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山七坊农家乐村位于
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该村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名刹——
藏龙寺及
青龙桥历史典故的发源地。
人文介绍
村落
郄坊村远离城市喧嚣,空气清新,依山条件得天独厚,紧邻S337省道,交通便利。七坊农家乐项已投资4000余万元,新增绿化面30000平方米。绿化率达60%以上,铺设村内青石板路面及环坊道路6公里,出新房屋40余幢,总面积达5500平米,开业一年吸引游客达12万余人,积极扶持20户经营户,经营总收入达800万元。20余户农家餐饮、3户农家客栈,1户为农超市、7个民间作坊及垂钓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游客接待中心,主要用于民俗文化展示、土特产品及
旅游纪念品展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推进民俗文化开发,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文化研究基地,完善休闲采摘及打造开心农场等功能配套项目。
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结合当地的村庄名称,确定“七坊”农家乐主题。七坊即豆腐坊、粉丝坊、酱坊、茶坊、糕坊、面坊、油坊、炒米坊,邀请民间艺人在此现场制作,向游客展示农副食品传统工艺流程。在秉承“融合传统文化、融合历史典故,培育特色文化内涵”的方针指导下,确定了豆腐、粉丝、酱、茶、糕、面、油、炒米等7坊的运营模式。更形象、更直观地再现江南古代劳动人民农副产品的加工工艺,将“汤山七坊”打造成集文史研究、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特别是豆腐坊,平师傅做的豆腐非常醇香浓厚,深受游客的喜爱,每天的营业额都在200—300元,成为七坊的金字招牌。
郄坊村也是藏龙寺及青龙桥历史典故的发源地,据传东汉立朝前夕刘秀曾经此桥,挥剑将一条黄色大蟒(即篡政者王莽)斩杀成十八节。桥两边留下四把斩妖剑,剑锋插入桥身,仅留石制龙头剑柄在外。因之,仁德之人过桥时通畅无阻、心旷神怡;歹毒卑鄙之人过桥时则胆颤心惊、寸步难行。传说有一村痞乡霸路过此桥时乓当一跤,头颅滚出丈把远,且无血无痕。春汛秋雨时,桥下常会“发蛟”。届时山洪暴发,声似雷鸣。洪水伴随某种动物昆虫倾泻而下。或蜈蚣、或老鼠、或蛇蝎等。发蚁蛟时蚂蚁成团成堆,发蛇蛟时各种彩蛇普天盖地,发蛙蛟时遍地青蛙连蹦带跳。各种生灵一时群集聚会,遮天蔽日;一时又四散奔去,无影无踪。每逢此时,附近人们便点烛焚香,祈祷告拜:护佑世间生灵万物自由繁衍、生生不息;祝福人们健康长寿,和谐美满!
七坊农家乐村位于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该村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名刹——藏龙寺及青龙桥历史典故的发源地。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久远、农村民风淳朴,来到七坊农家乐村,她将以独特的农家作坊体验令您感受到最为的淳朴农家的乐趣。七坊农家乐其实有8个代表作坊——豆腐坊、粉丝坊、酱坊、茶坊、糕坊、酒坊、油坊、炒米坊。传统的制作工艺,古朴的工具,为您现场展示制作传统农副食品的工艺流程,带您怀念儿时农村的生活点滴。
到七坊农家乐来,就一定要尝尝颇具盛名的七坊羊肉、七坊豆腐。羊肉取材于青龙山上散养的山羊,肉质鲜美,卤汁入味;豆腐以纯手工打造工艺,嫩滑爽口,原汁原味。村口的“悦峰小筑”生态餐厅,以原生态让您体验大自然的清新。
酒坊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
