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俗(汤和信俗)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信俗(汤和信俗),流行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明初,东南沿海频遭倭寇侵扰,百姓不堪其苦。大将汤和奉太祖朱元璋之命沿海岸线修筑卫所59处,温州宁村所即为其中之一。倭患平息后,民间感念汤和的功德,在东南要塞宁村建庙立祀,并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举行“汤和出巡”“追悼倭难亡魂”等仪式。整个活动持续五天,仪式所到之处,人们夹道摆祭迎候,久之逐渐形成颇具规模的汤和节,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民俗内容
汤和信俗基本内容为巡游,祭鬼。整个活动由七月十三至十七日,持续5天。
十三日为背“路经牌”:一人背着“路经牌”,一人敲锣,沿着巡游经过的路线走一圈。
十四日为“符司爷”扫街:一人妆扮成“符司爷”持“符司”牌,骑马,四人打着锣鼓钹,沿途走一圈。
十五日为汤和神像出巡:在汤和庙举行隆重的神像出巡仪式,“文武元帅”“先锋”“土地”“七星神将”等扮演者叩拜过神像,在众“衙役”在庙内的三出三回后,拥簇着汤和的香炉、神像出庙。庙门随即关闭,高挂“公务出巡”牌。巡游队伍的排列依次是头牌仪仗、扮演抗倭内容的节目、文娱节目、汤和神像列队。早上摸黑出去,晚上掌灯回来,巡游经过永强片的上横路、下横路,行程25公里、40多个村庄,村村张灯结彩,备办香案。一般一村一个,称“路祭”。10张左右的方桌并排成一列,上摆三牲福礼,糕、桃、烛、面、山珍海味等各类祭品。巡游队伍每过一村,都有祭拜仪式,气氛热烈,人山人海。巡游活动的最后一项节目是在宁村所南郊“教场”乱葬岗上的“祭祖”“祭鬼”,祭奠过程中夹以擂鼓鸣锣、唢呐喇叭,最后要火化十几箩纸钱。整个过程隆重又悲壮。最后队伍回村在四门巡游一遍,称“游营”。
十六、十七日演两天戏,戏毕活动结束。如今一年一度的“汤和信俗”的内容从过去较单一的“抬佛”“扮无常”、戏曲人物马队,逐渐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精神的民俗歌舞节目:如踏高跷、打花棍、打腰鼓、荡秋千等等。许多文娱节目都围绕着“勿忘国难”、“爱我中华”这一主题展开,重现了历史上的汤家军抗倭情景及宁村百家姓村的各种故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汤和信俗在东南沿海一带影响深远,具有广泛的民间性和自发性。它突破中元节祭祖和送鬼的一般习俗,形式上涵括了手工技艺、歌舞、曲艺等众多的民间艺术门类。信俗中注入爱国主义与缅怀先辈两大主题,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尊崇和热爱,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发展。
传承人物
徐顺炜,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民间信俗(汤和信俗),序号:05-3020,申报地区: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村民委员会获得“民间信俗(汤和信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信俗(汤和信俗)项目保护单位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村村民委员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展览演出
2019年8月1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汤和信俗”祭典活动在宁村举行,当晚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宁村纪念汤和公诞辰693周年文艺晚会,这是汤和祭典首次以舞台文艺晚会的形式展现。
参考资料
民间信俗(汤和信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徐顺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13:4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民俗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