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村,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坑口乡。
概况
瀹川汪村,地处歙南瀹源。据《歙县地名录》记载:“瀹川汪村,以居民姓氏命名,1966年,取名向阳大队,后沿用其名”。今属坑口乡瀹潭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下辖2村民小组(原辖8个村民组)。2012年底,农业户212户,农业人口638人,其中,男260人,女378人。多为汉族。距坑口乡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20公里。
宋属孝女乡仁寿里,元初沿宋制,至元年间,属孝女乡三十六都五图程云里,结村社曰:瀹川汪村祖社。明、清沿元制。民国24年(1935),属王村区薛阳镇。33年(1944),属三阳乡。35年(1946),复属王村区薛阳镇。1952年,属十八区(薛阳区)瀹坑乡,1955年12月,属王村区薛坑口乡,1958年3月,属城关区,10月,属漳潭大公社。1959年,属瀹潭管理区。1961年,属城关区坑口
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改乡制仍隶。2008年,瀹川汪村(向阳)与瀹坑两村组合,成立瀹源村。2011年,乡村规划调整,瀹源村与瀹潭村组合,称瀹潭村。
村西北为水口,水口处跨路建有水口亭,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称作“文昌阁”。南、北门楣上方用大方砖框边嵌刻有“程云”、“山径”字额。筑有水口坝塍,植有硕大樟树。可惜,樟树在“大炼钢铁”时期被毁。汪村依山而建,傍溪而居。由此,形成一条南北走向沿溪街道。相传,沿溪主街道,是一条古道。旧时,小洲源、街口源等各村,来往于徽州府城,均由此经过。庄内巷道交错相通,陌阡纵横。房屋云谲波诡,甲第连云。村内外有东坑桥(绍善桥)、村头桥、水口桥等5座古桥。解放后,续建水泥桥8座。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古建筑有:汪氏家政堂、怡聚堂、恭俭堂、根心堂、承志堂、存仁堂、宝善堂、六顺堂、怡睦堂、三星堂、天德堂、乐耕堂等。据汪华东先生介绍,村内尚有四园十八景,四园即是:东坑盆景园、猪头山茶园、横坞竹林园、西坞蚕桑园,十八景即是汪氏宗祠、汪村水口亭、汪村古道古石桥、东坑原始麻石条山径小道、东坑天然双石潭、毛坞石茶坑口仙人足迹文房四宝、山儿上(山岭上)古井、凌云降景观台、毛云降、大厚山、柔岭降、石茶坑及明至民国古民居等。瀹川汪村地处偏僻的山坞沟壑,没有繁华商业街的吆喝声,没有喧嚣的汽笛声,没有工厂撞击声,空气清晰,民风淳朴,是一个天然氧吧,亦是一个清静优雅的休闲好去处。更是一个堪与黟县西递、宏村相媲美的徽州原始古村落。
瀹川汪村居民以汪姓为主,占全村总人口的95%。据瀹川汪村《汪氏族谱》、清《汪氏通宗世谱》记载:“宋绍兴十八年(1148),汪希伸由歙邑凤凰迁居”。
相传,汪姓迁居瀹川汪村是因在现在的汪氏祠堂“家政堂”门口大坦上,烧了一个灰堆,七天七夜不灭,觉得瀹源是一个香火不绝,子孙繁荣的旺地,适于居家。希伸传三世文宁,徙迁舟川(今坑口乡金龙潭村金滩自然村)衍族。希伸传五世安宁,徙迁龙川(今坑口乡金龙潭村汪龙坑自然村)衍族。希伸传十世后,村族蕃旺。自七十六世至八十世,四世筹建汪氏宗祠“家政堂”。后析分怡聚堂、恭俭堂、根心堂、承志堂、存仁堂、宝善堂、六顺堂、怡睦堂、三星堂、天德堂、乐耕堂等支堂。各堂后裔徙迁全国各地,主要有浙江、上海、河南、休宁、宁国、苏州、南京、砀山、南宫、六合、湘潭、兰溪等。
瀹川汪村,地杰人灵,英才辈出。明崇正年间,汪清源,官武英殿给事中书科中书舍人。