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酒坊延用了古代的酿酒技术,给游客展现了酒的酿造过程和酒文化的发展。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还可以免费品尝美酒。
酱坊
数千年来,“酱”一直是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三国时代开始用酱引子来做大酱,做成各种大酱,并且一直继承和相传到至2021年。煮熟的新鲜黑大豆在酱曲的作用下,充分浸焖发酵,经过时间的孕育,成就独特的风味和营养的升华。
豆腐坊
相传豆腐是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琼浆本出乾坤顺转,玉质无殊日月朗清”,勤劳的郄坊村人坚持以祖传手工方法制作豆腐,石磨磨浆、纱网滤渣、点卤定型……40余年如一日,每一步都遵循传统,真材实料。正是如此,七坊豆腐坊才做出醇厚浓香的豆腐,并成为都市观光客们最爱的农家特产。
粉丝坊
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记载有中国最早的做粉丝历史,已有1400年。七坊粉丝坊,选用优质的红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结合传统工艺制作,最大限度保留红薯的营养价值。其丝条匀细,整齐柔韧;食用时清嫩适口,Q弹爽滑,风味独特。
油坊
在传统手工艺几近消失的现代,汤山七坊的潘家榨油坊,仍旧保持着祖辈传下的压榨工艺。精选原料,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保留油籽的天然营养和原汁原味。一点一滴,潘师傅都用心坚持做到最好,这是对祖训最虔诚的致敬。
糕坊
糯米糕是以糯米和面粉混合各类食材制成的糕点,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赋予郄坊村优良的糯米品质。智慧的郄坊村人一直传承着糯米糕的传统制作流程,逢年过节常常蒸上一笼,寓意步步“糕”升,健康长寿。
炒米坊
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又叫糜子。炒米就是用这种古老的谷物,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食物。其手工制作法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现代研究发现,炒米中富含有活性炭,可以吸附身体内的多余的脂肪,具有神奇的减肥效用。
向日葵
为丰富乡村休闲游内涵,5月汤山七坊打造了一个占地面积达200亩的向日葵园。
先期种植的近30亩向日葵已全部开放。“针对向日葵观赏期短的问题,七坊将尝试分批次播种向日葵。从5月到11月,七坊都会有盛开的向日葵‘笑脸’欢迎游客们的到来。”汤山七坊管理办公室主任陆瑶介绍道,此次引进的向日葵大致分为食用葵、油用葵和观赏葵三大类。其中观赏葵基本从台湾引进,有矮生葵、多头葵和红色葵等多个特色品种。“等食用类向日葵的花盘孕育出花籽,市民和游客若想亲手采摘葵花籽,可以购买一个向日葵花籽盘,体验收获的乐趣。”陆瑶还告诉笔者,等油用类向日葵大面积成熟,他们将把收下了的葵花籽送到油坊,加工成天然葵花油出售。“向日葵园既为七坊增添了美景又能给七坊带来经济效益,真是一举两得。”正在种向日葵的七坊村民罗大顺高兴地说。
亲子游
为了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动手的乐趣。汤山七坊开启了新的亲子游项目,挖山芋、剥向日葵种子、磨豆浆。让孩子和父母们,一齐动手,从土里挖出小小的山芋,从花盘子上剥出葵花子,让小朋友们体验真正的农作活动。如果您想品尝自己挖出的山芋,那么您可以把它带回家,尝尝劳动果实;如果您想自己种植向日葵,那就带上几颗向日葵种子,看着它发芽长大。快来吧,汤山七坊带您领略别样的田园风光!
