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获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建筑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曾任
重庆大学教授、中央银行工程科建筑师。建国后,历任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总建筑师、副局长、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
建国初期,汪定曾就和同为九三学社成员的建筑大师
陈植等一起设计了上海虹口公园及鲁迅纪念馆。主持、指导了上海体育馆和上海宾馆、曹杨新村等工程的设计,是新中国第二代建筑师,在建筑界享有盛誉。
汪定曾是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规划设计的创意人、实践者和领导者。他负责主持总体规划,以为居民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为宗旨,采用邻里单位制度的设计思想,功能合理、富有灵活性;既有上海弄堂特色,又有新中国成立初期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2009年,汪定曾曾深情地回忆规划设计曹杨新村的经过。他说:“我在1935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就去了伊利诺伊州工学院学习建筑学。归国工作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强烈感受到我国的设计界深受苏联设计模式的影响,而刚开始这段留学美国的经历则使我有些无所适从。然而,那时的我还是认为苏联模式并非唯一,或者说并非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选择。因为那时欧美的学院派和设计界中关于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运动萌芽等的研究、尝试已开始蓬勃发展,这些新思潮中对于绿化、生态、以步行为向导、非对称自由布局等的关注非常吸引我。同时,那些上海旧式里弄中的风铃声、笑语及树影里成长的记忆又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怎样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我一直试图在设计实践中有机地融合这两种我所接触到的截然不同的文化基因。
“1951年的曹杨新村,上海解放后由人民政府兴建的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建村之前,这里是河沟纵横、杂草丛生的市郊乡村。我在总体规划布局中尽量结合地形自由布置,保留原有的河港水面,增加新村的自然景观。道路沿河规划,房屋沿着道路和河流走向排列,由阶梯形向扇形变换,大都为朝南或东南向。整个小区建筑采用红瓦斜屋顶,山墙处有高于屋面的烟囱,墙的转角有棕色隅石装饰,上下有红色长窗的灰色小楼在四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清新雅致,住宅内部的楼梯和楼板都铺着红漆地板,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在这里既有上海新式里弄生活的情趣,也有点欧美‘花园社区’的影子,算是我和当时的同仁们一次建筑创作的有益探索。”
确实,即便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曹杨新村作为建于70年前的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整体规划,也都是可圈可点的。这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小区,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一个大手笔。虽然建于70年前,但曹杨新村已经有了马路、桥梁、自来水和下水道,而且讲究绿化。同时,还建有卫生所、幼儿园、中小学和菜场、商店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形成了最初的“社区”概念。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40周年建筑创作奖评选中,曹杨新村作为50年代最早的获奖作品位居榜首,并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