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才
安徽省金寨县籍烈士
汪世才(1911~1946)安徽金寨人。出身贫苦。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陕南游击司令和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副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旅九团团长、十五旅四十五团团长。1946年7月,为掩护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突围,率部在东赵川与敌激战,头负重伤牺牲。
人物生平
汪世才,安徽省金寨县人,1911年出身于贫农家庭。1931年在鄂豫皖苏区参加革命,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红军中历任班、排、连、营长,长征时任陕南游击司令和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副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河南军区(亦称嵩岳军区)部队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树声率领嵩岳军区部队南下,到桐柏山与三五九旅和新四军第五师会合,组成中原军区。汪世才任第一纵队第三旅九团团长,后调任十五旅四十五团团长。
汪世才保持着红军的优良传统,待人诚恳,平易近人,经常下连队找战士谈心。他关心战士的疾苦,对战士的合理要求和特殊困难,在可能条件下总是设法予以照顾;对战士的缺点和弱点,能作过细的思想工作,指战员们都把他当作贴心人,有什么思想问题总喜欢找他反映。
汪世才平时重视军事训练,他经常对本团的指战员说:“要打胜仗,光靠硬拼不行,要有过硬的军事技术和灵活多变的作战方法,方能以少胜多,打击敌人,保存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频繁的行军作战中,只要有一点间隙时间,他就提出军事训练课目,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因此,他领导的部队军事素质好,战斗能力强。
汪世才作战勇敢,指挥沉着。从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直到中原突围,在无数次激烈战斗中,他的指挥所总是靠近前沿阵地,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1946年6月,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从宣化店出发,跨平汉铁路,越丹江,经南化圹和荆紫关激战后,向入陕的最后一个重要关口东赵川突进。四十五团的任务由后卫改为前卫,负责打开东赵川通道,保证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及兄弟部队顺利进入陕南地区。7月19日,战士们在汪世才的率领下,冒着滂沱大雨,连夜急行军九十华里,次日拂晓赶到东赵川。可这个傍山的小镇却静悄悄的,没有发现敌情。富有作战经验的汪世才感到情况异常,他和其他团领导人分析,认为敌人在南化圹、荆紫关失利后,一定要在东赵川布置重兵堵击,目前这种情况必定有诈。他当机立断,命令部队立即撤出镇外,迅速占领镇西北的制高点一前坡岭。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由于汪世才和其他团领导的机智,全团抢先占领了前坡岭。敌人趁我立足未稳,马上组织十倍于我的兵力,轮番猛扑,妄图夺取这个制高点,再次堵击我军西进。一场争夺与反争夺的战斗于是激烈展开。从清早8时一直打到下午1点钟,敌人依仗优势的兵力,精良的武器,充足的弹药,以成团的兵力组成扇形梯队疯狂猛扑。同时还组织了十几门山炮,向我阵地大量倾泻炮弹。四十五团的战士们在汪世才团长的模范作用影响下,士气旺盛,不顾饥饿和疲劳,越战越强。为了节省子弹,他们用手榴弹、石块和刺刀,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整整指挥了一上午战斗的汪世才,看到敌人加强了前坡岭东坡的进攻。他知道我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正在通过距东坡仅三里路的山沟,便马上带领八连增援坚守在东坡阵地的一营。他看到一营长周子怀指挥战士在上午打退了敌人十五次进攻后,阵前摆满了敌人成堆的尸体,我军伤亡也很大,战士们揭开手榴弹的盖壳,枪上亮着刺刀,有的在掩体前码满了石块,严阵以待,准备再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他满意地对大家说:“你们打得很艰苦,很顽强。但是敌人还会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我们要有更加艰苦的准备,党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守住阵地。我们一定要让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从这里胜利通过。”
汪世才的话刚说完,就听得岭下树林里有轻轻的脚步声。他知道敌人来偷袭了。汪世才举起枪,喊了一声“出击”, 便和周营长一道带领部队冲了下去。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加上石头的猛砸,敌人又被打退了。
间隔时间不长,敌人又组织了四个营的兵力,在十几门大炮的掩护下,组成交叉火力向我阵地猛攻。一颗炮弹炸死了我军的机枪手。汪世才见后,立即顶上去,端起机枪向敌群扫射,使冲上来的敌人成排地倒在阵前。这时,突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头部,顿时血流如注。周子怀营长赶忙前去进行抢救。汪世才团长以威严的目光看着身旁的战友,用最后的一口气说:“快去指挥战斗,守住阵地......”话音未落,他就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三十五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6 17:4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