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河
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卫河支流
汤河,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卫河支流,原名荡水,隋代改名为汤。《水经注》载;荡水出县西石尚山(今鹤壁市牟山脚下),流经(汤阴)县城北,县因水名。起源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牟山之麓孙圣沟,经鹤壁市山城区、汤阴县安阳县,在内黄县西元村汇入卫河,河长73.3公里,河床比降1/2800~1/7500,流域面积1287平方公里。南侧支流有永通河,北侧支流有羑河。
干流概况
汤河发源于鹤壁市牟山(旧称石尚山)脚下孙圣沟,经汤阴县、安阳市区,在内黄县西元村汇入卫河,河长73.3公里(一说70公里,一说69.2公里),河床比降1/2800~1/7500,流域面积1287平方公里(一说1150平方公里,一说总流域面积1190平方公里)。
汤河上游流经丘陵区,河谷深8~10米,宽40~80米,坡降由1/400渐降至1/1000。下游平原区,坡降则为1/1500~1/3000。
汤河鹤壁市境内长25公里,流域面积184.4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2100立方米/秒,水力坡度为2.3/1000左右。汤阴境内,流经县城北,于汤阴境的菜园乡双石桥和四伏厂先后与永通河、羡河汇流,至任固乡故城东南入卫河。汤阴境内长51.2公里。总流域面积1190平方公里。下游是安阳县与汤阴县的界河。东行14公里,到辛村乡和仁村出界,进入内黄县界。又沿汤阴、内黄2县界南行入卫。汤河在安阳县境,每到汛期,水流湍急,声如忙牛吼叫,故俗名孝亡牛河。
水文特征
汤河上游1956年的洪水流量估算为1630立米/秒,一般洪水不漫溢,有一定的水力资源。下游水流缓慢,虽有堤防,但遇到较大的洪水,有时也发生漫溢现象。1960年代后,由于鹤壁煤田大量开发,沿河山泉干涸,枯水季节流量仅为0.2立方米/秒~0.5立方米/秒,且多为城市排污水。1970年代末,“引淇入鹤’’后,工农渠放水,使汤河枯季流量维持在1.4立方米/秒左右。年均径流量1.67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
永通河,又名宜师沟,是汤河的一大支流。发源于鹤壁庞村镇冷泉村西黑山,由西向东流经鹤壁、汤阴之宜沟,伏道乡,至菜园乡高汉村西双石桥汇入汤河。全长37公里,鹤壁市境段长13公里,流域面积约70平方公里,汤阴境内长30公里,流域面积325平方公里。总流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水量不大,属间歇性河流。
羑河,羡河历史悠久,以南临羑里城得名。位于安阳县东南境,是安阳县与汤阴县的界河。羑河发源于鹤壁市西北部张家荒、石碑头、张陆沟等处(一说鹤壁韩大牛泉)。向东经鹤壁市北境石林镇,至南田村进人安阳县郭村乡。再向东北穿过京广铁路,经崇召南,沿安阳、汤阴两县界东北行。经郭村乡黎官屯北,至汪流北,有洪水河自西北来汇。又东南行,经汤阴县菜园乡杨庄村北,又东北经安阳县瓦店乡王贵庄村东南,有广润陂水从西北来汇。又沿两县界东行,至瓦店乡四伏厂村南注入汤河。羑河全长50公里,鹤壁市境长20公里,流域面积66.9平方公里,经安阳县长约25公里。现为季节性河流。羑河流域面积513.5平方公里,安阳县境内约316平方公里。羑河河床与洹河相似。铁路桥以西河宽60米左右,深4~7米。铁路桥以东至汪流桥段,河床宽30米,深2米上下。汪流桥以东进入广润陂,河床宽在3-15米之间变化,深1.5~3米。上游比降5‰-2.5‰,中游比降2.8‰~0.67‰,下游比降0.25‰~0.2‰。羑河上游山丘地区河道无变化,自铁路以东进入平原和洼地后,河道常有变迁,仅近几十年就改道3次。现行河道为1956年改道所成。但那次改道幅度不大。最大洪峰流量1236立方米/秒,枯季流量一般为0.3立方米/秒。水力坡度为2.4/1000%。
洪水河,位于安阳县境南部,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安阳县马投涧乡西北部独乐台,向东北经安阳市郊东风乡。又东过京广铁路,向东南进入安阳县。沿高庄、郭村2乡交界处东南行,到汪流村南注入羑河。全长约30公里,安阳县境内长20公里。洪水河水遭污染,在三里屯取样化验,氟化物为1.4毫克/升、氯化物为329毫克/升,均已超出规定限度。
