507年)知县刘纮依照洪武二十六年的“左庙右学”规制大修庙学。
布局结构
外为泮池(池上并架石桥三座、三穿九洞,方广15亩),戟门(三间,东西宽20米)月台 (南北8.7米,东西12. 7米),大成殿(深12米,宽16. 3米,高10. 7米,祀孔子、四配、十哲)殿东西为两庑,各七间〖祀先贤 77位,先儒52位、西庑南端三间为祭器库,东庑南端三间为 刑牲所,是为庙制。
庙东学制部分,有儒林坊、学门、明伦堂、奎 文阁、时习斋、日新斋、君子堂、养贤堂、教谕廨、训导廨、射圃、 观德堂。崇祯元年(1628年)冬,县令岳凌霄修乡贤祠,增祀邑人、 东林志士缪昌其、李应升两公于正殿。在名宦、乡贤两祠之东 西各有“兴贤”、“育俊”二石坊。庙学周长共1529. 7米。十一年(1510年),知县万记增建号舍54间。可见当时庙学之盛。
嘉靖十年(1531年),奉诏改文宣王庙为“先师庙”,大成殿孔子像改为木主神位。十二年,知县李元阳在观德堂正前南建启圣公祠,祀孔子父叔梁纥。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程(颢、颐)和 朱憙之父配享。崇祯十年(1637年),学政倪元珙对文庙所有殿、堂、门、庑、阶础、墉垣进行整修,俱极坚精。据史载,明代对庙学的费用开支有定规。洪武十五年(1382年),江阴县库拨田租六百石为师生俸廪及春秋二祭之费,后定制设仓于学,岁收粮米 三百六十石。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有学田九十三亩十一分一 厘。文庙依靠田租收入和社会贤达的捐赠供学宫师生伙食及庙学修葺。
修葺重建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二百六十年中,江阴历届县衙 拓建修葺庙学达二十三次之多。故史称:“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公元1644年,清王朝人关后,同样把尊孔崇儒放在重要 的地位。自顺治至光绪的二百六十四年间,修庙共二十余次。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江阴义民抗清守城被屠,城内仅幸存50余人。文庙除大成殿、明伦堂外,其它建筑均遭到严重损坏。
顺治九年至康熙年闾,先后有七次修葺。雍正四年(1726年),知县祁文瀚倡捐整修,邑人杨名时(时任吏部尚书仍管云南巡抚事)捐千金大修,使正殿、斋、楼得以改观。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蔡树大兴土木,扩建明伦堂,奉例扩启圣祠为五王殿,造“金声”、“玉振”东、西两坊以节行人。又浚河池,修桥、垣。形成了以殿、堂、阁、祠、池、桥为主体,斋、庑、廨、圃、库、亭、坊、河配套的左庙右学严谨格局,周垣近2000米(合378亩)。嘉 庆、道光年间,在多次修葺中又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至此,文庙规制大备。咸丰十年,太平军占领江阴城,文庙又遭战火破坏。自同治六年至光绪五年,以12年时间全面复建,耗银46670两, 除尊经阁未重建外,余均按原样恢复。因庙学规模宏大,各县前来问礼者不绝。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县学终止。
入民国后,文庙建筑归县中学使用,数度受到兵扰。70年代起,因改建校舍开辟人民路,文庙建筑群有一部分被拆毁。所幸庙内的主要建筑物保存得较为完整,经过精心修缮,已重现昔日的风采。
建筑格局
江阴文庙,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是江阴文化古城的标记,也是江阴古城的儒学圣地和江阴科举时代的最高学府。其位于江阴市区繁华的人民中路北侧。
新中国成立后,文庙建筑在县立中学使用中得到保护。七十年代因翻建校舍、拓修大街,石坊、照壁、棂星门、崇圣祠等先后被拆毁,所幸大成门、东西翼房、大成殿、明伦堂、东、西庑房等主体建筑和泮池三桥尚存。但终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和人为改建等原因,大部分已破败不堪,岌岌可危。修复后的江阴文庙占地8356.5平方米,南北纵深169.58米,总建筑面积3830平方米。从棂星门到明伦堂,次第三进。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附设建筑分列左右,对称排列,气势恢宏。