行程安排:乘车至山芋地挖山芋——乘车至汤山七坊游客中心——豆腐坊(磨豆浆)——酒坊(现场酿酒)——粉丝坊(现场制粉皮)——炒米坊——油坊(现场制油)——酱坊——茶坊——糕坊(看米糕制作)——文化大舞台——三大桥——向日葵园剥向日葵种子——农家餐饮——游客中心
农民创业基地
2011年9月,江宁区授牌5家社区为“江宁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农家乐)”首批示范点,简称“五朵金花”,孟墓社区郄坊自然村成功入选。 郄坊村远离城市喧嚣,空气清新,依山傍水,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紧邻S337省道,交通便利。值得一提的是,郄坊村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名刹——藏龙寺及青龙桥历史典故的发源地,据说东汉时期王莽篡位追刘秀,刘秀就是受插花娘娘指点藏身于此桥下,后人称此为青龙桥。同时,此地独具特色的插花羊肉也颇具盛名,常有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
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郄坊村确定了以豆腐坊、粉丝坊、酱坊、茶坊、糕坊、面坊、油坊、炒米坊等为主的“七坊农家乐”农民创业基地主题,经营范围涉及餐饮、住宿、农家书屋阅读、古今谈馆茶铺等,其间民间艺人在此现场制作,向游客展示农副食品传统工艺流程,同时销售“七坊”牌特色产品。
汤山七坊“农家乐”农民创业基地聘请专业设计院对其进行专业、全面的规划设计,并且从12月份开始,对基地周边及经营户经营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和提升:对原郄坊河全面清淤,修建水上木制走道、休息亭、河堤石化加固、空闲地铺设草坪、绿化;修建进入基地水泥路、停车场;对经营户的门面重新定位包装、命名,并进行室内装潢、布置。投资近2000万的“七坊农家乐”创业基地经过整治改造,面貌已焕然一新,22户农家乐经营户全部开业,预计将带动周边超过15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年旅游观光人次超过8万,营业额超过500万。未来,汤山“七坊农家乐”农民创业基地将打造成为集餐饮、住宿、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家旅游景点及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平台。
传统手工艺
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式榨油机具,重新派上了用场;现磨的豆腐脑、新煮的粉丝,成了都市观光客们最爱的农家特产……在江宁汤山七坊村,南京、上海、苏州等地来的游人不断,大家啧啧称奇:很多早已看不到的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复活”了。
吸引游客们的,是豆腐坊、粉丝坊、面坊、酱坊、油坊、糕坊、茶坊等7个传统手工作坊。而这些作坊的“复活”,正是当地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
在挂满了“油”字小旗子的油坊门口,老板潘永宝满脸笑容,正手工操作着一台老榨油机说:这个榨油机,都被我埋到土堆里几十年了,没想到这么多城里人争着要看它!这是一个纯木制工具,呈楔形,通过木头的挤压榨油。潘家祖上就是榨油的,过去当地村民也都在潘家油坊打油。但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这种手工作坊很快就没了市场,所以潘永宝就把这台工具扔进了杂物间,一扔就是几十年。
跟这台榨油机一样,村里的很多老手工器具和传统手工艺都逐渐消失。“但是,这些年我们发现,人们似乎又在回归传统,越来越怀念手工的东西了。”汤山街道办事处主任焦珍山说,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汤山决定在七坊村试点,逐步恢复传统手工艺,进而带动乡村旅游。正好江宁区发展乡村旅游,七坊村就被作为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而成功入选“五朵金花”。
在街道干部的鼓励下,潘永宝从杂物间的土堆里挖出了榨油机。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台老榨油机一摆在院里,马上就吸引了很多人。潘家油坊生意火爆,很多人慕名而来,指名就要手工榨油。