瀹川汪村,民风淳朴,敬祖礼佛向善。正月十五接菩萨抬游汪洋老帝,春、秋祭祀。各种神酬社会,皆演戏助兴。八月十五中秋节舞稻草龙是汪村历代流传的民俗。每当中秋节的晚上,十几个天真活泼的青年儿童们自发的汇聚在一起,偷偷的来到水口亭外某家稻草堆旁,抽稻草扎稻草龙。不到一个小时,一条十八节22米长的稻草龙就扎好了。大家将早就准备好的半米长的粗柴杆插入稻草龙的各个部位,再用细草绳系紧,将草龙连接固定起来。然后,还要编织一个“啪蒲”。啪蒲的形状和橙椅上的草垫相似,就是多了一根半米长的草绳辫系在草垫上。由一个人用双手拿住绳辫,把啪蒲高高抛起,再用力往石板路面上狠狠打下去,发出“啪”的一声响,这就是叫打啪蒲。大约晚上八点半左右。舞稻草龙队伍从水口亭入村,大家双手抓住柴杆把稻草龙高高举起。龙头上下左右摇摆,龙尾上下穿梭,打啪蒲的跟在草龙队伍后。一边走,一边打,一边打,一边高喊:“八月十五打啪蒲!打得明年粮食熟!八月十五打啪蒲!打得来年萝卜熟!”。此时,村民们听到打啪蒲的声音和叫喊声,赶紧把事先准备好的香点着,纷纷赶到稻草龙边,把香插入稻草龙全身各个部位。当舞稻草龙的队伍来到中村时,点燃的香已密密满满插遍草龙的每个部位,稻草龙已变成一条金光闪闪的火龙。这时,有不少大青年纷纷加入舞稻草龙的队伍,他们是来给舞稻草龙的人接力的。有得是为了传艺来的,还有得是想给大家露一手,显示一下自已舞稻草龙的技术,还有不少儿童小孩和大人,他们一直尾随舞稻草龙队伍前后,为他们呐喊助威。这时,舞稻草龙的队伍,接力帮忙的人群,尾随趁热闹的人群,大人、小孩共计几十人汇集到一起,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舞龙队伍。各家各户的人都在自已家的门口,迎接稻草龙的到来,焚香插上稻草龙,以祈平安,此为“接龙”。观赏的人越多,舞龙的人越起劲,打啪蒲的人打的越响,嘴上吆喝的越响。这时,稻草龙身上有几百根香火。随着舞龙人快速左右前后上下翻动,形成一条火龙舞天的美景,甚是好看。每次,舞龙队伍沿着石板古道,舞至村头结束,历时约90分钟。最后,在里村的村头,把草龙、啪蒲点燃烧毁。让稻草龙上天祭祷,祝福来年汪村为丰收年,此为“送龙”。
2012年,在退休干部汪华东的倡议下,组织大家捐款、捐献材料。修缮破烂即将倒塌的汪氏宗祠“家政堂”。历时20个月,于2013年底完工。
瀹川汪村,传统粮食作物,以旱粮油为主。玉米、小麦、黄豆施行套种。农业经济以茶、桑为主,以徽派盆景为辅。
源流
瀹川汪村汪氏系出唐越国公华下建公派,汪华长子建,生6子,长子处修,传十世思立,唐元和元年(806),自旌德新建入赘唐模程氏,后人尊为唐模汪氏始迁祖。传8世承绪,迁凤凰定居,后世尊德淦为凤凰成果里派始迁祖。传4世琪(有谱作瑄),又名王员。生二子,次子希伸(声),宋绍兴十八年(1149),经瀹潭百步街迁瀹川汪村衍族。
希伸,生三子德美、德宏、德厚。长子德美,传4世颐(肇姓71世)(瀹川汪村5世),迁浙江。练(肇姓73世)(瀹川汪村6世)迁浙江。肇姓74世伏,迁浙江。定,迁上海。75世全寿,迁休邑。宁寿,迁宁国。善寿,迁宁国。松寿,迁镇江(汪玑著《汪氏通宗世谱》载,迁扬州)。77世以贵,迁樟渡。79世天赐,迁南宫。廷美,迁南京。80世明进,迁河沥溪。81世正登,迁薛坑口。正科,迁坑口黄金。正家,迁潞安府。正元,迁大名府。正善,迁北徐州。82世光华,迁王村塝。83世于国,迁砀山县。于进,迁浙江玉山。于侔,又名玉贵,迁浙江常山灰埠。于伟,迁路口。于厚,迁湘潭。于兼,迁六合。于祥,迁文东。于泰,迁薛口岸。圣修,迁浙江兰溪。84世圣梁,迁砀山县。85世祚侃,迁居瀹潭外门。
德宏,又名细二,希伸次子。生二子从政、念二。从政,传3世安宁,迁龙川(今坑口乡汪龙坑)。念二,传2世佛赐,迁南宫。高四,迁望塘。
德厚,又名细三,希伸三子。生二子景瑞、景隆。景瑞,生一子文宁,迁舟川(今坑口乡金滩)。景隆之孙光耀,生二子起韬、起晷。起韬,传4世胤涣,迁河南。起晷,迁河南。
瀹川汪村汪氏宗祠“家政堂”轮祚班辈字;
自八十世沿用,“明正光于,圣祚昌弘。
振世家邦,祖德永思。
克绍君恩,时锡宜铭”。
续“源永义德承长”。
再续“国恩嘉世(锡)振廷邦,
凤宝朝安(纲)铭绍良”。