白沙河,位于安阳县境南部,古名防水,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马投涧乡马投涧南,东流16公里注入洪水河。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汤河河床纵坡为1/100~2/2700,中段泄洪量为150~300秒立方米,下段(双石桥以下)泄洪量为85~150秒立方米。汤河,历史上(至迟明代)已为季节性河流,每遇雨涝,山洪暴发,河道决口漫溢,河水泛滥成灾。据旧志记载,从明万历初到清乾隆三年,100年间对汤河下游堤防和河道,曾经八次较大规模的修筑和疏浚,然而只治其标,不治其本,在一次接一次的洪水冲击之下,其堤防难免屡修屡溃。民国时期,曾多次派员勘测,做治理汤河准备,但终未能付诸实施,致使汤河水害日趋严重。
1951年至1956年间,县人民政府高发重视汤河治理,每年冬春季节,均组织劳力修复险段,加固堤防,增强泄洪能力。1957年成立汤河治理指挥部。是年至1962年抽调大批干部,累计组织3.5万名民工,对汤河进行综合治理。先后在上游修建汤河、中张贾、部落水库,新筑部落至双石桥段的南岸堤防;并在沿河泊洼地区筑起23个村的护村堤。1962年后,又在岗丘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在泊洼地区挖沟排涝,同时在河内设闸建提灌站,拦水浇地,变水害为水利。使汤河洪水为患的历史从此结束。
永通河河槽浅窄,河床纵坡小,沿河泊洼地区排水不畅,下游洪水顶托,常行洪倒泊,流速减慢,形成淤积。致使流域内汛期洪涝成灾,汛后水碱为害。永通河历史上的治理,据旧志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知县杨世达主持,先后在永通河流域,开挖十余条排水沟渠,乾隆三年(1738年)义疏浚了永通河干流。但至近代,因年久失修,河道淤积,一遇洪涝,辄泛滥成灾。1916年(民国五年)虽修过一段堤坊,也无济于事。
1952年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加固攸昙至水磨湾段河堤。次年扩挖伏道至双石桥段河槽,加固堤防,计长10公里,河床加宽10米。1963年,永通河整个下游漫溢成灾。次年即组织2万余名民工,对永通河车屯至双石桥干流开宽加深,修筑堤防,计长16.5公里,后又疏浚了沿河泊洼地区的排水沟渠。使永通河达到了五年一遇的防洪除涝标准。1978年春,组织2.5万名劳力,对车屯桥至双石桥段河床清淤,加高加固堤防,保持五年一遇除涝标准。同时动员沿河村民,兴修泊洼排涝配套工程。在搞好排洪除涝的同时,在上游修建水库和塘坝,在河内建起了水力自控多绞闸和提灌站,以发展农田灌溉。
羑河河道位置高,下游河床浅窄,泄洪能力低,遇洪即漫。明万历八年(1580年),曾补筑羑河下游堤防,疏浚淤塞。清雍正八年(1730年),汤阴县令杨世达与安阳县合力修筑羑河下段堤防。
1957年6月,县人民委员会组织2700名民工疏浚羑河桥至徐庄段河床。长15公里,河床普遍加宽2米,堤防加高2米,动土18万立方米。1958年至1959年,在羑河上游修筑黑塔、王佐水库。1963年汛期,王佐水库坝堰被冲垮,黑塔水库报废。1964年春,在京广铁路羑河桥下砌石护岸250米。次年春安阳、汤阴两县共同施工,对羑河再次清淤疏浚。汤阴出动劳力5000余名,清浚河道4.2公里,动土24万立方米。治理后的羑河,达到了三年一遇的防洪除涝标准。
水库工程
汤河水库,位于汤阴县西卫河支流汤河上 ,因临近小河村,又名小河水库。库区为鹤壁市郊区,控制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为浅山丘陵区。1958年动工,1959年基本建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27.2米,并同时完成了溢洪道及东西输水洞。1976年进行了除险加固,防洪标准按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6200万立方米,大坝增厚并加高1.3米,坝顶高程1221米,做防浪墙高1米。主溢洪道侧堰加长至110米,底高1142米。并在大坝左端开副溢洪道,底宽50米,底高103米,建堵坝高9米,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时,破堵坝泄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6万亩,实灌7.3万亩。