跟潘永宝一样,65岁的老手工艺人平圣孝,也把豆腐坊重新开张了。“我从小就跟着祖父、父亲磨豆腐、卖豆腐,那时候起早摸黑、走街串巷,挣的钱只够一家人吃饭,所以就不想干了。”平圣孝说,看见大家都对老手艺感兴趣,他就在自家整修一新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请大家上门品尝新磨的豆浆豆腐脑,不曾想开业第一天就让他和妻子忙活了一天,但数着挣来的钞票,老平心里乐开了花。
“复活”的不仅是传统手工艺,还有村民们积极创业的精神劲儿。村里环境改善了,又有老手艺吸引游人,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们,纷纷回家把闲置的房子利用起来,开农家乐、农家旅馆。
南京周边的农家乐很多,七坊村里的农家乐依然强调“传统”。在这里,有一家专卖老鸭的餐馆,明明村里通了管道煤气,但老板还是在院子里劈一大堆木柴,在土灶台上煲鸭。其实,这里不仅仅“传统”,也很现代。走在七坊村里,道路干净整洁,村民的院子更是花草繁茂。原来,汤山街道投资4000多万元整修村庄环境,修路清塘,并对村民住宅出新。这里的民居,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通水、通电、通气、通路和宽带网铺设,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时尚皮草小镇
汤山有个传统作坊集中地
以往一提汤山,第一反映就是温泉,不过最近记者跟着去采了一趟线才发现,去那边可不光是温泉疗养呢,在路边就能看到生态农业园的招牌,还有不少草莓大棚,当然,还有重要目的地七坊。
据说这里曾是老南京手工作坊的集中地,各种行业都有,唯独缺了一项,当地人就称这里缺一坊,时间长了就念成了七坊。如今这里当年各业兴旺的景象已经不在了,但还保留了豆腐坊、糕坊、粉丝坊、油坊、炒米坊、酱坊、面坊等传统手工作坊,加上即将开张的茶坊,这里俨然成了老南京传统手工的集中展示地。
这里时不时会有怀旧的玩家跑来寻趣,由于路近又好找,在感受一下传统文化和乡村氛围外,还能顺便带些传统美味回去,七坊在吃货老饕中变得小有名气。
宁静小村落里美食很出名
七坊所在地叫郄坊村,是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小村落。不过因为村里的美食受欢迎,时常有游客来访。一进入村中,干净的石路就让人心生好感,偶尔有谁家的小狗站在路边,也只友好地晃晃尾巴,并不高声大叫,依山傍水的环境和安静祥和的氛围尤其让人放松。这是个新村落,几乎家家都是新式的楼房,外观很整齐,有着木质的栅栏、遮阳棚和吊牌,搭配着喜庆的红灯笼和晾在墙上的各种腌菜咸货,新农村的气息迎面而来。
这里有不少家庭都开着农家乐,而且各有特色菜肴,价格不算高,菜却相当新鲜地道。自家晾晒的腌菜咸货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也是游客喜欢的特产。主人家并不刻意兜售,多是吃得好了,顺便就拎点什么咸鱼、咸肉、咸鸭带走。这个时候去正好可以置办些年货带回家。
七坊是乡村游的亮点
据当地人介绍,这七坊其实都是自家的手工作坊,随着游客陆续前来,如今也开放给大家观赏甚至体验。糕坊出产传统的米糕、年糕、寿仁糕等等。据糕坊的主人介绍,这些糕点是由大米和糯米按不同比例混合,经过晾晒、蒸煮、碾磨、压模最后上锅蒸出来的,中间还要加上芝麻、红绿丝等。米糕色泽雪白,入口有大米本身淡淡的甜。
游客一定喜欢豆腐坊,因为一进去就有热热的豆浆、嫩滑的豆腐脑、咸鲜有嚼劲的豆干等,据老板说为了保证口感选的都是上好的原料,就连酱油等辅料也很讲究。作坊用传统的石磨,长时间使用让它推起来相当流畅。许多人会很乐意边吃边听老板介绍怎么泡豆、打浆、点卤,顺便把里面的产品稍带上这么几样。
油坊出产正宗的小磨麻油,一进门就是喷香的油料味。据说好麻油选料极讲究,入水漂浮的芝麻都是下脚料,想要出油,芝麻要炒、磨、煮、晃,工序可复杂了。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现灌一瓶带走。酱是黄梅天才能做的,不过粉丝坊里的粉丝、粉皮却是许多游客的最爱,常有熟客去了又来,都和主人玩熟了。
皮草小镇有超低价皮衣
顺着七坊直行不过20分钟的车程,在禄口有个伊斯特皮草小镇,因为新开南京人对这里多半不熟悉,不过喜欢时尚又会淘的人应该知道这里,因为在这里可以以超越海宁的谷底价买到货真价实的皮草,甚至是进口皮草。