棂星门
现存文庙南端的第一道大门,叫棂星门。灵星即天田星,是传说中管天田的神。古人祭天,先祭灵星,以祈五谷 丰登。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始置灵星门”。因孔子 倡导的儒学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国学,后人将“灵星”之名移 于孔庙之门,意为像尊天一样尊孔。修复后的江阴文庙棂星 门东西长13.5米,高6.6米。斫石六柱,冲天柱式。三门 均安设朱红栅栏,左、右接墙垣,垣旁各置“一应文武大小官员至此下马”碑。石柱前后用石抱鼓夹抱,额枋两面为篆书阴文“棂星门”三字。额枋上层刻月兔和金乌图,反面为 “日”、“月”字,意寓孔子的德行与日月同辉。据史料 曲阜孔庙的棂星门柱久为木质,直到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才改石质,而江阴文庙的棂星门至少从明代起就 已经使用石柱式,可见江阴文庙的“规模髙于其他郡县”一说是完全有依据的。
据瘠乾隆《江阴县志》载,旧时棂星门在南,依次还有 文庙石坊、金声玉振坊、玉带河、庙左右坊(东曰德配天 地,西曰道冠古今)、照壁及魁星石,与中街相通。后来, 棂星门以南建筑因各种原因先后被拆除,玉带河被填。95 年重建棂星门时,根据实际条件,比原址北移了数十公尺。
泮桥与泮池
泮桥是文庙前泮池上的桥。文庙前有“泮水”,状如半月形的水池,亦称泮池。泮桥一律为三座石拱桥组合而成(亦称三桥),以示享受王礼。孔子是春秋未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精华。孔子的学说自汉武帝以来被历代封建帝王所尊崇,被奉为两千多年道德、文化的正统,诏令天下各郡县都应建立文庙。孔子本人死后亦被历代封建皇帝加封:“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圣者,王也。”孔庙规制享受王礼,“文武官员到此一应下马”的巨型石碑立于文庙牌楼门外两侧。
江阴文庙前的泮池为东西长44米,弓高为17.7米的半月形水池,泮桥为三穿九洞石拱桥。江阴泮桥桥长17.7米,中孔跨径为6.5米,两边孔跨径为5.0米。中间正桥宽3.3米,东西两辅桥宽2.76米。正桥与辅桥之间的间隔为1.8米。主桥略高于辅桥。
古时封建帝王尊崇孔子,推崇儒学,每年要举行祭孔典礼。其规格之高场面之隆重,等同王礼。举行祭孔典礼时,皇帝和大臣及官员走正桥,侍从和仪仗队走辅桥,规制之严不得逾越。全国各州府县亦仿照。
北宋初年,江阴军以庙为学,初建文庙于观风门(南门)外。现址文庙为北宋景祜三年(1036年)始建。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知军崔颂对文庙加以修葺,拓泮桥、泮宫。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泮池上三穿九孔石拱桥。清代康、雍、乾三朝多次增葺整修,同治六年至光绪五年以12年时间全面复建,共耗银46670两。之前,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蔡澍将澄江书院从城东迁于学宫左,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易名为暨阳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年)更名礼延书院,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校士馆。1995年,江阴市人民政府全面整修包括泮池、泮桥在内的文庙,使之保持原形、原貌。
泮桥为青石结构,主拱圈、侧墙均为青石砌筑,桥面和桥拦亦为青石铺设架构,体现明代建筑风貌。其主桥拱圈还保留了数块宋代建桥石材,其特徵是褚红色多孔花岗岩。桥拦柱为青石镌刻的莲花顶,造型朴实精美。泮池的拦杆柱为褐黄色花岗岩镌刻的莲花顶,造型与桥拦柱相同。主桥正中桥面镶嵌“鲤鱼跳龙门”石雕一块,寓意“仕途高升”。两侧辅桥正中桥面各镶嵌一块‘水旋’吉祥石雕一块,与江阴的其它古桥所嵌‘水旋’吉祥石雕相似。
