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之力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
汪之力(1913—2010),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建筑学家。曾用名汪湘阳、汪之的。辽宁省法库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国民抗日军军委会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晋察冀第二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辽宁及沈阳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副委员长,中共沈阳市委委员,中共本溪县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本溪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辽东省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他参与创立东北工学院。1956年组织成立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兼党委书记。1977年,他调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1979年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党委第一书记。他是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
人物生平
汪之力,1913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考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预科,1931年考入国立南京中央政治大学边省补习班,1932年考入国立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33年转入普通行政系。
1934年,汪之力随东北学生流亡到北平,接触到党组织。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汪之力受党组织指派组建西山抗日游击队,任支队委书记。后汪之力等人组织整军,汪之力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委员,同时将军队定名为国民抗日军。后国民抗日军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五支队,汪之力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汪之力被调到晋东北工作。之后,一直担任晋察冀军区二分区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1945年回沈阳主持辽宁及沈阳中苏友好协会并参加沈阳市委工作。同年冬赴本溪,从事发动群众清算斗争、开辟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土地改革和群众参军运动,收复及军管城市,先后任县委和市委书记。
解放战争胜利后,1950年创立东北工学院,任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
1956年成为北京首任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任职期间,汪之力建立完整的建筑科学体系,亲自参加建筑理论与历史、传统民居和风景学的研究,并领导桂林、济南等风景区的资源勘察及规划设计。“文革”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力学所党委第一书记。
1980年后,专力于全国风景资源的调查研究,从1980—1996年的17年间,共考察了全国除台湾、西藏外的880个市县地区(包括在此前后考察的少数地区),行程10万多公里。参加及主持大理、景德镇、太子河、长山列岛等风景区的规划;领导保护及整修圆明园遗址的社会和学术活动;发表《风景学简绎》、《论综合科学与综合艺术的建筑学》、《中国传统民居的脉络》、《圆明园整修初探》等论文30余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传统民居》,并于1990—1996年的7年间将过去考察资料编成8卷本的《中华山河心影录》,于2003年正式出版。
1991年获得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离休后先后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名誉教授等职务。
2009年,汪之力荣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
2010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主要事迹
整军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汪之力受党组织指派组建西山抗日游击队,任支队委书记。北平近郊这支抗日游击队,队伍中有很多青年学生,民众称他们学生军。这是一支由中共东北特委和北平市委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仅仅一个多月便由30余人发展到3000多人,其中有北平的大中学生、北平市民和近郊农民,流亡关内的东北义勇军、冀东保安队反正官兵和从国民党第二监狱解放出来的政治犯。尽管队伍成分及领导成员比较复杂,但实际掌握这支部队的是汪之力、史进前、焦若愚、王建中、陈大凡、高鹏、纪亭榭等中共党员及抗日救亡积极分子与进步青年。但是,由于人员成分复杂,队伍中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人借筹款之名,打骂、勒索百姓;一些基层领导成员把增人增枪视为己有,不服从统一调动;个别人甚至企图拉队伍单干。在这种形势下,部队领导商定决定在三星庄进行整军。首先,由汪之力起草一个“全军约”,作为治军的章程,约法规定:所有人员、武器、军需财物,归全军所有,统一指挥,统一调动;全军以军人大会或军人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全军军人大会或军人代表大会直接选举部队领导人员,作为日常指挥员。9月5日,全军在三星庄村(当时属昌平县,现属海淀区)集合,召开全军军人大会。开始由赵侗讲话,宣布全军基本纪律。接着,汪之力宣读了全军约法,经大会鼓掌通过。高鹏也按事先商定的意见,提出了军政委员和各级领导人名单,也顺利地通过了。在这次全军大会上,汪之力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委员,同时将军队定名为国民抗日军。由汪之力授了军旗——红旗,白色旗裤上写有“国民抗日军”五个字。还向战士发了红、蓝两色的袖标,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意思是:用战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大好河山。从此,“红蓝箍”在平郊群众中遐迩闻名。部队中党的组织也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经上级批准,成立了党的队委会。队委成员有汪之力、王远音、王建中、陈大凡、沈海清,汪之力为书记。
圆明园遗址整修
汪之力先生退休后,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致力于圆明园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并积极投入到具体实践工作中,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1980年,有关方面组织讨论利用圆明园遗址修建旅馆的方案。消息传出,建筑界一些人士对此很不以为然,汪之力就是其中之一,此事引发了他的研究与思考,他觉得圆明园遗址价值巨大,应该得到保护,而他正可以为此做些事情。汪之力就此与圆明园结缘,直至死而后已。
1980年,在圆明园罹难120周年之际,汪之力牵头起草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书》,呼吁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研究和整修。在倡议书中,汪之力写道:“我们有志气、有能力,在帝国主义破坏的废墟上整修、重建圆明园这一优秀的历史园林,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贡献。”来自建筑界、园林界、文物界、历史界、文艺界及其他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以及宋庆龄、习仲勋、沈雁冰、许德珩、张爱萍、史良、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共计1583人在倡议书上签字,围绕“整修圆明园”在当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氛围。“整修整修,还我河山锦绣”,张爱萍将军的诗句更是催人奋进。