皮草小镇的批发旺季集中在7、8、9三个月,这个季节去的多是零售的,看起来颇有点门庭冷落的感觉,不过只要你静下心来慢慢淘,就可以挑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最让人高兴的莫过于这里的价格,但因为零售不是主业,因此店主们开出的价格往往不高,游客还价时,只要店主觉得可以接受,基本上不需要反复讨价还价就可以顺利成交。
这里东西以衣服为主,兼些配饰,比如手套、围巾、拖鞋、包包、钱夹什么的,如果你正打算购买,最好先到皮草小镇比比价。
农家乐
豆腐、菜籽油、黄豆酱这些逐渐消失的老手工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在江宁“五朵金花”之一的汤山七坊,得到了“重生”,汤山七坊有豆腐坊、粉丝坊、酒坊、面坊、酱坊、油坊、糕坊、茶坊等8个传统手工作坊。
豆腐起源于西汉淮南王刘安,距今2000多年历史,七坊老侯做豆腐也有40余年光阴,他做的豆腐,那叫一个醇厚香浓,常有慕名而来的客人,驱车几十公里,就是为了喝碗老侯家的豆浆,吃块秘制五香干。侯记豆腐坊位于村子的高处,坐在院子里的长凳上,喝着味道纯正的豆浆,吃着秘制五香干,晒着太阳吹着暖风,非常惬意。豆腐坊的主人老侯他家的豆腐有三绝,第一绝就是选料绝,选择的黄豆必须是颗粒饱满,无霉变、无杂质的;第二绝就是水质绝,老侯泡豆、磨浆的水源取自本地藏龙堰的水库水,水质好。第三绝,工艺绝。老侯秉承了传统工艺流程,首先是木桶泡豆,其次是石磨磨浆,第三步是纱网滤浆,第四步是用大灶烧柴煮浆,第五步石膏点浆。做工这么讲究,难怪同行的人每人至少喝三碗豆浆。
潘家祖上就开始榨油,过去当地村民也都在潘家油坊打油。如今,这台扔进杂物间几十年的老榨油机重新被拿出来,而且被当做参观的“宝贝”,不过榨油机虽然老了些,可干起活来,还是很“给力”,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来呢。另外,粉丝坊、面坊、酱坊、糕坊等,也现场向前来参观游客展示老工艺,做出来的东西,那绝对跟超市里、菜场里买的不一样。
湿地公园
汤山七坊将开放20亩湿地公园,100亩的开心农场,另外除汤山七坊以外的茶坊也将开门迎客。
汤山七坊农家乐踏青出游时间从3月初到4月底,市民可以品尝地道新鲜的农家土菜,亲自下地挖野菜,享受农间劳作的乐趣;还可以亲手体验传统手工作坊的制作工艺,比如自己动手磨豆浆等。
除此以外,汤山七坊还正在规划建设20亩七坊湿地公园,公园内有一片纯生态的芦苇荡,以及浅水区域,芦苇荡旁设有小步道,景观小品,市民可移步换景;另外,100亩的开心农场也将向市民开放,市民可以来认领土地,种植青菜、萝卜等蔬菜,还可以种植花卉。相关人员还介绍,汤山七坊以外的茶坊也将开门迎客,市民可以品茶、欣赏茶道表演,还可以走到茶园里亲自采茶。
陆瑶七坊梦
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的郄坊其实并无郄姓居民,当地“郄”“七”同音,当地人把这里叫做“七坊”,这里有90多户人口,周边的村子都根据自身特色,靠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富了起来,但郄坊始终不见起色,很多人依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
陆瑶毕业于
南京师范大学,2年多前到了汤山街道当村官,踏实肯干,肯动脑的她很快就被村民推选为孟墓社区党总支书记,重点负责管理郄坊村“汤山七坊生态农业合作社”。面对郄坊村的现状,陆瑶认真地实地调研,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们共谋属于郄坊村的“七坊梦”。早年间,郄坊村曾经靠豆腐、粉丝、米糕、炒米、酱、茶、油7个农副产品手工作坊而名闻十里八乡,但随着食品工业化快速发展,祖传的手艺逐渐废弃了。陆瑶跟村民们商量后,决定从这里入手,恢复郄坊传统手工作坊,开发精品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在她的带动下,在外打工的韩文红夫妇推起了祖传的豆腐磨盘、务农种田的王玉侠重新挂起了粉丝,宣彩虹的炒米坊、王月的糕坊、虞腊香夫妇的香油坊、张春花的茶坊相继开张。乡亲们发现这些作坊的当家人全是“娘子军”,再加上带头人陆瑶,正好7个人,大家就叫她们“创业七姐妹”。
郄坊渐渐有了新面貌:20多户村民参与了农家乐经营,村里1年多来了15万多游客;而“七姐妹”作坊产出的味美、量足的绿色生态食品也吸引了南京等周边城市的消费者,年收入最多的达到了近20万元,实现了收入翻番。
传统文化元素