江阴文庙是江阴科举时代的最高学府。文庙又称学宫,也是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地。江阴自北宋以来,军学、州学、县学就设在文庙内。大成殿后的明伦堂即为讲学、行礼、祭祀、习礼的地方。取得生员(俗称秀才)资格的人方可入学,称为“入泮”,入泮要举行“入泮礼”。得中秀才的称为新科秀才。新科秀才不论家境如何,均要举行入泮礼节。即择定佳期,设宴酬谢亲友、邻居、授业老师,名曰开贺,而亲友亦送贺礼,参加宴会。午宴之后,新科秀才戴帽着礼服,坐轿先谒学宫,再由学宫到泮池泮桥走到大成殿孔子像前行礼,并向其它先贤先圣行礼。此外,生员(秀才)满六十年,逢其原入学时亦要隆重举行“重游泮水”的庆典,地方官员亦要到场作贺。
江阴文明源远流长,尊孔重礼历史悠久,据传历代祭孔仪式甚为隆重。历任文武官员履职江阴,必到江阴文庙行香致礼。江阴民间亦有习俗,大年初一城乡的大人小孩要到泮池泮桥走一走、看一看,尤其要跨过鲤鱼跃龙门石雕,祈求学有所成,鸿运高照,仕途顺畅。
文庙泮桥,建造年代久远,造型别致,是江阴极为重要字文物遗存,也是江阴文化底蕴深厚的象徵。
大成门
大成门亦称戟门,是通向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的大门。 宋初名“仪门”,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为大 成门。江阴文庙的大成门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8 年)门阔14米,深10米,门基为石雕须弥座。旧时,逢祭 孔大典或帝王通行才开启,平时常人出人开启两旁的金声、 玉振两掖门。
96年修复时,仿曲阜孔庙式样,大门上方悬清雍正皇 帝题书的“大成门”竖匾,大门两僳悬其御书对联:先觉先 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大成门左右 两翼,各面阔四间,进深六架,乾後年间为名宦、乡贤祠。 现为销售钱币、字画、文房四宝、旅游纪念品等文化商品的 场所。
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大 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宣圣殿。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取孔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下诏更名为大成殿。
大成殿建筑为欲山顶,重枪,抬梁式屋架,器宇轩昂, 宏敞肃糁。面阔五间(16.2米),进深十架(12.28米)、高 15米。殿内塑孔子、四配、十二哲坐像。在大成殿重檐正中悬挂“大成殿”贴金匾额,“大成 殿”三字相传是淸雍正皇帝亲笔手书。重檐正脊饰园形双龙戏珠图,两端以皇宫规制饰龙吻,垂脊塑龙、狮、马、牛等 传统吉祥物。大成殿内的梁、枋有百余平方米的彩画,距今已一百余 年。95年修复时聘请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彩绘进 行了化学保护。大成殿内外悬有两块匾额,两副对联。殿内正中是清康 照皇帝玄烨题书的“万世师表”,南面悬挂清光绪皇帝题书 的“斯文在兹”匾额。两楹悬雍正御书联“德冠生民溯地辟 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乾隆御书 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乘万世继亮舜禹 汤文武作之师。”都是褒扬孔子的辞语。据县志载,江阴历 代祭祀仪式至为隆重,文武官员履职江阴,例必到文庙行 香。因规模宏敞,“邻邦问礼者踵相接也。”大成殿的东西两侧,有厢房40间,长70米,屋面花脊黑 瓦,长廊红柱方砖,十分雅朴,给人以宁静、简洁的感觉。古 时,东厢中段七间叫东庑,祀先贤三十九位,先儒二十六位; 西厢中段七间叫西庑、祀先贤三十八位,先儒二十六位。
两庑是祭祀供奉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只供木主(即牌位)无塑像。他们大都是儒家学派中的著名人物。如左丘明、 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文天祥、顾炎武等。这些先贤先儒们,可以说人人都有过非凡的经历,他们 的一些思想至今还影响着现在一代人。