自流灌溉
汤河灌区,位于汤河两岸,引水于汤河水库。设计引水流量16.5秒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6万亩,为中型灌区。1959年修筑汤河南、北干渠,当年浇地2万亩。1964年又筑五里岗干渠。1970年砌石硬化汤河北于渠,1972年硬化五里岗干渠,1976年汤河南干渠也全部砌石,衬砌干渠总长48.1公里。并沿渠修桥设闸,支渠、斗渠配套,使灌区初具规模。1978年后,灌区建设重点放在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效益方面。1979年至1981年先后扩修了汤河南、北干渠上段,加大了输水流量。截至1981年底,汤河灌区渠道总长257.6公里,其中干渠三条,计长48.1公里;支渠20条,计长61.5公里;斗渠7.8条,计长148公里。桥涵闸建筑物747座。灌溉着韩庄、城关、白营、古贤、菜园5个乡,88个村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万商。改变了生产条件,粮棉产量大幅度增长。1981年,汤河灌区粮食总产9755万斤,亩产1055斤,较渠灌初期的1964年增长2.2倍。
琵琶寺灌区,引水于琵琶寺水库。灌区渠道总长270公里,设计引水流量3.5秒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3万亩,为中型灌区。灌溉着宜沟乡44个村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1万亩。1959年琵琶寺水库建成后,1960年开始修筑渠道,建设灌区。当时因库小水弱,仅可浇地0.5万亩。1973年引淇隧洞通水后,灌溉系统臻于完善。
水电开发
琵琶寺水电站,位于琵琶寺水库大坝近处,水头落差4米,流量3秒立方米,装机2台,150瓩。1978年,由国家投资10万元建成。当年发电7万度。
小庄水电站,是1973年由国家投资2.9万元,自筹1万元,紧临汤河水库兴建的小型水电站。水头落差4米,流量3秒立方米,装机2台,80瓩。年最高发电量达31.7万度(1980年)。
北张贾水电站,也是利用汤河水源,由国家和大队对半合资8万余元,于1973年春兴建的小水电站。落差5米,3秒立方米流量,装机2台,80瓩。发电量最高的1980年为50.7万度。
娄湾水电站,是1973年冬,利用羑河水源兴建的小型水电站。装有40瓩发电机组2台,用5米的落差,3秒立方米的流量推动发电。1980年发电量为34.7万度。共投资7.8万元(国家投资3万元)。
防洪工程
广润坡滞洪区,位于卫河支流汤河的汤阴县境。pp1956年修建围村堤16个。滞洪量0.64亿立方米,淹地47.5平方公里。
调水工程
工农渠,于1973年11月1日开工,到1980年12月竣工,历时7年。共计完成干、支、斗渠全长124公里,其中总干渠和干渠长41.5公里,支渠和斗渠长82.5公里。开凿隧洞30条,长23.144公里;建筑渡槽21座,倒虹吸2座,空心坝3座,闸门12座,桥涵17座。工农渠总干渠自林州市黄花营村淇河左岸起,1976年11月21日通水到杨邑水库(汤河流域)。1978年5月1日通水到杨庄分水闸。1979年12月,东干渠通水到新山村。1980年7月,东干渠三矿东北渠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陷、倒塌,经修复后,重向石林送水。1980年11月,南干渠通水,并与自来水厂贯通开始向市内供水。1981年7月7日,三矿东北渡槽整体下北上,跨过鹤林公路上空的东头渡槽(煤城飞淇),抵钟山南麓入钟山洞、杨庄洞到杨庄分水闸,长4.43公里,总干渠全长23.134公里,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8立方米/秒,其中隧洞14条,长13.195公里,占总干渠长的57%;过沟渡槽9座,长嚼545米;天井、斜井22眼,深1150米;明渠底宽3.8米,深2米;隧洞底宽3.2米,总高3.1米。设计年平均引水总量1亿立方米。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9 21:33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