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七坊”农家乐示范村在不断完善功能设施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七坊”农家乐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该街道立足“融合传统文化、融合历史典故,培育特色文化内涵”的原则,邀请专业民俗文化研究员到郄坊村调研,对当地流传的藏龙寺、藏龙桥、青龙桥等历史典故进行深度挖掘,全面汇总整理孟墓地区的民间传说,以便更准确、客观地提炼出当地传统文化内涵。他们结合郄坊村的民风民俗,聘请多支专业规划设计院团队研究讨论“汤山七坊”农家乐总体规划方案,最终选择了由东方设计院提供的“汤山七坊”农家乐建设方案,确保了规划理念与文化底蕴相符合,项目设计与民俗风貌相一致。该街道还将围绕郄坊村当地东汉时期民间传说,邀请史学专家、教授进行深度挖掘、考究,建设文化艺术馆,将“汤山七坊”打造成集文史研究、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使传统文化元素得到进一步彰显。
催热乡村旅游
古韵十足的石板路将各色手工作坊、农家乐串珠成链,挂着沪、浙等地牌照的小车在停车场一字排开,这一切,让人不敢相信,如今小有名气的江宁区汤山七坊一年前曾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闭塞村庄。
一年里,七坊完成了从落后村庄到省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的华丽转身,实现全村人均年增收10000元,带动周边地区近百人就业,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金花村”的打造。年初,汤山街道投资4000多万元整修七坊环境,修路清塘,并对村民住宅出新,为这里的民居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网络,实现村庄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硬件合格了,如何发展好乡村休闲游?成为街道最为关注的问题。“各地都在搞乡村旅游,我们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带领农民致富。”汤山街道旅游办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对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的调查,发现手工制品、农副产品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街道决定恢复打糕、磨豆腐、榨油等传统手工艺,发展七坊特色旅游。
“这个榨油机,都被我埋到土堆里几十年了,没想到这么多城里人争着要看它!”在挂满了“油”字小旗的油坊门口,老板潘永宝满脸笑容,正操作着一台老式榨油机。潘家祖上就是榨油的,过去当地村民也都在潘家油坊打油。但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这种手工作坊很快就被淘汰了,潘永宝把这台工具扔进了杂物间,一扔就是几十年。在街道干部的鼓励下,潘永宝从杂物间清理出了榨油机。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台老式榨油机一摆在院里,马上就吸引了很多人。潘家油坊生意火爆,很多人慕名而来,指名就要手工榨油。“一年下来大概挣了十来万,从来没想过榨油还能赚大钱。”跟潘永宝一样,村里的几个老手艺人也都纷纷拾起了老本行,把原来的作坊重新开张了。豆腐坊、粉丝坊、糕坊……每逢周末,小小的作坊里总是挤满了特地前来购买“土货”的城里客人。
村里环境改善了,又有老手艺吸引游人,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们,纷纷回家把闲置的房子利用起来,开农家乐、农家旅馆。
走进挂着“食家庄”招牌的郑堂虎家,曲径通幽的徽派农家小院被收拾得整洁漂亮。55岁的郑堂虎之前是个货车司机,看到家乡旅游发展迅速,他毅然决定卖掉货车和爱人一起办农家乐。“我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张罗菜馆,周末生意很火,尤其是来七坊踏青的人很多,不得不请几个亲友来帮忙。”郑堂虎和爱人张公凤忙里忙外,脸上流露出的是发自心底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