重要意义
两庑之南相向各三间,旧为祭乐器库。东为祭器库,西为 乐器库,均为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礼器仓库。
两庑之北相向各八间,旧为学宫部分。东曰时习斋、教谕 廨;西为日新斋和训导廨,是秀才学习和教谕、训导的办公用 房。旧时,教谕廨和训导麻的东西方向还有书房和生活起居用 房各十余间。96年修复开放后,文庙管理部门充分利用东、西厢房和 明伦堂、月台等空间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现已成为江阴市的 展览中心,受到各界的欢迎和支持。修复后的大成殿正 中神龛内,供奉头戴十二旒之冕,手执镇圭, 身着十二章之服,坐髙 2.8米的孔子塑像。神态 “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坐像前供奉孔 子的牌位,髙1.4米,宽 0.75米,边缘雕镂五条金 色盘龙,腾云驾雾,栩栩 如生。牌位正中,红底金字,上书“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壮严肃穆。
孔子塑家两侧是髙2米的“四配”坐像。左为复圣颜 回,述圣孔伋。右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再两侧为“十 二哲”:东位西向依次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依次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 师、朱熹。
“四配”、“十二哲”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 执躬圭,塑像均坐于木制描金神龛内。
明伦堂
江阴文庙的明伦堂历来为讲学、习仪的地方,门厅上悬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手迹仿件“明伦堂”横匾,黑字白底,两侧则是借用清代南菁书院(今南菁高中)的第二任院长黄以周题给南菁书院的对联:
“七十子六艺兼通,文学溯薪传,北方未先于吴会;九百里群英毕萃,礼仪表茅蕝,东林以后有君山。”
因后人录墨有误,其“茅蕝”一词被误抄成了“茅莼”。那何为“茅蕝”呢?《汉典》上解释为:古摈相者习朝会之仪,束茅而列,以表位次。《国语·晋语八》:“昔 成王 盟诸侯于 岐阳 , 楚 为 荆蛮 ,置茅蕝,设望表,与 鲜卑 守燎,故不与盟。” 韦昭 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 王引之 《经义述闻·国语下》:“《晋语八》‘置茅蕝,设望表’ 韦 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案:会盟无缩酒之文, 韦 注非也,当以 贾 说为长。窃谓置茅蕝者,未盟之先,摈相者习仪也。习仪则必为位,故以茅蕝表之。”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古人常说的“茅蕝表礼仪”。而“茅莼”一词则未有过。
此联的作者楹柱上题的是黄体芳,实则应为黄以周。大概因二人“关系”颇近,故有此淆。百度一下二人生平如下: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号莼隐,别署瘦楠、东瓯憨山老人,人称“瑞安先生”,瑞安县城(今罗阳镇)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累官至内阁学士、江苏学政、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曾创办江阴南菁书院。其曾为南菁书院题联云:“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
黄以周(1828—1899年),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定海厅(今舟山)紫微乡(今属定海区)人 。黄式三子。幼承父教,以“传经明道”为己任,是晚清一位纯粹的学者儒生。清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时,江南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聘以周任讲席15年,江南不少学者多出其门下。