1980年10月,汪之力积极倡导、发起成立专业性的圆明园学术团体——中国圆明园学会,先期组建了筹备委员会,汪之力担任副会长,并牵头主持具体工作。1981年11月,汪之力担任编委会主任,开始主持创编颇具影响力的《圆明园》学术刊物,一批专家积极在学刊上撰文,论证整修圆明园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等相关问题。
1983年7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把圆明园遗址规划为遗址公园,这进一步明确了圆明园遗址的发展方向,使圆明园成为我国第一处以遗址命名的公园,也发出了后来我国国家遗址公园体系建设的先声。这一高屋建瓴的规划方向的提出,与1980年声势宏大的圆明园遗址保护倡议活动,以及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备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和持续性的社会呼吁密不可分。
1983年,北京市政府召开了圆明园遗址保护整修专题会议,决定成立“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由副市长白介夫任主任,副市长张百发等同志任副主任,汪之力代表中国圆明园学会出任副主任,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8月10日,圆明园整修奠基仪式在大水法遗址举行。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专家、学者魏传统、张还吾、金紫光、汪之力、单士元、雷洁琼、沈勃、武光、何光伟、贾春旺、李士敏、李秀、侯仁之、宿白、金瓯卜、张开济、张镈、史树青、周维权、杨鸿勋、赵师愈等及各界热心于圆明园事业人士百余人云集会场。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副主任汪之力向与会人士介绍了一代名园的兴衰演变情况,讲述了筹备整修圆明园遗址的过程。与此同时,市政府下拨专款40万元,用以修复长春园围墙。“以木为本、以水为纲”成为建园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遗址整修及园林建设工程,圆明园遗址公园开辟建设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果。
汪之力重视圆明园遗址的统筹规划,不仅倡导遗址局部整修及重点工程要有先期规划作依据,而且也认识到圆明园遗址需要有长期的、系统的、权威的宏观规划来保障各项工作的科学、有序。1984年,他主持制定了“福海景区整修方案”,1985年主持编制完成《圆明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提纲)》,随后又逐步编拟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长春园整修规划方案》等几个规划方案。1985年10月,汪之力主持完成《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修规划方案(初稿)》,次年,完成绮春园宫门区复建设计规划。1985年10月29日,圆明园罹劫125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界代表共40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汪之力作了圆明园整修工作的汇报,并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整修圆明园应统一规划指导思想,制定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应严格履行国家法令要求的规划、设计及施工的必要程序,以保证工程质量。1999年8月25日,汪光焘副市长在园内主持召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论证会。汪之力、郑孝燮、张开济、徐苹芳、李准等专家出席。
2000年,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分别批准了由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这一规划就整合、吸纳了汪之力此前主持一系列相关规划方案的不少思想和内容,汪之力先生在该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献言献策,在推动规划立项审批过程中尽心竭力,为规划的正式出台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代表了一代人的认识水平,是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的基本纲领,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圆明园遗址的整修于2008年初步完成既定目标,做到了“迁出去,围起来,管起来”,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1年,汪之力发表《寄希望于圆明园遗址第三个十年》一文,呼吁继续重视圆明园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并语重心长提出了圆明园遗址整修的新建议。在耄耋之年,汪之力先生仍然对圆明园事业的前景充满期待,2007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十几篇,并多次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出席研讨会等,还以94岁高龄在网上开博客宣传圆明园文化,为圆明园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热心呼吁。
主要作品
汪之力早年主要投身于革命工作,后立志于建筑学专业研究与理论思考,他钻研刻苦,勤于调研,治学严谨,著述颇丰。汪之力参与主编《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近代建筑简史》、《中国传统民居》等学术著作十余种,其中他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共同主持编写的《中国古代、近代建筑史》还被选作大学通用课本。
汪之力先生还着力于建筑学理论的思考及阐述,撰写发表《风景学简绎》、《论综合科学与综合艺术的建筑学》、《中国传统民居的脉络》、《圆明园整修初探》等学术论文近百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92年,汪之力在中日传统民居学术讨论会上应邀作《中国传统民居的脉络》主题报告,引起积极反响;200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汪之力编著《中华山河心影录》一书。
2008年,汪之力的自传体专著——《新中国的追求》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完成出版,该书全面、翔实地记述了其一生艰辛、不凡的经历,孜孜求学、探求真理的青少年时代,戎马倥偬的壮年时期,参加共和国建设的中年时期,致力于风景保护事业的老年时期都生动跃然纸上,作者通过亲身经历,惟妙惟肖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的不少历史事件,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全书洋溢着革命激情和建设豪情,从中可以看到,汪之力同志的个人经历与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是何等的紧密相连。
2008年5月,汪之力先生的《有望于圆明园遗址第三个十年》一文,被选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主编的《求是先锋——共和国60年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大型丛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5 16: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