清代学士吴恭亨在《对联话》(卷二 题署)中亦有举证:又,黄漱兰体芳题南菁书院联云:“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又,定海黄以周联云:“七十子六艺兼通,文学溯薪传,北方未先于吴会;九百里群英毕萃,礼仪表茅蕝,东林以后有君山。”均若堂堂正正。该联应为定海黄以周所题。
史料分析
“宋代的学校,可以分成地方学与中央学两大类。地方 学又有书院与州县学两者”⑤即书院为民办性质,政府给予 —定的帮助,州县学则是公办,费用由政府支持。仁宗时, 州县学已经大兴。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诏令:“州若县 皆立学。……由是州郡奉诏兴学,而士有所劝矣”⑥至神宗 时(1068-1078年),全国大多数郡县都有学了。
据现存史料分析,江阴的官办县学,当在熙宁至元丰二年间(1068- 1079年),从仅存的《元丰县学开河记》和《大观新建学门记》可知当时县学之一斑。这在无锡地区是最早的。
约在宣和二年(1120年)后,因方腊暴动,金兵南下,国内战事不断,文庙逐渐废为营屯。
兴盛时期
南宋建炎初,江阴复置军。绍兴三年(1133年),知军崔颂因废稍葺,以县丞莫份摄教事。五年(1135年),知军王棠因 江阴学者已达240人,请命于朝,建“诚身”、“逊 志”、“进德”、“育英”讲堂四斋,以左儒林郎范雩为军 学教授。其后,立讲堂,创义廉,建西序。孝宗淳熙(1174) 后,在学厅之东建射圃(后改为贡院)。绍定元年(1228年), 知军颜耆仲重修东序,拓泮宫外门,修御书阁、先贤祠。 乾道、绍定间,又重修庙学。时称棂星门“柱石壮伟,丹垩 鲜明”泮宫城楼“华匾新题,映照霄汉”,东西斋序“整饬 邃严”。有宋一代,江阴庙学一体,初具规模。科考中取进土计277人,可谓科名大盛。
文庙碑刻
纪念江阴抗清守城81天对联
江阴县重修庙学记(明正德年间)
重修江阴庙学碑记(乾隆年间)
重修江阴庙学碑记(乾隆年间)
重修江阴县儒学记
景祐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范仲淹)
重要记载
景祐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范仲淹)
吾夫子之道也,用则行,而天下治;舍则藏,而天下乱。得其门者,若登其泰山;涉其流者,若示诸泗渎,钻仰何待,隆喴以时。得者得之,失者失之,譬覆载之仁,无待于报,照临之明,不求其助,荡荡乎唯道为大,如斯而已者也。若夫衮其服,庙其神,岂吾圣之心哉?盖后之明王,尊道贵德而不敢臣,故奉之以王礼,享之于太学,昭斯文之宗焉,仍命五等咸得祀之。
成均博士范公宗古之守江阴也,谨明明,挺至诚,黥豺狼之凶,礼刍尧之善;废典皆举,积诉咸辨;清风以下,人则笑歌,阳春之来,物自鼓舞。居一日,命诸秀前席而言曰:“吾之斯来,职在共理。纲纪之设,胡取废堕。至若严戟署,崇使馆,维城之门,维川之梁;百货之藏,九年之廪,诸僚之局,浮民之宇,刑讯之室,关榷之会,皆增其制度以取新焉。而富有之家,继请输缗五百万,为共财之助。赖斯民之知,劝以济厥功,惟先师之堂,前置未显,邻于诸郡狱,黩斯甚矣,岂奉严之意耶?然重于改作。”子大夫谓之何哉?诸生拜而谢曰:“惟公之言,惟土之望,盍请迁焉。”
乃命司禁陈公蒙吉奉成其事,于军前南隅,藉高明,审面势,择工之善栋材之良,登登丁丁,不月而成。堂焉巍焕,廊焉徘徊,大厦斯清,高门有闶;乃圣乃贤,俨乎其位;阼阶以进,依然金石之音;彝器以新,灿乎俎豆之事;既严既翼,以享其时;礼乐行乎庙中,风教行乎化下;乃歌乃颂讼,以乐以成。
公又命曰:“二三子服斯文,履斯道,存诚颜闵之际,致化唐虞之上,协吾圣之教也,岂徒庙为哉!”诸生复拜而谢曰:“请事斯语矣。”
命仲淹书之以识其实。
景祐三年五月二十日,高平范仲淹记。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14:07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相关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